1、第一章 舊事
字數:6032 加入書籤
京畿,長樂宮。
大長秋定時奏報著諸國情報,殿上的高太後閉目假寐,神色平和。待大長秋報及臨川國王室動向時,太後緩緩睜眼,嘴角彎起一個笑,吟道:“臨川王……”
“回殿下,臨川王自秋後病情反複,怕亦這些時日了。”大長秋道,他的眼中亦露出欣喜之情。
太後抬眼眺望窗外悠遠的藍天,道:“是嗎?”她眼中有風雲變幻,當年的舊事湧上心頭,在她眼前回轉。
元鼎二十三年仲夏,孝章皇帝趙康過食金丹,崩於未央宮中。趙郢順應天命,繼立大寶。因趙郢尚幼,孝章命丞相周平、太尉許光、大司農杜安、大將軍王邕四人共同輔佐少帝,孝章太後高氏掌管掖庭,照顧趙郢起居。趙郢登基為帝,改年隆光。
趙郢上有四位兄長,分別為臨川王趙鹿、吳王趙怡、膠東王趙辟、晉王趙鬱,皆及冠成人。其中,身份最貴是為臨川王趙鹿,生母為孝章元後張氏,他貴為先帝的嫡長子,比繼後所出的趙郢身份更為貴重,理應繼承皇位,今反倒落於人後,無主東宮,無緣大寶。為此,他曾多次在府中口出怨言,怨先帝不明,拒不離京就封。
長樂宮中縞素一室,漆器中置了冰塊,宮女就著扇風,平添一室清涼。高太後支頤垂眸,堂下跪坐著四位輔佐大臣。大家聽著探子回報的臨川王言行,麵色凝重,頗有怒氣。
“太後殿下,臨川王口出不遜,實枉為人子人臣,臣請殿下下旨,命臨川王早日離京就封。”大將軍王邕忿忿道。
高太後滿臉倦容,眉心間有道痧痕,顯然是頭痛得緊,手中搖著羽扇納涼,道:“若一紙詔書他便願離京,便不必讓我煩憂至此。”
而後,她抬眼望向周平,問:“丞相可有良策?”
周平不怒反笑,道:“臨川王身份尊貴,又為先帝嫡長子,論宗法,理應承繼大統。”
眾人愕然,杜安抖著老長的胡子道:“丞相莫不是質疑先帝決定,先帝彌留之際你我分明在側……”
周平擺擺手,“先帝自是英明神斷,臨川王雖貴,但其人貪圖酒色,性情乖張暴戾,遊獵無度,不宜為齊嗣。”而後他又道:“今臨川王隻自恃貴重身份,若他失卻了嫡子位份,便與諸王無異,到時加之金銀撫恤,不愁他不就封。”
“隻是臨川王實實在在乃張後所出,何以?”許光奇道。
“不知殿下是否還記得,張後當年曾因詛咒皇子一事,險些被廢。”周平道。
“自是記得,隻是當年由禦史張言與一眾世家保下,先帝亦念與她多年夫妻之情,並未廢卻她。”
“先帝彌留之際有言,於桂宮梁上有一當年擬好的廢後詔書,可備不時之需。”
“這……”三人麵麵相覷,王邕目露驚色,杜安神色猶豫,許光隻輕聲歎息不語。
“果真如此?”太後道。
“先帝彌留之際,臣與三位大人皆守侯在殿內,絕不敢妄言,請殿下請出先帝詔書,以正國本。”周平起身拱手,其餘三人見狀,亦同禮齊聲道:“請殿下以正國本。”
太後並不作聲,此時黃門呈來一卷書簡,乃臨川太守急報。臨川連月淫雨不開,已發澇災,災民饑無可食、居無可歸。望朝廷開倉賑災,以緩災情。
周平聽後笑道:“恭喜殿下,殿下大喜。”
太後皺眉道:“災情告急,我何喜之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有?”
“臨川大水,可謂是人主無德,天降罪之。而如今臨川之主,不正是張後之子嗎?請殿下尚先隱下災奏,待臣加以用之,必為殿下大喜。”
天邊遠遠傳來一陣悶雷,太後眉頭舒展,隻淡淡說了句:“似要變天了,諸卿先行回府罷。”
一日,少府卿蔡寅受命清點桂宮珍寶。
他與府丞張標親捧卷簡,一條條逐一對著殿中珍寶點算。七寶床、雜寶按、雜寶屏風、雜寶帳、東海紅珊瑚、南海大明珠,西域玉石柱……各色珍寶散發著耀眼光亮,兩人揉揉眼睛,伸展著活動筋骨。從日至夜,尚隻點算好大半。
蔡寅以手輕捶肩膀,道:“今日便先至此罷,宮門快下鑰了。”
張標將卷簡分門別類陳好,笑道:“是,大人亦早些回府吧。”
適時,殿內一閃白亮,傳來轟轟悶雷。“變天了啊。”蔡寅沉吟道。
未幾,又一記閃電,殿內亮如白晝,雷聲越發響厲,竟有些滲人。
“少府,這看起來不是什麽好兆頭啊。”張標道。
話罷,一道雷電直直劈向桂宮宮頂,竟將屋頂劈穿,瓦礫四落,險些將橫梁劈斷,將蔡張二人嚇欲成仙,倉皇失措。
內宮聽聞桂宮遭雷擊起火,便遣宮人護衛趕至,搶救珍寶。忽而有一物從梁上跌落,砸中一宮人,宮人拾來一看,原是一卷帛書,他並不識字,便將此書上交蔡寅。蔡寅熟知桂宮珍寶,見此書覺得頗為眼生,但材質卻與聖詔無異,他不敢擅自審閱,便急匆匆冒雨趕往長樂宮求見太後與陛下。豆大雨滴打在他臉上身上,竟有些發疼,蒼老的身軀在雨中狼狽不堪,仍緊緊護住懷中帛書,他的身子在發抖,牙齒亦打顫,心中跳跳如雷。
果真是天有不測風雲。
第二日早朝時分,趙郢端坐寶座上,他體型瘦弱,冠袍都略嫌寬大,十二毓隱蔽了他的稚氣。屏後端坐高太後,今日朝會重事,便是議桂宮遭雷後突現的先帝廢後詔書。
“臣平有言。”周平長跪拱笏道。
“丞相請講。”
“我朝以孝治國,今桂宮突遭雷擊,臣私以為乃是陛下身為人子而未能遂先帝遺願,故遭下天譴,以示懲戒。”周平奏曰。
眾卿嘩然,皆細聲議論。
杜安亦拱手道:“臣安附議,桂宮遭毀,是為大凶之兆,請陛下遂順先帝遺詔,褫奪張氏皇後之封,棺槨遷出崇陵,以慰先帝在天之靈。”
“臣邕附議。”
“臣光附議。”
禦史大夫張言心有疑竇,他乃張皇後的堂兄,當年張後獲罪便是他出麵聯合世家保全下來。他道:“一派胡言,若先帝欲廢張後,何不在當年便廢黜,何須等至今日,容爾等搬出這虛假至極的遺詔!請陛下明鑒。”
又有部分親近臨川王的官員道:“還請陛下明察此事,莫被奸佞小人唆使,落得不敬先後的罵名。”
杜安厲聲道:“張禦史這是在言臣等欺君罔上?如此大逆之罪,臣等勿敢。”
張言道:“吾為禦史,監察百官言行,為陛下廣開言路,容不得奸佞近君。且當年張後一事,先帝曾對眾卿言說顧念與張後夫妻多年,不忍廢黜。爾等搬出此等矯詔,豈非陷先帝言而無信!”
周平道:“先帝彌留之際命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臣光與其他三位大人為輔佐,除此之外仍談起桂宮梁上藏有廢後詔書一事,命陛下遵示詔書行事。然臣等顧念張後仙逝多年,此舉實為艱難,正躊躇不知之際,先帝在天不慰,竟降雷警示。”
張言聽他如此言語,氣得更是渾身發抖,目珠圓瞪,長須三抖,竟一時說不出話來。
“張禦史言廢黜張後之事是對張後不敬,那不遵先帝遺詔豈非陷陛下於不忠不孝之境?還是因著張禦史乃張後從兄,為護衛親眷,竟可拋棄忠君愛國之誓?”周平炮語連珠,竟逼得張言不知何語。
趙郢微微偏首,似詢屏後的太後之意。
隔著屏風,太後緩緩啟聲道:“當年先帝雖欲廢張皇後,但顧念夫妻之情,終究弗願。天譴之事,神虛不定,吾等又何能因此廢奪張後之名。且張皇後已仙逝多年……”
張言激動道:“太後明鑒!”
“太後殿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且詔書確蓋有先帝印璽,著實為先帝心願。臣等莫敢不從。”
“請太後、陛下順遂先帝遺願。”
屏風後傳出一聲歎息,恰時,有黃門侍郎傳地方急報。
“報!啟稟陛下、太後殿下。臨川大澇,請求朝廷開倉賑災。”
杜安立時道:“陛下,太後殿下,天譴連連,實乃先帝示警啊!”
周平心下滿意,亦道:“臨川向來風調雨順,從無出現旱澇之災,故先帝封張後之子臨川王於此地,以示厚愛。可臨川王拒不就藩,又曾口出怨言責怪先帝,實無人子之孝人臣之德,故出警示,請陛下、太後殿下順應天命,謹遵先帝遺詔。”
眾卿附議:“請陛下、太後殿下順應天命,謹遵先帝遺詔。”
張言等人已無力招架,麵露頹色,無可還說。
眾卿再三請議,太後無奈應允,趙郢遂下詔行事。廢黜孝章皇後張氏名號,棺槨遷出崇陵,改葬雲園。特賜張氏子臨川王金銀絲帛無數,加封其膝下兩子為列侯,食邑萬戶,已示恩典體恤。
黃門侍郎抑揚頓挫地宣畢旨意,並不多看臨川王一眼便離了。臨川王麵如死灰,唇邊溢出一縷血痕,遂後重咳幾聲,嘔出大口鮮血,昏倒在王後懷中,口中鮮血沾染王後衣裙,像綻開的紅牡丹。至此,臨川王罹患風癱,已是半個廢人。
高太後眼中一番滄海桑田,對大長秋道:“莫說京城不恤諸王,派少府中最好的太醫前去臨川,好好醫治臨川王。”她語氣溫柔又略帶威嚴,“務必讓咱們臨川王風光地走一遭。”
“諾,臣必辦妥此事。”大長秋含笑領命,即刻便下去選派醫者。
她再度閉目養神,恍若平常。
作者有話要說: 本文仿漢,地方是郡國並行製。諸侯國最高統治者為諸侯王,其母曰王太後,其妻曰王後,繼承人曰王太子。
推薦一下基友的文文喲~~
《南北望》小紅柚
《竹馬王爺寵妻錄》風暄和
《青宮詞》蔡某人
《[楊戩]各界都在阻止我談戀愛》采已
《珍饈錄》溫翡煙兒
《傍上太子爺的遞煙日常》且墨
《皇後白軟胖》萌冬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