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八章 軍器作坊(上)
字數:4915 加入書籤
護衛隊的足球運動古浩天隻把他們引進了門,就讓他們自己玩去了,他又回歸了原先的生活軌跡,每日裏讀讀書作作文,偶爾調戲一下他的蓮兒,日子過得優哉優哉。
這日古浩天正在作一篇試策,突見僮仆來報,杜遷和湯隆求見。他突然想到,應該是兵器作坊出成品了,最近他一直閉關讀書,倒也不曾到那作坊去看一看,便放下手頭之事,隨著去了前院。
杜遷和湯隆已坐在客廳裏喝茶,一旁的幾案上放著幾把用布包著的兵器。
“可是作坊裏出了成品?”古浩天一進門就興奮的問到。
“正是,現已帶來,請小官人過目。”兩人起身回道。
說著,湯隆把幾案上的一個布包打開,取出一把刀來。古浩天接過一看,發現樣式與前番在臥虎莊得到的刀基本相似,但明顯比其精細,形狀與後世八路軍的鬼頭刀差不多,刀長約一米,刀刃寬大鋒利,刀柄帶有防止被敵人兵器傷害的護手,是一把刀柄帶環的環首刀。他拿起來揮舞一下,覺得一般士兵使用會略沉了一些。
“不錯,此刀何名?”古浩天問道。
“這便是當下軍伍中常用的刀,喚做‘手刀’。”湯隆回道。
“隻是略覺沉了一些,若能打製的再輕一些,用起來會更順手。”
“小官人有所不知,打製成這等成色在當下的軍伍中,已是第一等了,若再費時去淬煉,更加耗時耗料。”
湯隆本以為這刀作為軍士兵器在當下已是最好的了,不想小官人還不滿意。
“哦,這樣一把刀要耗多少工時?”說實話對這些古浩天真的一竅不通。
“不計用料,這樣一把刀一個好工匠,也得花五、六天時間,才能打好。”
“竟這麽費時啊!”
古浩天心裏默算一下,便以五天打一把刀為準,他的作坊裏成熟的工匠也就十餘人,那麽一個月最多也就能打製六十餘把刀,如果要大規模裝備,那要等牛年馬月,況且還有兵甲等急需用品要打製,想到這裏他有些急了。
“且帶我到作坊去看看。”
作坊成立之後,他還沒到實地去看過,今日正好借機去看一下。
軍器作坊建在東北側山腰的一條溪流邊,建於此處一個是用水方便,二則其排出的廢氣,無論冬夏都不會對山上造成汙染,另外一點就是古浩天有利用水能打鐵的想法,專門有過交待。
在一片“叮叮當當”的吵雜聲中,湯隆領著古浩天在作坊裏轉了一圈,古浩天覺得與自己後世從各種途徑了解到的民間打鐵鋪也沒什麽大的不同,最直觀的感覺有兩個,一是風箱好像不是活塞式的,二是燃料用的不是煤而是木炭,煤的熱值比木炭的熱值大而且便宜,難道這個時代沒有煤,而其映像裏原北宋時期煤應該廣泛使用才是。
“燃料為何用木炭而不用煤?”古浩天疑惑的問。
“甚是煤?”湯隆不解的看著古浩天。
“便是石炭。”古浩天突然想到,這時代煤叫做石炭。
“小官人有所不知,石炭火力雖比木炭猛的多,但煉出來的鐵很脆,不能打製兵器甲胄,不然誰還用恁貴的木炭。”湯隆是打鐵世家,知道的比較清楚。
此時,古浩天猛然想起,後世在網絡上曾經看過一篇文章,煤的含硫量很高,用煤煉鐵會含硫過高,而硫會造成熱脆,故此煉製出來的鋼鐵不能鍛打。不過他也在這篇文章裏看到解決辦法,便是把煤煉成焦炭,而那裏介紹的煉焦法,好像也簡單,隻是會汙染空氣,但在還是農耕文明的大周朝,這一點汙染他相信大自然還是能對付的。
在軍器作坊裏呆了一會之後,古浩天便離開了,雖然對打鐵的技藝不懂,但如何提高作坊的效率他心裏已基本有數。
當天古浩天便把那煉焦法細細的寫了出來,又畫了一張活塞式風箱的草圖,想了一下,又提筆寫了幾條管理辦法。
當晚在中華堂的會議室裏,古浩天請了聞煥章,招集後勤處、基建處、民政處、商務處相關人員討論軍器作坊的改造和管理事宜。會上,古浩天把煉焦法和活塞式風箱向大家作了介紹,大家大為驚奇,焦炭的作用尚不得知,但活塞式風箱的草圖簡單明了,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東西比當下的“木扇”好的多了,湯隆和沙銅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
“宗旺哥哥基建處工匠最多,這風箱可製的出來?”湯隆盯著陶宗旺著急的問。
“照這圖來看,應是沒甚難的。”
“那趕緊幫俺給做幾個,兄弟這裏先謝過了。”湯隆一聽可以製造,更加急切。
“湯隆處長無須焦急,這風箱既有圖樣,便不是難事,倒是那煉焦之事卻是事關作坊的長遠,依小官人的方法,多試幾次應該會成,但會排出許多廢氣,放在山上似是不妥,得找一個穩妥之處才是。”聞煥章自然看的出孰輕孰重。
“這焦炭若能煉成,便是當世稀罕之物,其窯址須置於我們梁山看管得著的地方,且要方便運輸,我以為李家道口和石碣村最為合適。”
蕭讓提出的兩個窯址地點倒也不錯,石碣村稍遠一些,但那兒是阮氏兄弟的老家,且很多水兵來自那裏,可以說梁山的根據地;李家道口勝在距離近,又有朱富的酒店開在那兒,而那塊地將來必然也要成為梁山的勢力範圍。
“俺的意思是建在李家道口,聽小官人所講,這焦碳的燒製與燒磚和燒瓷器比較相似,基建隊伍裏也有精於此行的人,隻是燒製過程必然有些周折,若於李家道口,發生甚難題往返查看方便一些。”陶宗旺建議選擇李家道口。
“我的意思也是選在李家道口,無論是買進石炭,還是將來燒製成功使用,在運輸上李家道口方便的多。”古鬆也建議建於李家道口。
“如此便定於李家道口了,民政處和基建處一起到該村,擇一合適之地,即刻買下建窯,商務處馬上購入一批石炭備用,基建處另選一批熟知燒磚和燒瓷的可靠人手,先行對焦碳的燒製方法進行學習,後勤處與教導營一起選拔訓練一批人手,日後駐紮於李家道口,負責護衛。”
古浩天見大家都看好李家道口,也就拍板作了決定。
隨後古浩天又對如何提高軍器作坊的生產效率作了安排:一是改進工藝,要求基建處選拔能工巧匠,組成一個技術小組駐在軍器作坊,與作坊的匠人合作,專門負責作坊各種生產用具的創新,比如風箱、高爐等等。二是充分利用水能,不但要用水能驅動風箱,而且要研造通過水能帶動的鍛造設備,減少手工鍛打。三是進行流水線生產,改變一個工匠從頭到尾完成一件產品的做法,所有工匠根據技能水平及專長進行分類,分別完成產品的各道工序,工序按由易到難設置,工匠根據表現進行晉級和降級,各工序設一名產品檢驗員,負責產品品質檢驗。四是設立創新獎勵製度,所有人員凡是在生產及設備上有所創新,能夠用於軍器生產上的,根據作用大小,設立不同等級的獎金,如果貢獻特別大的還可以授於不同級別的職務,另外享受薪酬。五是對各個崗位進行績效管理,收入與業績掛鉤,做得好的每月,每季、年終都有獎金,並可優先晉級,做的不好的要扣罰工錢,累計一定次數的要降等直到開除,各工序設一名工頭,其對本工序的業績負有連帶責任。
古浩天日間所思考的,其實是參考後世的績效管理辦法,以及現代工廠的生產工序,所以對這個時代而言,這個管理辦法絕對超前和新穎。
大家聽了古浩天的發言後,一時都沒有吭聲,全部靜靜的坐在那兒思考消化。
“這流水線生產真是好啊,往常一把刀製作到要緊處,也就十餘人在幹活,其他人卻插不上手,這樣一來就不會有這等問題了。”好一會,湯隆深有感觸的說。
“隻是那些工匠,願意把看家本領教於外人嗎?”
這個時代手藝家傳,一般工匠都視如珍寶不願外傳,所以杜遷才有此說。
“哼!杜遷兄弟難不成沒聽到那獎勵製度和連帶責任嗎?工匠的本領不願外傳,無非就是為了多掙些錢,若我是工匠則第一個把技藝拿出去,恁多的獎勵不說,說不得還能撈一個體麵的身份,再說這個規矩推行之後,所有工匠必然爭相鑽研各項技藝,隻怕過些時日,放在肚子裏舍不得拿出的一點本領就不值錢了,那時隻怕後悔都來不及。況且還有那連帶責任,若有本領之人,必不甘為人下,而要作為管理人員,你一人做的出色又為何用,不如教於大夥,得利得名還能晉升,何樂不為。”
不得不說,蕭讓這一番話分析的十分透徹。大家聽了也覺得確有道理,特別是沙銅他覺得這話就是專門講與他聽一般,心頭頓時一片澄清,他暗想得把那一班老夥計叫一起好好說說,不然到時犯了糊塗就吃大虧了。
“績效管理之法真乃吏治的神器啊,朝廷若用此法,何來庸官懶吏,我以為不但軍器作坊推行此製,山上各個處也要照此執行,民政處要照小官人所言,理出一個方略,發各處執行。”
聞煥章大局觀總是高於常人,他立刻敏銳的察覺到這個製度的優越性,便要求民政處予以推廣。
績效考核的提出本來是針對軍器作坊的,可後來它最大的功效卻體現在了當梁山的管理體係上,正所謂無意插柳柳成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