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學之一字

字數:12146   加入書籤

A+A-


    nbsp;   第五章 學之一字

    二十二.從哪兒入手呢

    二十三.你真的想上學識字讀書

    二十四.學,覺悟也

    二十五.學而第一

    二十六.此學彼學

    二十七.學也,祿在其中矣

    二十二.從哪兒入手呢

    日頭快要落山了,淩晨入夢的慧能仍然未醒,手牽最小一個學童在等家長來接的李有祿,不由想起當年更小的慧能來~~

    四五歲的時候,隨著小家夥興之所至,也曾讓他來教室裏呆過,好像才幾天的功夫吧,那新鮮勁兒一過,人就有些坐不安穩了。引導的有心,加之刻意的放任,從此小慧能自覺不自覺的,便遠離了學堂,丟棄了書本……

    是啊,一字一音的翻來覆去,怎比鳥唱蟲鳴的盎然情趣;

    一筆一畫的單調枯燥,豈敵葉展花開的多彩多姿;

    一室之內的心動神逸,那及野外海闊天空的暢懷暢意。

    久而久之,那麵對日月星辰、自然萬物和豐富實際生活的凝神及追問,漸漸成了小慧能學之為己的有效方法和良好習性。小小年紀,除識字不多外,其入心的書卷,其深廣的思維,不但令人常常為之驚奇,更是小慧能自己於不時所冒上學識字讀書念頭一風而過的深深所恃吧……

    可這次不知怎的,那希望上學的態度還真有點出人意料的認真了,但仔細一想,又實在有些說不通啊?以慧能的聰明主見更自食其力的能耐,他若真想要上學及識字讀書,不但任何人無法阻攔,僅就他目前的知識狀況,單靠自學也完全可以達到博覽群書的程度也並非難事的吧,可他為什麽非要跟我們,不!是跟他自己來較這個勁兒呢?

    或許,是他這個年齡段孩子明顯蘇醒的生命意識?是啊,沒有同學同窗一起分享成長更時光的過程和經曆,於其想象的所謂完整人生,是不是多少有些百年存憾的攪擾呢?

    或許,人思維展開到了一定程度,那更深更廣之所不及,便自然而然會歸之必須上學讀書的路徑?

    更或許,慧能雖深知上學讀書於人開闊視野有著非常的幫助,但又多明其中於人思維的自由自在有存太多自覺不自覺那不可逆轉的係縛和拘宥……

    不管如何,孩子漸漸長大,人再也無法為其做主了,以慧能的聰穎,相信把有關道理更過來之人的切身感悟再講透些,或許他自己會有一個從根本上說服自己的抉擇吧。可是,再講些什麽,更又從哪兒入手呢?

    為此,老先生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維……

    二十三.你真的想上學識字讀書

    太陽落坡之時,小慧能才完全睡醒,放下碗筷之後,老先生便引在院子裏坐了下來……

    丹霞漸淡,晚風輕來,天廓地寧之際,人那汗漫無邊的中懷,更易漾出層層微瀾及端緒萬千。小慧能望著一夜未眠雙眼有些充血的外公,默默拉近了小橙,而老先生輕擁慧能,一時內裏更是負疚滿滿~~

    多好的孩子啊,小小年紀,卻要承受大人也難擔當的精神煎熬,而這一切說到底,不也是我們強加在他身上的嗎?讓孩子上學苦讀以求功名富貴是大人的春夢,而要慧能工耕漁樵非去過平凡的日子,難道不亦我們一廂情願的己見獨行……

    當然了,天下的孩子,幾乎無人能遠至親的期望而完全任其所欲隨心。因為,人為了骨肉一生的幸福安康是有義務,且更有責任對其想走能走應走的去途要加以引導,不管最終結果如何,真正愛他疼他的親人也要盡心盡力,也算盡心盡力了吧……

    “慧能哪,你是真的想上學識字讀書?”老先生定了定神主動開口了。

    ~~難道,難道昨夜真讓外公和媽媽擔心了?

    難道,難道外公和媽媽因此真要改變他們多年的堅持了?

    慧能從外公的語氣神情之中,當然感覺到了此問態度的嚴肅及認真。

    ~~百年憂煩識字始…… 自己雖還不能完全理解已故父親的深心之慮,但也算明白“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以及“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倒置之民”那真人於世的殷殷之意……

    也許,一念之間,人生的方向就岔了道,生命的過程就更由不得人?

    想這些年的時光與小夥伴兒們相比,自己過得是那麽的豐盈,那麽的愜意,其中的自在,本身不就是人昨日當下及明天相對最為完滿的生活更生命嗎……

    如果,從今往後坐進了課堂且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熬學業,那春夏山裏的花葉和鳥鳴,秋日林中的果實和天上的流雲,冬天溫暖陽光山道上小鹿一般的騰躍,更一年四季麵對天地一切美麗和神奇那想留連多久就多久的身心兩忘,是不是將會因此漸遠漸離了呢?

    更為甚者,既然自己下決心要上學識字讀書,不管對誰,總要有個交待吧。而其中似乎唯一的標準,不就是層層榜上有名且最終著落科舉嗎?否則,人又苦讀個什麽呢……

    讀書明理,是有這麽一說,可這天下又誰隻為明理而開課的呢?且誰又能證明非上學讀書就不能明理呢?

    千百年來,這天下不就是讀書人在實際掌控著的嗎,可睜眼看看,那理又著落在了哪裏,體現在了何處,城鄉多少大字不識的男女老少,其做人的品行,哪一點遜色詩書滿腹的衣冠禽獸,見拙開口閉口子曰詩言的偽君子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想著想著,小慧能方更加深刻意識到了每每外公在上學讀書問題上給自己開解之時,為什麽總是將其中的症結都歸集到人生存方式的選擇,生命意義的取舍之上的用心了……

    “外公,有時不知怎的,真就那麽想上學讀書,且還想讀出個什麽名堂來。有時又更覺父親的憂慮是對的,外公和媽媽的堅持是對的,外公……”

    慧能抬頭,深望著他的外公。

    二十四.學,覺悟也

    月上東山,庭院明明如晝,但稍遠之處,仍一派的模模糊糊。麵對小慧能苦苦的矛盾,老先生內裏雖有燭照,但於之卻也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慧能哪,別說你有些拿不定主意,外公和你媽媽,常常比你還有更多的糾結呀!因為,因為這裏麵有太多太多理不順、說不清的頭緒了。但我們卻是堅信,你父親是真為你好!人這一輩子,生命的平安,身體的康健,生活的自在,比什麽都重要,這中的道理,你父親講得是那麽的透徹,可我們…… 要是你父親還在,該多好啊!”

    “外公……”小慧能情不自禁向外公靠得更緊了。

    “慧能哪,你看這樣行不行,外公今天就學之一字給開一課,你聽了再做決定好不好?不管明天上學與否,我們都完全依你,因為生活的路,終歸還是要靠自己抉擇的;因為人百年的命運,那苦樂禍福總是相依相存,還真沒一個好壞的絕對呀!”

    慧能聽了,默默望著外公,好一會兒吧,才認真點了點頭。

    “慧能哪,你要上學讀書,知道這學之一字所韻何聲,有幾種寫法,幾層意思,其意又是如何演繹且相關相涉的嗎?”

    “外公,學不就是學校,學習,寫法不就是壹拾陸畫嗎?”

    外公一連串的發問,小慧能一時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了。

    “但你要上學讀書,還要學出點兒名堂,學之一字就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了,如此之學,人用得著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用功嗎?讀書與世上任何事情一樣,差別隻在專精更廣博呀!”

    “哦。”

    小慧能聽了,當然更是著意外公的下文了。

    “《廣韻》將學字歸覺韻,為入聲。學字現在的基本寫法是楷書,當然還有行和草了。其字形是從商周時期的金文,漢之後的隸書逐步演化而來的。也就是說,銘文、碑文、竹簡、帛書、紙書上至少有五種基本的寫法你必須要掌握。

    慧能哪,象形、指事、假借、會意、形聲及轉注,是古人造字的主要方法。從早期銘文字形上看,學之一字的初義,可能與專門傳授知識的特殊地方或房子有關,因為那個地方代表了人的受教之所和開竅之源。

    《廣雅》講,‘學,效也;學,受教也’;《說文》更進一步解釋,‘學,覺悟也。’可知學之一字有兩個基本含義,即受教裏的效也和覺悟。外公以為,學之效也裏的覺悟,才是人學人效的關鍵。無覺無悟效之皮毛,豈能學到其中真正?而我們平常所見所說有關學字的字義,卻大多有歸受教而效之,其義相關相涉的演繹,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指學習本身。《禮記,月令》有謂,‘季夏之月,鷹乃學習。學,效飛也;習,鳥頻頻飛起。’由小鷹反複效飛習飛之義,漸漸演繹出模仿、學子、學者、學問、學識、學派等等意思;

    二指學習的地方。《禮記,學紀》裏講,‘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由此演繹出學校、學田、學資、學製、學科、學官等等意思;

    三是學這個動作和行為,演繹出了學舌、學藝、講學等等意思。

    當然,依據上義不斷相交相涉,更演繹出了學養、學力、學行等等更為複雜的意思……”

    聽著聽著,小慧能漸漸有些目瞪口呆了,他壓根兒沒想到,僅一個學字,就講出了這麽些東西來,且更隱隱感覺,外公於學之一字,根本就還未進入正題。如此之學,難怪人有學究之謂,書蟲之譏了。世上萬千文字更學問如此一學,有些問題還真就有些不好想象了。難怪飽學的莊老夫子不得不為之深深概然:“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此歎也隻有於學真正深入其中且愈學愈知其無知的過來人,才會有人知與無知於百年真義的大疑大問吧……

    二十五.學而第一

    “慧能哪,記得媽媽好象給讀過《論語》的吧?”

    見慧能默默有思的樣子,老先生話鋒一轉,直奔主題。

    “讀過。”

    慧能似乎還未完全回過神來。

    “那你還記不記得,《論語》開篇的章目是什麽?”

    “學而第一吧,外公。”慧能想了想應到。

    “為什麽《論語》開篇明義的,不是夫子切切之仁,也不是其念念之禮,而是學呢?”

    明明暗暗月色之中,慧能望著外公一臉困惑的搖了搖頭。

    “慧能哪,春秋末期,天下你爭我奪,生靈流離失所。麵對紛擾的社會亂象和百姓疾苦,心有大愛的聖人便提出了一種以仁人為出發點,又回歸人仁的一整套恢複社會秩序的人倫政治之道 。

    夫子此說,其‘仁者莫大於愛人’也好,‘克己複禮’也罷,都是建立在當政者人格的自我認知、自我完善基礎之上的,沒有這個基礎,夫子救世濟民之道便全無著落之地了。因為夫子深知,人與禽獸相別幾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希,人而不仁也是人的常性。但夫子更是以為,人畢竟是人,那人者仁也,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不僅如此,夫子還篤信人之所以為性靈之首,靈就靈在人能自覺不自覺的向天地萬物學習,向同類中的優秀學習,而這種能學願學的非常秉賦,才是人之為人更為本質的天性。而人一但運用好了這一優勢,通過學習去覺悟內在幾希的仁心,且以這種仁性推己及人,那人非分的自私和貪欲,必將得到最為有效且最為可靠的自我抑製,當然那社會亂象的頑症,就會因之消弭於無形了。

    故此,夫子便認定,做人的首要在學習,為政的首要在重視和引導人的學習,隻有這樣,那人之為仁,人之歸仁才會順理成章,天下大同也終將水到渠成。外公以為,‘學而第一’之所以為《論語》的開篇,這是其一。

    其二,也許正是基於上述之義,‘學而第一’才鏘鏘以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盡其力,事君能至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於中亦是可知,夫子之學,首在做人,其它乃是其次。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學而第一’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輕重和先後秩序吧。

    慧能哪,你父親的遺願,我和你媽媽的堅持,也是把覺悟做人放在了首位,這一點與夫子之學並不矛盾。不同之處,隻在怎樣使你更好去實現一己的人生和生命價值而已……”

    聽到這裏,慧能雖覺外公講得有點兒道理,但還是不太理解學做人與學知識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回事嗎?誌士修齊治平,惟由格物致知。格物者,明理之道,達心之途;致知者,本性以明,仁心以成。其所著落,不都在人的相關認知之上嗎?那相關的認知對人來說,不就是一個學習與成就互為一體的過程嗎?為什麽外公要把學做人與學知識講得這麽繞,且還要做如此明顯的區隔呢?而老先生好像早就洞悉小慧能此刻所惑似的,於是緊接:

    “慧能哪,夫子雖認為覺悟人格乃人學習的首要,但在他老人家心裏,人與人卻是大不相同的,是天生就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因此,在覺悟人格方麵,人覺悟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有了霄壤之別。

    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即是說同樣為人,有人對仁生而自知且以為己任並於一切必不違仁;有人能自覺效法先賢以學以悟‘仁者人也’,當然深知人而應仁;有人麵對自身困境和社會亂象,不得不反思反省並於學中覺悟人不能不仁;但更多的小民百姓,即夫子所謂的小人們於此不僅麻木不仁,甚至還多會於不學之中自甘人格沉淪而漸遠漸失內裏幾希。所以,在夫子那裏,人是否覺悟人固有之仁而為仁,反過來又成了劃分、證明人上中下三品的重要標準了。

    當然了,夫子也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更言‘人皆可為堯舜’,但實則打心裏卻是歎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救世之道,小人們是不可指望的,隻有當政及士君子們才是社會改良,世風改變的真正力量,小人們隻是仁人誌士仁心仁術的受益者而已。

    至此,你或許要問,那夫子‘有教無類’的意義又在哪裏呢?其實,夫子早就明明白白告訴你了,‘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小民百姓覺悟人格的最大價值,即是自覺做一順民而已。

    所以,夫子之學,從根本上講是為政之學,是士君子入仕之學,當然學文學藝等等,乃非人之真學和有學了。故此,夫子才諄諄教導他的弟子們‘無為小人儒’,隻求混碗飯吃,而是要做一個心懷天下的‘君子儒’,這才是人上學求進的真正意義。換言之,人不為入仕而學者,皆非為學也。此乃‘學而第一’的第三層意思。

    慧能哪,你父親要你遠離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庠序科舉之學而潛心莊子的生命智慧,其深意也在這裏呀!”

    老先生說完深深歎了一口氣後轉頭慧能,期盼殷殷!

    二十六.此學彼學

    紅塵之中,人本來就有善惡美醜更人格高低貴賤之分,由仁人誌士來治理其中的紛紛擾擾,當是天經地義。

    夫子之學,之所以叫人敬重,不就在其於社會責任的勇於擔當嗎?而與之相較,那所謂的真人在麵對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實之時,卻獨求一己的保全及自在,這是否也是有失人之為人那道德的本分呢?

    由此而論,外公方才所議,那儒道之學於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是不是已是不爭了呢?但外公又明明白白推崇的是老莊之道啊……

    想到這裏,已漸入狀態的慧能便開口了:

    “外公,為學明德以做仁人,以圖仁政,不正是天下百姓對讀書人所存的厚望,不也正是學子於己於社會最大的價值所在嗎?

    昨日考背書,幾個小夥伴兒的為學之誌,不正是仁德之心的初成嗎?而獨獨要我深悟的老莊之學卻恰恰相反,唯顧一己的身心而已。

    外公,我有些不明白,此學彼學又孰是孰非,孰高孰低呢?”

    “是啊,夫子為天下百姓之心是勿庸置疑的,依靠士君子來治理這個社會,更不失為現實唯一的選擇。”老先生捋了捋胡須,侃侃而應:

    “可夫子之道夫子之時也不得通行,這又是為什麽呢?且兩漢以來,天下獨尊儒術,可這社會的亂象,百姓的疾苦,更人心的貪欲,那夫子之道於之又有多少實際的改善和改變呢?許多開口閉口夫子之道的當政者和求仕者,其人格的醜陋卑下,於小民百姓的素樸相比,不僅仁心天遠,且更是有辱學之一字的吧?

    慧能哪,這種不爭的情形,是不是多少證明了夫子之學於人格的覺悟,特別是於為政者人格的覺悟和成就,是有著重大缺陷的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r />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裏貫穿始終的那個學字,聽起來是那麽的入情入理且無往而不利,但其仁之標高確又讓凡俗難以企及,當然在魚目混珠、魚龍混雜的塵寰之中就使奸偽狡詐之徒如魚得水,如臂使指,反叫正直認真之士如墜煙霧,如履薄冰了吧?

    如此之學,如此之仁,是不是一廂情願的事與願違呢?是不是一定程度,一定角度卻成了虛偽人心,敗壞世風的扭曲之力了呢?倒是那些潔身自好不受世風之汙,清高自傲不願仕途之縛的老莊之徒,在他們惟求一己自在逍遙的過程之中,似乎卻真正體現了人精神的健全和人品的高貴,反成了世人貪欲之心時時自省不可或缺的一麵鏡鑒了。

    慧能哪,你想想,這些老莊之徒,是不是不僅成就了他們一己的百年,且於社會也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價值,而其中的道理,是不是值人多有玩味呢?你那經曆坎坷的父親,望你從真人之學那裏吸取生命的智慧而安於工耕漁樵的深意,或許還有一個士子於社會責任的某種寄托吧?”

    話到這裏,慧能更是陷入了深思,而老先生見慧能沉沉不語,便又繼續的講了下去:

    “慧能哪,你也知道,夫子之時,三千弟子,僅七十二賢。麵對這些士君子中的姣姣者,夫子對其所開發培育的仁德,不知為什麽卻又那麽的沒有信心。

    對最為得意的顏回吧,夫子隻敢說‘其心三月不違仁’,而其他頂天也就‘日月至焉而已’。在孟武伯具體問到夫子寄與厚望的如子路、冉求、公西赤等弟子是否得道之時,夫子更是有些沮喪的說到,其雖都各具治國大才,但卻‘不知其仁也’。那篤信‘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老夫子,為何如此的氣短呢?’

    講到這裏,老先生長歎了一口氣後,更是有些感慨了:

    “或許,夫子在教書育人的長期過程之中,更在無數活生生的事例經過之後,他老人家是不是已經意識到了,仁之境界於人的禽獸本能而言,一方麵是確實存在且確有作用,但另一方麵,於人自私更貪欲之性,其製約的條件又太過微妙了,而於之寄與的希望,是不是還有些高估了呢?

    更或許,夫子是不是已隱隱有覺,自己於仁心仁性的開發和培育之學,一開始就有可能踏虛了腳步,用錯了著力的方向呢……”

    講到這裏,老先生不由起身低頭來回踱步,抬首茫然四顧。

    二十七.學也,祿在其中矣

    “外公,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學者惟求己之覺悟已成過往的情行之下,夫子那‘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不僅強調了人學之根本,是不是也是麵對學之為人的最為現實?”

    外公的學之一字,小慧能此刻不但完全聽了進去,且那探賾競委的習性,使他於問題自覺不自覺究詰得更深了。

    “說得太好了,我的乖孫兒!”老先生聽了,回身坐下更是進一步的展開了話題:“慧能哪,媽媽給讀《論語》時,你還記不記得夫子有斥樊遲為小人的故事?”

    “記得,外公,當時我還覺得有點兒奇怪呢?”

    “如果有些奇怪,那感覺就對了。外公私下以為,夫子學生之中,似乎隻有樊遲才最得‘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真義呀!”

    “這如何講,外公?”

    “你看啊,這句話的整體意思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官要做得好,不僅要覺悟己之仁心和不斷加強仁德的修養,且還要學一些經世濟民的真本事,因此,隻有人格優秀和富有才能的人方可做一個好官。”

    “可以這麽說,外公。”慧能想了想表示讚同。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那稼圃乃聖人關切的民生之本吧。樊遲問仁問義之餘,也問稼圃之事,不管是崇拜夫子的無所不知,還是想借此探討民生之計,是不是都是可以理解的呢?假若夫子答曰,賢哉樊遲,先富之,再教之,牧民之要也,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可夫子卻背後明明白白斥之小人不可教也。慧能哪,你想想,這裏麵是不是不經意便更深的透露了夫子之學的樞機所在?”

    ~~對呀!夫子之學,說到底更在治人治世。那仁心覺悟也罷,仁德成就也罷,惟在更好侍君牧民而已,因為在夫子那裏,人天生就有學與不學的區隔,知與不知的不同,勞心勞力的差別。

    故此,以牧民而論,‘上好禮,民莫敢不敬;上好義,民莫敢不服;上好信,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況‘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人之為學,本在治人及‘食於人’,操心民生具體事務,不僅不知學也,更是高低貴賤不分且還有違世間上下秩序之禮吧。若從這個角度講,樊遲為學問稼問圃,還真是不得夫子之學的要領而自取其辱了……

    想到這裏,慧能才真正理解外公開講學之一字的良苦用心了,於是斬釘截鐵:

    “‘今之學者為人’,外公,向學求悟,那一路庠序,於我還真就不太合適!”

    “慧能哪,這世上許多道理,其實是講不清楚的,即便今日說得通,想得通的事兒,明天時過境遷就完全不一樣了,那個中滋味,隻能靠自己慢慢去品嚐,但不管怎樣,真心期望你一生幸福安康,這才是我們唯一在乎的呀!”

    老先生邊言邊緩緩起身,而早在一旁靜靜留心爺倆的李筱芸趕緊過來輕囑慧能幾句之後,就忙扶老父親進屋歇息去了。

    ~~ 一樣的星月,一樣的靜謐,昨夜今時,卻恍若隔世,心緒漫漫的小慧能舉頭四望之後默默坐下,又思逸千裏萬裏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