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跟我談正統?

字數:4058   加入書籤

A+A-


    李二終於從秦王升級成皇帝了,可他這個皇帝實在有些流年不利,剛剛上台,北麵的那兩位就率軍南下,李二無奈隻能搜羅寶物,與頡利簽訂了他認為極為恥辱的渭水之盟,對內走了李承訓,隱太子和齊王的舊部還有山東士族門閥蠢蠢欲動,就這樣還沒完,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內外交困的李二,又碰上了幾乎是百年一遇的特大蝗災.......

    李二苦啊,難道自己這個天子不是老天親生的?是隔壁佛祖OOXX了王母才有的他?但不管怎麽樣,這蝗災還是抗不是?於是乎,李二就開始表演了,是鬧蝗災了,民不聊生,李世民到花園裏納悶,忽然發現一隻蝗蟲,哪裏跑!一下子就把它逮住了!然後怒目圓睜,聲色俱厲的質問起蝗蟲:你這個壞蛋!竟敢吃我百姓的莊稼!你可知道莊稼就是百姓的命根?好!好好好好,好啊,你這沒藥可救的混蛋,你,你,你你,敢吃我百姓的莊稼,我就敢吃你!

    說完就要活吞蝗蟲。侍衛從官嚇死了,一旦皇帝吃出個病來咱們可擔當不起啊!於是大夥死命的勸李世民不要吃蝗蟲。

    然而我們偉大的貞觀大帝為了蒼生的利益怎麽能顧惜自己的身體呢?那幫自私自利的小醜們終究沒能阻擋李世民,蝗蟲被他生吃了!———至於是細嚼慢咽還是狼吞虎咽還是囫圇吞下,資治通鑒沒有記載。

    一如史書上的記載,李二生吃了蝗蟲,但後來的史書上可沒寫他派唐儉去了李漢,去幹啥了來,瞧瞧李二在跟唐儉送行的時候說的話就知道了:”茂約,你此去,那兩大任務以糧食為第一要務,嗯,隻要武安王不回大唐,放過他也不是不可以,但這糧食,哎哎,你就告訴對麵的漢王,大唐百姓在挨餓,讓他看著辦......“喂李二,你要點臉好不好,大唐百姓挨餓是李承宗的錯麽?

    還有一點是李二所不能容忍也最無可奈何的,那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自古得中原者王天下,王天下者即天子,你李承宗既然自己放棄了華夏至尊龍椅,那你就不應該在海外稱帝是不是?嗯,隻要你不稱帝,朕可以讓你在海外世襲罔替做王嘛,可你稱帝了,就太大逆不道了.......

    也怪不得李二這樣想,自打始皇開始,大一統的理念就深深的烙印在曆代帝王心中,李二也不例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可是想要君臨天下,憑的可不是啥正統,憑的是實力,李二很清楚自己剛拿下的大唐是個十足的泥足巨人,內有士族門閥蠢蠢欲動,外有突厥,高句麗,和李承宗虎視眈眈,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去跟李承宗整啥大義名分,怎麽恢複國力才是他李二最頭疼的問題。

    李二迫使自己不去想這個事兒,可不代表他的那些手下不去想,在有關李承宗在金城登基稱帝,並建立了一個幾乎完全不同於華夏的漢人國度,尤其是這個李漢王朝把儒門士子給開除了統治階級,去講究什麽猛將必起於軍校和卒伍,弄什麽官吏一體,說什麽以後要宰輔發於小吏,這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他們不能容忍這樣的政權存於世上,在世家大族和儒門士子們看來,李漢王朝簡直就和高句麗一樣是不教而誅的蠻夷,不,他們比高句麗更可惡,因為李承宗這一夥兒人是漢人,李漢王朝這是在以夏變夷.......

    除掉房謀杜斷和長孫無忌等幾個李二心腹之外的很多大臣都紛紛向李二上書,要求李二下旨,讓李承宗去帝號,正正統,還要求李二收回李漢在華夏的青島等地,嗯,最重要的就是他們要求李二以族長的名義讓李承宗改弦易轍,回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正道上來,各種理由和要求讓李二看了都暗自搖頭,哎,你們說的都好有道理,可是臣妾做不到啊,那小子的地盤都集中在幾萬裏之外的大陸之上,人家勢力也不比大唐差,最重要的是那海可在人家手裏,你們讓朕拿啥去要求人家聽朕的?可是這些人,李二偏偏又惹不得,他不是李承宗,可以拋開世家大族和儒家單幹,因為華夏這塊土地,世家大族深耕其中,他們的勢力盤根粗節,根本不是李二能惹得起的,還有儒家,自漢武以來,儒門幾乎一家獨大,華夏的文化血脈還有政治製度,深深的打上了儒門的烙印........

    李二實在是沒有辦法,前不久的渭水之盟已經讓他心力憔悴,他的便宜侄子搞出來的李漢又觸動了李唐好多人敏感的神經,好在他的智囊團們開解他,得中原者得天下,漢王不爭奪中原,這可是好事啊,隻要他不回華夏,他就是稱帝又能怎麽樣?最重要的是咱們大唐鬧災了,那裏有餘力去折騰李承宗?

    李二打算麵對李承宗先忍一下,誰讓他現在是內憂外患呢,還有他的諜報人員告訴他,對麵的李漢王朝有著遠比大唐要多得多的糧食,糧食,糧食,糧食,因為很重要,所以連說三遍,李二決定為了糧食,他向李承宗暫時委曲求全了,同時他也把自己的大侄兒也列為了他的最大的競爭對手.......

    李二想了想之後,還是決定以自己的親信唐儉為正使,於誌寧為副使前往他們嘴中的漢國,唐儉身負李二的重托,是為糧食和錢財而去,至於於誌寧,這廝是儒門死忠,他就是去捍衛他的正統去的......

    於誌寧這樣的人覺得是正統太正常了,祖宗如此顯赫為什麽不認?在他們看來李承宗的所作所為就是大逆不道,孔子的《春秋》是儒家至高的經典,正統的法理基礎源於春秋,分為“居正”和“一統”兩個層麵,以儒家經義為本,正統即儒家道統。“國之統也,猶道之統也。”“儒者之統與帝王之統並行於天下,而互為興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春秋》首重名分,名分之要點即要辨明華夷之防,“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尊王攘夷的要旨在於華夷之辨,其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華夏禮義作標準。春秋公羊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結合鄒衍“五德運轉說”和儒家五端——仁義禮智信,王者是五帝感生的且受天命作皇帝,需要製禮樂昭五端以奉天,行德政,“天子命無常,惟命是德慶”,“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失去天命會引起易姓革命。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決者,皆至於《春秋》而定,非定於《春秋》,定於禮也,故太史公自序曰:‘《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程頤亦曰:“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聖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極謹嚴,所以謹嚴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明朝人邱浚也認為正統的標準“在嚴華夷之分;在立君臣之義;在原父子之心。”方孝孺也持此觀點,“不過辨君臣之等,嚴華夷之份,扶天理,遏人欲而已。”唐代皇甫湜解釋道:“王者受命於天,作主於人,必大一統。明所授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所以為中國者,以禮義也;所以為夷狄者,無禮儀也,豈係於地哉。“瞧瞧這麽多儒家人言無不是在說不尊孔孟,就是蠻夷,就是以夏變夷,隻有認可他們儒家才算正統,李承宗的所作所為很明顯就是動了他們的蛋糕,可問題又來了,眼下的大唐是尊孔,可是他們也越不過茫茫大洋去打服李承宗啊,人家武力值也很高,筆杆子要和槍杆子較量吃虧的很有可能是筆杆子,不信?不信去問問李二,要是槍杆子背叛了他,他的刀把子會不會叫他們做人?

    李唐有使者準備出使的信息被錦衣衛用信鴿傳遞到了金城,李承宗看了之後笑了,正使是來要糧食和援助的,於誌寧那個腐儒是要來和老子爭論華夏漢人正統來的啊,正統,嗬嗬嗬嗬........

    正統這玩意吧,實際上從來都不是口頭上掙來的。誰對這片土地貢獻大就會被後人認為是正統。華夏每次動蕩哪次不是屍骨盈野,春秋戰國,秦末,新朝,三國,五胡亂華,隋末,唐末,靖康,宋末,元末,明末,清末民國,各種製度死去活來,翻滾n次後留下來的全是當時狠人原創。唐時人的生活習慣思想態度和漢時一樣麽?宋時人的精神狀態飲食起居和唐一樣麽?明清呢?正統?嗬嗬,還記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麽?始皇大一統度量衡文字,所以後人認他是正統,哪怕他滅了六國史書暴君。武帝被說窮兵黷武得還不夠麽,但他讓這片土地上的臣民世稱漢人。隋可憐就兩個皇帝,但搗鼓出科舉,大運河,所以他是正統,哪怕此朝文采不顯也甩了風流的兩晉、南唐n條街。何以是正統?他們成就裏光醒目的就編了一本教科書,考點無數,所以自然是正統了。華夏是一個血澆出來的老民族,無數人以各種精神狀態各種生活方式生存在一個逐漸成型的大背景下,悲歡離合,興起與衰落,它的計時單位甚至到了千年。想要當它的正統,最起碼要有足以誇耀百年的功績才夠的上這張門檻。

    中華文明何謂正統?諾大的家業,當家的走了,留下大兒子小兒子分家,另有侄兒女婿之輩,紛紛標榜自己正統繼承之地位。又如何以統一標準劃分?長子占著祖宅,次子擁著器物,侄兒守著祖宗禮法,女婿掌著祖傳手藝,且爭這個做什麽?舊世界消亡,不代表中華文明的沒落,這反而是中華文明開枝散葉,遍地開花的結果!這麽迂腐地分這些做什麽?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有能耐把自家牌匾做大做強那就是正統啊!

    想到這裏,李承宗輕蔑的笑了笑,跟我談正統?正統有個蛋用啊,王侯將相,都寧有種乎了,他李承宗才不信儒家正統這一套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