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但有允或不允兩句話而已

字數:5024   加入書籤

A+A-


    對於怎麽安置突厥戰俘,李唐朝廷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以溫彥博為首的大臣堅決反對將突厥人內遷賣給李漢,認為會讓草原上出現一個勢力真空,從而讓其它草原部落崛起,所以還不如支持突厥人留在草原上,這樣即可以抑製其它部落,又能讓大唐多一道屏障,若是賣給了李漢,嗯,這可是資敵啊,想想看,若是這些戰俘被李漢消化了,那李漢就會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溫彥博這樣的儒家官員對於不把儒家思想當正統的李漢極為仇視,李承宗想得到這些戰俘,哪裏有那麽容易?溫彥博想法很簡單,那就是不能便宜了那些叛逆.......

    不過以魏征為首的一些大臣卻堅持支持將突厥人賣掉或者內遷,他們認為將突厥人留在草原上遲早必生禍患,李漢那邊願意用鹽鐵來換,可以,隻要李漢答應這些突厥人終生不得會華夏不就行了,換來的鹽鐵富國利民,這可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好事,要是怕資敵,那也不要緊,將他們內遷至咱們漢人控製區,然後以漢禮教訓,用不了多久,這些突厥人就會完全被漢人消化,也徹底的解決了突厥人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意見相左,所以現在朝堂上為了這件事也是吵翻臉了天,特別是溫彥博和魏征兩人,簡直是一見麵就吵,甚至都快要發展到動手的地步了。

    李二聽的頭都大了,溫彥博和魏征說的都很道理,自己也很眼饞李承宗答應的鹽鐵,可也怕搞不好就成了資敵,一個不小心若是清空了草原,那薛延陀和鐵勒是不是高興死了,不過魏征說的也不錯:晉代有魏時,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統勸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數年之後,遂傾瀍、洛。前代覆車,殷鑒不遠。陛下必用彥博言,遣居河南,所謂養獸自遺患也。這可咋辦?李二快要愁死了,不過他啊身後可有一個奇女子,那就是長孫皇後,在問清了李二為何發愁之後,她笑了這有何難,突厥人那麽多,一分為三不就得了,至於承宗那孩子,嗬嗬嗬,二哥不是臣妾多言,若不是他一再退讓,哪有咱們夫妻做天下的份兒,怕是父皇的開國帝皇之位也包不住吧.........“她輕飄飄的一句話敲醒了李二,嗯,狗屁的皇權天授,怪不得臭小子寧願遠走海外也不做這華夏皇帝,從各個方麵綜合來的信息自己這個皇帝遠沒有人家那個皇帝當的自在,人家那裏可沒有世家門閥佛道儒在給你扯後腿.......

    李二思索了許久,又和長孫無忌等幾個自己的絕對心腹商量之後,決定部分采納溫彥博的建議,在原先突利可汗統治地區設置順州、祐州、化州、長州四個都督府。突利為順州都督。順州,僑治營州(治所龍城縣,在今遼寧朝陽市)五柳戍。投唐的突厥酋長,都被授予將軍或中郎將之職,五品以上官員多達百餘人,幾乎占朝中同級官員總數的一半。至於頡利所部10多萬人,李二隻能不好意思了,鹽鐵迷人眼啊,頡利啊,隻能拿你的部族換鹽鐵了.......

    頡利既滅,李二順理成章的混成了天可汗,可他心裏還有刺兒,明麵上的刺兒是囂張的高句麗,暗地裏的刺兒就是他的好侄子李承宗了........

    說起高句麗,還得從隋朝攻打高句麗慘敗後說起,大隋因此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華夏王朝唐朝仍然敵視,至於李承宗的李漢王朝那更是不共戴天之仇,漢軍從它建軍那年開始就以從高句麗身上啃肉為己任,兩大漢人王朝硬是逼得高句麗與突厥人達成了聯盟,不過現在頡利成了李二的階下囚,這聯盟自然也就完蛋了,兔死狐悲之下,631年,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裏長城以防止李唐的進攻........

    同時高句麗國主高建武因為之前漢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屢屢攻破遼東的卑沙,烏古等沿海城市,老高同誌無師自通的點亮了”《禁海令》和《遷海令》“兩項技能,高句麗版本的《禁海令》嚴格禁止高句麗商民船隻私自入海,不允許用李漢和李唐的產品、貨物進行海上貿易,有違禁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充公,違令者之財產獎給告發之人;負責執行該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緝,從重治罪;保甲不告發的,即行處死;高句麗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海;如有從海上登岸者,失職的防守官員以軍法從事.........

    至於《遷海令》就更凶殘了,高建武下令將高句麗沿海及各島嶼的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裏,居民官兵全部遷移到界線以內,在沿海一帶形成一個無人區;沿海濱向內若幹裏界線由各地官兵劃出,並嚴令軍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違者處斬。並在貞觀五年(631年)勒令東南沿海濱海三十裏的高句麗邊民遷離故土,並沿內遷三十裏處開挖兩丈餘深、兩丈餘寬的壕溝,臨溝築起四尺餘厚、八尺餘高的城牆,每五裏設一個瞭望台、二個煙墩、三十裏屯兵.秦漢時期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修築在草原與田園之間的“長城”,如今修築到了內陸與海洋之間,與高句麗西邊的千裏長城形成了人類曆史上的絕無僅有的被長城包裹起來的國家.........

    高句麗之所以會變成這樣,一方麵是因為於貞觀五年(631),李二“詔遣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往高句麗境內收瘞隋時戰亡骸骨,毀高麗所立京觀。”李二此舉,無非是宣撫國中戰歿家眷的一種姿態,告慰死者,當然,亦有震懾高句麗,重塑宗主國威嚴的意圖。但如果認為這是向高句麗宣戰的訊號,則是高建武驚弓之鳥的想法。另一方麵就是高建武聽到了李漢準備李唐聯合滅掉自己的打算。如果說李唐還算君子之國的話,那李漢就是不折不扣的虎狼之國了.......

    頡利完蛋之後,李二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華夏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聯合李漢王朝出兵高句麗.......

    “朕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承宗賢侄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高句麗取之不難,隻是這平定之後??”李二望著李漢特使王啟民,一臉的狡黠,沒辦法別看李二剛打完了滅頡利之戰,可這國庫也消耗了不少,李二不明白,為什麽對麵的李漢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啥漢軍反而越打越強呢?

    “唐皇陛下,我家陛下說了,隻要您出兵數萬佯攻高句麗的遼東,牽製住他們,剩下的全交給我們就是了,至於我們之前提過的高句麗地盤問題,我們的承諾依然有效........“王啟民的回答很簡單,隻需要李唐牽製高句麗陸軍部分主力就好,我們李漢準備單幹了.......

    隻是佯攻,就能拿到高句麗千裏沃土,那他李二願意啊,很快李二下旨讓李世勣、李道宗兩位大唐名將分別擔任正副統帥,率領六萬步騎對高句麗竊據的遼東之地展開佯攻,在李世勣、李道宗出征之前,李二就告訴他們你們任務就是佯攻,若是漢軍那邊得手了,那咱們也撲上去狠狠咬一口,若是漢軍敗了,你們撤回來就是,李二的算盤打的這個精啊..........

    此時的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與大對盧(就是丞相)東部大人淵蓋蘇文的矛盾趨於明麵化,兩人幾乎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此時傳來了李唐派遣大軍攻擊遼東的噩耗,也沒讓二人從內鬥裏走出來,他們隻是在擊退李二一事暫時達成了妥協,雙方各帶一支精兵馳援楊萬春的安市城,讓人苦笑不得的是作為高句麗國主的高建武竟然對淵蓋蘇文的軍隊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得到了兩人均離開高句麗國都平壤城的情報之後,李漢果斷發動了對高句麗的閃擊作戰,張鎮周,麥子仲,陳棱,闞棱(此公在本時空並沒有隨著老主子杜伏威一塊去死,他的親兵是李漢的密諜,在他的努力下,此公投奔了李承宗......)等鎮守李漢西部疆土的大將組成聯合指揮部,遵照漢皇李承宗的指示,對高句麗發動閃擊戰......

    漢軍以老將張鎮周為帥,兵分兩路,張鎮周,陳棱一路攻擊遼東半島,麥子仲,闞棱則帶兵直撲平壤城,得益於高句麗的禁海政策,原本還算強大的高句麗水師煙消雲散了,漢軍毫無懸念的就成功登上了高句麗人的地盤,尤其是闞棱麥子仲的東路軍,直接乘坐戰船逆大同江而上,直接就抵達了平壤城的東門附近,在與城內的錦衣衛取得了聯係之後,麥子仲就下令炮兵開炮,砸開平壤城.......

    轟轟轟!連番的炮聲連續地轟鳴著,轉眼前火光在高句麗都城的門洞裏狂閃著,漢軍軍官們的望遠鏡裏,很快就能看到了沉重的木門被炮彈砸出了好幾個洞洞眼眼之後,吱壓著朝著城內倒下。這個時候,闞棱興奮地一提馬韁,雪亮的長槊直指前方:“漢軍威武!!!”八千多名漢軍精銳鐵騎一同揮起了手中的武器,狂吼著那令所有剽悍軍人都會熱血沸騰的口號,放開了韁繩,縱馬朝著正前方的高句麗都城那已經被打開了的東門直殺而去。

    城頭之上,一堆被剛才的炮火聲震傻了的高句麗士卒瞪大了驚懼的眼睛,望著那像是一條黑色的巨龍一般撲來的漢軍鐵騎,一位高句麗的城衛將領拔出了手中的長刀,還沒來得及吼出什麽,隻聽一聲弦響,咽吼刺入了一支羽箭,頹然倒伏在女牆上,四肢無望地抽搐了會,從城牆之上直接翻滾了下來……近萬的漢軍鐵騎揮舞著刀兵殺入了高句麗的柳京的時候,勝利的天平已然完全倒向了漢軍一方........

    緊跟在近萬精銳騎兵之後的是五萬歸化倭人組成的步卒,他們隨著漢軍騎兵快速的殺進了平壤城,好端端的平壤城頓時陷入了漢軍的魔掌之中,留守平壤的高句麗貴族可就遭殃嘍,漢軍在錦衣衛情報人員的帶領下,一家一家的抄家滅族,他們數百年壓榨百姓積攢的財富全部便宜了李漢.......

    撲棱棱幾隻軍鴿帶著平壤城被拿下的消息去了張鎮周那裏,正在掃蕩遼東的張鎮周得知平壤已經拿下,自己與淵蓋蘇文和高建武他們在新城連番大戰,盡管高句麗方麵幾乎是傾盡全國之力,但無奈麵對有代差的漢軍,就算淵蓋蘇文再怎麽“貌魁秀,美須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馬。出入陳兵,長呼禁切”也沒什麽鳥用,高句麗人的血水染紅了遼河,卻拿漢軍一點辦法也沒有........

    張鎮周派人給高建武和淵蓋蘇文各自下了一份最終通牒,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大漢會饒爾等狗命,而且張鎮周還在通牒上寫道,今平壤城已破........我軍之條件,斷無更改之理......爾等沒得選擇,但有允或不允兩句話而已!

    但有允或不允兩句話而已!好張狂的一句話啊,淵蓋蘇文和高建武在看到平壤城已經是人家的時候,兩人都感覺天旋地轉,連身子都不是自個的了,此時兩人都明白再也不能內耗下去了,平壤沒了不要緊,大高句麗還有丸都城.......

    但問題是你想走,不是說你想走就能走的了的,西邊的唐軍可是有兩大名將坐鎮,很快李世勣、李道宗就覺察到了高句麗人的頹勢,在確認高句麗人的王城已經被漢軍攻破之後,他們倆無良老漢決定繞過楊萬春這塊臭狗屎,抄捷徑堵了高句麗人前往丸都的後路,這下可真要了高句麗人的親命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