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擅權

字數:539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 !
    出了內閣,張超騎馬來到皇宮。
    貞觀時,李世民將皇帝號紫微宮,承乾繼位後改為紫禁宮。
    紫禁宮位於皇城之北,西有夾城,東有東城,北有圓壁、曜儀之重城,整個宮城在皇城北部,又分為北宮長樂宮、東宮太子府以及紫禁皇宮。整個宮城呈凸狀,城垣高四丈八尺,寬在五丈餘,夯層厚三寸,內外皆包磚。
    比起長安的太極宮,不論是氣魄上還是防衛上都是大大超過。
    宮城四周的那些夾城、東城、圓壁、曜儀重城其實都是禁軍侍衛駐軍之處。
    如今,駐守在宮城外的都是張超從南邊帶來的。
    “安國趙王!”
    侍衛們見到他來,上前行禮。
    張超點了點頭,拿出自己的通行腰牌,侍衛例行的查看了下,然後放行。
    他沒有下馬,直接騎馬入宮。
    身為當朝首相,太師,還是太子的老師、老丈人,張超得到了皇帝特賜的宮中騎馬的特旨。
    皇帝甚至賜給了張超帶劍上朝,讚拜不名的特旨。
    隻不過,張超並不會真的就帶劍上朝。不過宮中很大,走路確實浪費時間,他又不太喜歡坐輦,便騎馬入宮。
    禦書房。
    張超把內閣關於功臣領地封賜的名單和封地方案呈給承乾。
    禦書房裏,殿中一側,是馬周等諸位學士。翰林院有兩位承旨學士,七位學士,與內閣設置相當。這些人以馬周為首,是皇帝的工作秘書,負責備皇帝谘詢和代筆批紅。
    職責和過去的散騎常侍類似,但權責更高。
    授封名單很長,前麵是張超為首的二十位封王,後麵還有一百多個國公,和一千多公侯伯子男等。
    大唐到現在,實封爵已經授了將近五千,可以說有點濫。但封地嚴格控製在中原之外,許多甚至直接封在了別人家的地盤上,比如大長公主這次受封的黃金半島,張超加封的呂宋、渤泥,那地並非無主之地,那也是有主的。
    慨別人之慷,承乾是不心痛的。這也是從他爹手裏開啟的先河,最先是拿高句麗人的遼東來分封功臣,到現在,朝廷到處分封,管他有沒有主。
    “太子太保這次隻是在原封地上擴封了一點,朕覺得不太合適。”承乾指著遼西郡王張鐵槍的擴封條說道,“太子太保勞苦功高,理應重賞。”
    承乾讓張超替父親張鐵槍選一塊封地。
    “多謝陛下厚恩,臣就選訶陵島吧。”
    訶陵是一個國名,在爪哇島上。東漢至隋時,中原稱爪哇為嗬羅單,也有稱為耶婆提的,到了唐時稱為訶陵。早幾年,曾經遣使來朝,送了幾隻鸚鵡還派了幾個和尚來。
    因送的禮太少,李世民都沒瞧的起他們。事實上,這個訶陵也隻是個小國,占據的隻是爪哇的一小部分,他們自己都說不太清楚爪哇有多大。
    承乾雖也是去過嶺南的,但他也隻是按張超畫的圖,才知道這個訶陵在渤泥的南麵,在黃金半島的東南。反正距離大唐是非常遙遠,雖然這島上也有許多土著邦國,但反正是拿人家的地來封賞功臣,尤其這還是張超自己選的,承乾當然沒意見。
    李績的封地也換了,換到了張超在交州西北的趙國領的南麵,位於馬江之南,那裏現在還是真臘人的地盤。封地倒是劃的很大,直接給了六百裏。
    但那塊地方,高山,比張超的那塊趙國領還差的多。起碼張超那裏還有好幾條大河,李績的這塊新封地,全是大山。
    承乾對這個換封很高興,他對李績可沒什麽好印象。
    張超提出讓李績回來後擔任兵部尚書,他本來很不滿的。把李績的封地從漠南換到真臘,很好。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的封地很好,一個換到了李泰的伊麗河穀,一個換到了李治的碎葉河穀,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尤其是位於絲綢之路上,好地方,封地也大。
    馬周的封地,則緊靠著張超家的大宛穀地,在康穀的那密河穀地。
    “有功則賞,這是我大唐立國之根本,很好,朕準了。”
    張超這次搞的封賞,有皆大歡喜之意。上千人授爵或加封,其它貴族們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點封地麵積。
    對朝廷來說,反正封的都是中原四邊,甚至直接封在別人家地盤上。不管是封國公還是封縣侯,朝廷又不需要給這些貴族們俸祿。相反,每增加一塊封地,諸侯們以後經營領地,產生的稅賦,朝廷是要拿一半的。
    諸侯越多,封地越多,封地越多,朝廷疆土擴張越多,稅收增收越多,怎麽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承乾也是一直支持張超鼓吹的殖民擴張論的。
    為漢家爭奪更多生存空間,他很讚成這個說法,反正對大唐帝國來說,有害無利不是。
    “陛下,如今帝國實封世襲貴族和虛封終身貴族數量相當龐大,多達八千餘。臣以為,現如今的議會上院議員資格評定製度不太適合,臣請求增設地方道一級貴族院。朝廷上院議員,則由每道中推選一些代表,這樣朝廷上院議員數量控製在千人以內,比較合適。否則八千多上院議員,人太多,反而無法真正的議事了。”
    大唐如今封爵確實有濫封之嫌,完全是因為現在的爵位,朝廷不一用給俸祿,二來也不能蔭封子孫入仕,所以朝廷完全無後顧之憂啊。功臣很輕鬆能獲得實封爵,甚至功高還可以轉封兒子。
    而多數高級官員,也能憑資曆封一個虛封終身爵位,比如朝廷的宰相,若元爵都會直接虛封一個國公,朝廷的尚書,起碼虛封個縣侯,道一級的宣撫使、諸衛大將軍,肯定虛封個縣伯。
    貴族現在確實不算稀罕,特別是在京城,那真是遍地都是。
    張超家一個親王一個郡王兩個國公,一堆的郡公縣公縣侯。
    這也是張超有意在引導,讓朝廷覺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費。
    這是張超的一步伏棋,短時間是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後麵卻會影響很大。
    “這個可以。”
    承乾轉頭對馬周道,“馬院長,你和學士們幫朕擬一個道議會的章程出來。”
    翰林院是備皇帝谘詢,算是軍師智囊。真正的施政是內閣,但馬周他們給皇帝建議谘詢。
    兩級議會到底怎麽搞,肯定是由內閣這邊提議,但最後采不采納,或者承乾覺得是不是合適,這肯定也要先通過馬周他們的建議,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才好做出最終決斷,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體現。
    “元輔。”
    承乾笑著對張超道,“內閣也已經開始運轉,朕聽說內閣現在諸相還沒有一個明確分工?”
    內閣諸相不兼他職,這是早當初就定下來的基本製度,但內閣做為宰相,要體現出職能權力,肯定是要通過分管諸部寺來體現的。
    長孫無忌現在向皇帝上奏,說張超在內閣搞一言堂,專權獨斷,大權獨攬。
    承乾當然也不希望這種局麵發生,他倚重張超,可也不想被張超架空。
    “陛下,其實臣這幾天一直在考慮這個內閣分工的事情,現在基本上已經定下來了。臣是主持內閣,總管中樞,此外人事、財政、監查、審計也由臣親自提綱。次相房玄齡,則負責內閣常務工作,以及民生經濟、稅收財賦這塊,此外也協助臣分管財稅、監管審計這塊。”
    聽到張超這樣說,承乾心裏鬆口氣。
    看來長孫無忌冤枉張超了,他並沒有打算一直獨攬內閣大權。
    肯分工就是好事,這樣內閣才是真正的內閣。
    “其餘七位群輔,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輔對應六部的一部,還有一位群輔則負責對口聯絡議會、翰林院、禦史台、大理寺諸衙。”
    “聯絡諸衙這個工作十分重要,臣打算交給上黨郡王長孫無忌。褚遂良負責吏部、岑文本負責兵部、於誌寧負責戶部、楊師道負責刑部。杜淹負責禮部、戴胄負責工部。”
    朝廷六部,事無不總。行政這塊,基本上可以劃歸六部之內。因此說,一個輔相分管一部,也算是比較合理。
    到是長孫無忌這裏,不管六部,而是去聯絡議會、翰林等這些不歸內閣的部門,這就不是分管而是聯絡。很明顯,張超說長孫無忌如何功高,威望重,能力強,其實說到底,就是不給他實權。
    而且六部中,權力最重的是吏、兵、戶,一般稱為上三部,張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鐵杆褚遂良、岑文本、於誌寧,連刑部這個負責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楊師道。
    原來漢京這邊的杜淹和戴胄,也隻管禮部和工部。
    按正常的內閣分管製度,六部負責行政這塊,每位尚書自然就是一部之首,主持六部內的日常事務工作。地方事務,上呈中央後,分交給六部。六部負責相對應的事務處置,處置後還要上報內閣複議。
    而那位分管的輔相,首先處置,每個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屬吏班子。初步處置之後,重要事務,還要拿到內閣會議上商議,要最終由張超這個首輔做出決定,然後貼黃,再上奏皇帝。
    皇帝在翰林院的協助下,做出審閱結果。然後發到議院六科,由六科做出審議,通過,則發回六部,最終執行。
    可以說,這其實也是一套很複雜的辦事程序。
    內閣的宰相們不僅是分管,他們也在內閣會議上集中商議決策,是負責決策與執行這兩塊。
    皇帝和六科都有封駁審議之權。
    宰相們都有決策之權,但因為內閣實行的是首輔貼黃製度,因此其實是個民主集中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