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成長
字數:3844 加入書籤
這一座銅礦伴生的還有金礦所以開采價值極大。
也因此引來多方覬覦。
周齊在這邊主事,龍泉、巨闕暗中呼應,不光打敗了幾波前來搶奪礦產的起義軍,還收編了其中的兩支,現在這邊的駐軍有一萬餘,小成規模。
因為亂象叢生,朝廷官員早就撤出了越州,而原來的駐軍一部分撤走,另外一部分幹脆落草,實在是軍中年年關空餉,別說養活家中老小,就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都是個問題。
周彧這一萬軍隊之中就包括了一千原本的朝廷軍隊。
樹起招兵旗,便有吃糧人。
周彧並不擔心自己招不到兵,卻必須注意招攬將才、帥才、謀士!
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錢來支撐。
之前周彧跟林夢知說過他不缺錢,是因為他的師父是個非常有錢的人,甚至在練暗器的時候,都會用金錠子來代替……
兩位師兄也怕小師弟受委屈,時不時就給他點銀子,而他並沒有什麽花錢的地方,就交給大師去打理,到現在,他手中的銀子足足有二十萬兩了。
可相對於他要做的事情來說,這點銀子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不光是要花錢,還要用糧。
所以越州範圍內被荒廢的農田要重新開墾出來……
現在還不到春耕時候,時間上來還來得及。
手中沒有糧種不要緊,可以先跟大師兄去借,隻要解了燃眉之急,來年便能償還。
越州原本土地肥沃,非常適合耕種,是越來越沉重的賦稅,讓農民們對生活失去了希望,漸漸放棄了耕種,放棄了家園。
可骨子裏對土地的眷戀,讓他們不肯遠離,即便是做土匪做強盜,也要在家鄉做!
周彧到了這裏,籌集了農具,歸攏流離失所的百姓,許諾給他們免費耕種土地,除了第一年的糧食需要留足口糧之後全部上繳之外,之後曆年的所得,隻需要向上繳納十分之一。
百姓流離失所,越州人口銳減,閑置的土地就顯得多了起來,根據前人經驗,周彧準備做屯田。
將士們立案並之餘就去種地。
大的方向製定了之後,謀臣們真正臣服,他們看出來了,周彧是真正替百姓著想的!
再加上周彧通過自己的武力征服了幾位有帶兵經驗的將軍,所以現在文武俱備,有了礦山的支持,越州一點點走入正軌。
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所有的農田都重新煥發了生機。
農人們荷鋤走在田間,臉上都能看到笑容。因為除了免費下發的糧種,他們每個人都有充足的口糧,可以支撐到這一季莊稼收割!
不光如此,每家每戶還有二兩銀子的安家費。
樸實的百姓們都是知恩圖報的,如此一來,他們便積極主動送著自家的青壯去參軍。
不過短短三個月,周彧手中的兵力便暴增至五萬。
一番嚴格的訓練之後,不說這些兵士都能以一當十,但以一敵二的戰力是有了。
隻不過兵器配備還是稍顯不足。
穆臨淵倒是支援了周彧足以配備一萬騎兵的兵器、馬匹,隻是這還遠遠不夠。
歐陽馳也想支援一部分,卻被周彧拒絕了,畢竟歐陽馳的處境也不是太好。
他還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更為強大起來。
越州相鄰是潭州,潭州原本是大宋的軍事重鎮,這裏原本有二十萬駐軍,可是後來兵力漸漸被分散了,如今隻剩下了一半。由於軍餉不到位,這剩餘的一般兵力也不過是磨洋工而已。
除了一些熱血青年,剩餘的人也隻是掛名而已,實際上都各尋生計去了,所以實際上的兵力根本連兩萬都不到,而且戰鬥力……不值一提。
不過這邊還有一個巨大的兵器庫。
在周彧眼中,這兵器庫的吸引力是莫大的。
與謀士們一番籌劃之後,他決定親自帶隊去搶兵器庫。
周彧來這邊之後從未以真麵示人,畢竟他年歲尚幼,這個年齡即便是有真材實料,也很難服眾,仗著身材頎長,所以他一直都是穿著一身黑鬥篷,戴著帽兜,麵上還覆著一個銀質麵具,原本稚嫩的聲音透過麵具傳出來便多了幾分質感,讓人摸不透他的具體年齡。
當然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等過幾年,他還是要以真麵目示人的,這不過是個權宜之計。
潭州之行因為計劃縝密,所以很是順利,不光把兵器庫的兵器全都搬回了越州,甚至還策反了一些熱血青年……
如此,到了這一年的年底,周彧手中的兵力陡增至九萬!成為一方豪強。
然而周彧知道,這還遠遠不夠。林家手中的兵力加起來都有二十多萬,自己這區區九萬根本算不得什麽。
所以他一方麵擴展自己的勢力,一方麵繼續屯田練兵,廣納有才之士。
奠基之初,遇到的困難自然是很多的,事情也是千頭萬緒,所以周彧非常忙,忙到幾乎沒有時間去想林夢知。
而林夢知卻在不斷惦記著他。
周彧走後便沒有隻言片語傳回來,隻是偶爾水心會跟她透露幾句周彧一切安好。
這一轉眼,周彧走了一年,林夢知十二歲了,過去的一年當中,她成功把李程溪請到了家中做了自己的先生,她有了前世的經曆,所以對世事很有一番見解,清源先生也不把她當做尋常女子看待,還經常會跟她將一些經世之道、治國之策。
林夢知的眼界不光跳出了後宅的窠臼,甚至比一般的男子都要強一些。
這便是有名師指點和沒有名師指點的區別。
去年過完年,林大老爺和林三老爺一家回鄉祭祖,之後林大老爺獨自歸來,今年過完年,林二老爺一家也要去外麵赴任。
原本熱鬧的林家顯得冷清了很多。
林老爺子精神倒是越來越好了,跟齊夫人商量:“老三他們家原來住的院子暫時都封了,也不必每日派人過去巡視,該減的人和事都減一減。
“等老二一家走了之後,他們的院子也照樣安排,家裏剩的人不多了,該打發的就打發一些,咱們家也不必像從前那般講究排場。”(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