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靖康
字數:5170 加入書籤
趙不凡被迫遠赴海外之後,大宋向原本的軌跡迅速接近。
公元1125年秋,大宋宣和七年秋,也就是魏乘風第二次出海尋找趙不凡期間,皇帝趙佶決心扶持太子趙桓成為繼承人,便著手為他掃平前路,而身為趙不凡嫡係的北軍就成為最先被針對的對象。
燕雲路宣撫使折彥質調任河東路宣撫使,返回折家軍駐地,看似平級調動,實則被剝奪兵權。
梁山軍與兩浙路兵馬換防。
水滸軍與福建路兵馬換防。
吳階的鷹揚軍和韓世忠的虎翼軍被調至西疆,轉由西軍承擔北疆防務。
竭力上書勸諫朝廷不要妄動北軍的嶽飛最慘,朝廷斥其“小臣越職,非所宜言”,革除了他的軍職與軍籍,其下兩萬神武軍被轉交給新任隴右都護劉琦統帥,駐紮在西疆的蘭州。
楊邦乂、陸登、張憲、楊沂中等趙不凡一手提拔的人也同樣在短時間內先後調離北疆。
趙不凡苦心打造的北軍自此被瓦解,竭力支持他的朝廷重臣亦隨之退散,便是朱家人都受到明裏暗裏的警告。
大宋文武大多認為此舉是內部的權力爭奪,不過是一位王爺在權力角逐裏失敗,不會對大宋帶來太大影響,但金國人不這麽認為。
調到北疆的宋軍雜亂無章,一部分來自西軍,一部分來自高俅的殿前司,一部分來自南方,根本不清楚北疆的情況,其中甚至夾雜著大量權臣安插的親信。金國人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果斷放棄往西方擴張,轉而集中兵力南侵富饒的大宋。
西逃的耶律大石因此而得以喘息,成功建立起西遼的根基。
位於大草原西北的蒙兀族同樣逃過一劫,他們趁機吸納西遷的草原部族,最終形成一個新的部落聯盟,而且推舉英勇善戰的“孛兒隻斤·合不勒”為大汗。金國為安撫蒙兀人,冊封他為“蒙兀國王”。
公元1125年10月,大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國一麵穩定草原,一麵任命完顏杲為元帥南侵大宋。
西路金軍由完顏宗翰率領,攻打燕雲路西部的大同府和朔州。
東路金軍由完顏宗望率領,攻打燕雲路東部的燕京府和奉聖州。
剛剛調到北疆的宋軍毫無反抗能力,麵對無敵的金國鐵騎,他們就彷如待宰的羔羊。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完顏宗望便率部攻破燕京府,且持續向南推進,郭藥師、王彥、劉壁等大量宋軍將領見識到金軍的可怕,先後選擇投降,二十幾萬宋軍頃刻化為烏有,其中單是燕京之戰就有七萬多宋軍被俘,堪稱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大宋朝廷徹底被打懵了,金國鐵騎的戰力令他們瞠目結舌,而且金人是部落文明,習慣於打到哪裏就搶到哪裏,以戰養戰,根本不需要管糧草輜重,所以他們的行進速度非常快,快到大宋朝廷根本來不及調度。
公元1126年1月,自毀長城的皇帝趙佶悔不當初,慌忙引咎退位為太上皇,並且先行逃到南京應天府避禍,太子趙桓順利登基,定年號為“靖康”。
是時完顏宗翰已率領西路金軍挺進河東路的太原府,完顏宗望則率領東路金軍渡過了黃河,正快速向東京汴梁挺進,膽戰心驚的趙桓也想南逃至應天府,但李綱認為皇帝不能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逃走,毅然攔住他的車架,最終成功將其勸回。
東京汴梁之戰是完顏宗望首次遭遇挫折,由於李綱率領大宋軍民奮勇抵抗,他始終不得寸進,而後不久,來自大宋各地的勤王兵馬先後趕到,折彥質、種師道和姚平仲等人紛紛參戰,使得宋軍總兵力多達二十幾萬,戰局自此出現轉機。
不過大宋的內部隱患亦在重壓之下連續爆發,優柔寡斷的趙桓沒有應對能力,完全不知道該聽從誰的戰術布署,再加李邦彥等無能奸臣亂提建議,行權謀手段,最終便導致義軍亂成一鍋粥。
隨後趙桓效仿大宋麵對遼國的策略,試圖通過割地賠款及繳納歲供來求得安寧,他主動以晚輩的語氣寫信給金國大汗求和,甚至一度聽從金國使臣的要求罷免李綱,幸好軍中將士和百姓齊齊反對,他才被迫又重新啟用李綱。
金國希望大宋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地,李綱和種師道等人堅決反對,但心生畏懼的趙桓毫不猶豫就答應,從未統兵征戰的他根本不知道,金國之所以要求他下詔割讓三地,完全是因為三地軍民仍在做頑強抵抗。
皇帝的詔書很快傳至太原,但太原軍民拒不執行,縱然是被完顏宗翰率領的西路金軍團團圍困,他們仍舊選擇奮戰到底。
靖康元年二月,趙桓下令康王趙構和少宰張邦昌作為人質趕赴金軍大營,並且送上誓書和大宋的地圖,稱自己為侄大宋皇帝,稱金國汗王為伯大金皇帝,開啟了靖康之變的序幕。
康王趙構的武藝不錯,而且頗有膽氣,金人覺得他不像懦弱的宋國皇室成員,便要求重新派遣一位王爺,趙桓欣然答應,立刻就用肅王趙樞把趙構換回,而後宋金達成停戰協議,金國依約退兵。
趙桓認為戰事已經結束,急欲整頓大宋內務,而功勞卓著的李綱則在此時遭到大量奸臣彈劾,他們害怕正直的李綱治他們的罪,便合起夥來陷害李綱“專主戰議,喪師費財”,再加趙桓記恨李綱早前脅迫他留京抗敵,李綱終是被一貶再貶,最終被安置到夔州。
李綱被貶不久,修整完畢的金軍就再度興兵南下。
趙桓和朝中權臣瞬時傻眼,若論奪權害人,權謀手段過人的他們自是當仁不讓,而麵對強勢來襲的金國鐵騎,他們完全不知道怎麽應對,甚至根本不曾想到金國會不講權謀和契約,隻講拳頭和拚命。
靖康元年九月,金軍西路統帥完顏宗翰攻破太原府,曾跟隨趙不凡北伐的名將王稟壯烈殉國,頑強抵抗的太原軍民也隨之赴死。
馳援太原的折家軍在黃河以北連翻血戰,死傷慘重,折家將十不存一,最終被迫南撤,世代鎮守大宋邊境的折家軍再不複存,僅剩折彥質等少數青年將領及折家女子得以幸免。
種家軍的種師中和種師閔先後被擊破,皆壯烈殉國,尚在京城的一代名將種師道於憂急中病逝,種家軍再不複存,僅剩年輕後輩得以幸免。
殘存的姚家軍全軍覆沒,姚古被貶至嶺南廣州,其餘姚家將領或是早就已經亡命逃入深山,或是陣亡,或是被貶,姚家軍自此再不複存。
西軍楊宗閔、韓世忠、吳階皆被分別擊破,大多退至黃河南岸及關中地區。
靖康元年十二月,也就是趙不凡取得南堡之戰勝利的時候,完顏宗翰率領西路金軍打至汴梁,會同完顏宗望合力攻打大宋京城。
率兵勤王的張叔夜等人奮力死戰,連續斬殺多員金國大將,但終是寡不敵眾,而趙桓和眾多弄權的大臣卻寄望於迷信,把希望寄托在一位名叫郭京的江湖騙子,試圖逆天改命,結果自是毫無意外。
靖康二年一月,絕望的趙桓親赴金國大營求和,遭到扣留,而後劉延慶陣亡,金軍破城,俘獲太上皇趙佶及皇室、貴戚、權臣、工匠共一萬多人。
鄭太後及其三位親生女兒,外加貼身宮女於混亂中扮作百姓,最終在聚賢莊和皇城司的高手協助下僥幸逃離,已然遷居江南的朱鏈隨之將她們接到杭州安居。
時至四月下旬,經過數月搶掠之後,金軍兵分兩路撤退,除去帶走大量金銀財物之外,合共擄走十餘萬人,它們全都成為金人的財產和奴隸。
張叔夜不堪受辱,毅然選擇絕食,等到走至界河便自盡而亡,諸如此類多不勝數,多有皇室成員和正直臣民半途自絕,淒慘到無以複加。
而後金國扶持大宋奸臣張邦昌建立“偽楚”朝廷,希望通過他來統治宋境,但張邦昌在金人撤走之後立刻試圖把皇位交還趙構。
康王趙構在第一次汴梁之戰結束以後就沒有回京,一直留在相州募兵,待到金軍第二次南侵,趙桓便任命他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請他協同陳亨伯、汪伯彥、宗澤等人設法召集兵馬救援汴梁,但聚集起大量義軍的趙構沒有救援汴梁,反而避開金軍移師大名府,且聚集起越來越多的兵馬。
是時宗澤建議趙構截斷金軍歸路,力爭解除汴梁之圍,但遭到趙構和汪伯彥拒絕,宗澤也因此受趙構排擠。
此後汴梁被攻破,趙構率兵逃至山東,更多義軍亦先後趕來與他匯合,包括韓世忠、劉光世、劉仲武父子、黃潛善、楊惟忠等人,他們協力率部撤到了淮河以南的應天府,而淮河以北的地區則陷入各自為戰的混亂窘境。
靖康之變至此結束,它是宋朝自建國以來從未承受過的重創,很多人都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一代權臣蔡京在趙桓繼位之初被流放,老邁的他親眼看到金國鐵騎踏平大宋,親眼看到他引以為傲的一切化為烏有,親眼看到腐朽的大宋是多麽不堪一擊,親眼看到一切的權勢灰飛煙滅,最終他在潭州痛苦而孤獨地死去,而他的兒子也大多被殺或者被流放。
一代寵臣高俅在趙佶退位之後於痛苦中病逝,而他的一切也都被金人掠奪。
一代奸臣王黼在趙桓繼位之後被流放,而後又被嫉恨他的大臣派人殺死在半途。
大太監李彥被趙桓賜死。
權傾天下的隱相梁師成被趙桓縊殺。
誰都沒能逃過注定的輪回。
靖康二年四月,公元1127年4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登基,試圖保住大宋殘存的基業,而遠在黎凡特的趙不凡則帶著拉奧迪賽走向了輝煌——拜占庭帝國皇帝正式冊封他為拉奧迪賽總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