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安身
字數:3685 加入書籤
大將軍府之行,竟與太史慈不期而遇,實在讓張楚喜出望外,這是他來到漢末見到的第一個一流名將。
雖然沒有霸王之氣一發,讓太史慈納頭便拜的能力,不過隻要太史慈肯留下來,能夠傾心相交,未來未必不能為自己所用,而這也能免去太史慈一番不遇明主的苦悶。
按照史料記載,太史慈應該就是因為這次損毀奏章之事,而知名州郡,也因此事遠離家鄉前往遼東避難。
一直到黃巾軍包圍孔融治下的北海郡時,他才再次返回家鄉,單槍匹馬突破重圍,幫孔融到平原引來劉備援軍敗退黃巾。
之後南下曲阿,投靠同鄉揚州刺史劉繇,隻可惜太史慈雖然俠義膽識過人,治兵能力出眾,卻不為劉繇重用。
當時有人建議用勇武知兵的太史慈為將,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
劉繇口中這徐子將,便是汝南名士許劭,鼎鼎大名的“月旦評”主持者,當時正與一幹名士投身在劉繇處,在士族名流匯聚的曲阿,劉繇哪裏會看的上太史慈。
說到底還是因太史慈並非世家出身。
這也是張楚拒絕入何進府中為屬吏的原因之一。
他張楚並非世族出身,在士林也沒多大名聲,一旦按照何進安排進入府中做屬吏,恐怕很難再有更進一步的機會,天下吏員何其之多,若非世家大族子弟,又有幾人能夠脫離吏身轉為官身?
巧合之間遇到太史慈,並成功說服他留在洛陽避禍,張楚隻感一夜未眠的困倦頓時一掃而光。
他當即拉著太史慈、宋季二人去往南市酒肆,對於初識之人來說,怕是沒什麽比痛飲一番更能拉近彼此距離。
不多久之後,三人便已經身處酒家。
初次來洛陽時,張楚和宋季、郭仲嚐過一次酒水滋味,自那之後便沒再喝過,畢竟後世他就並非好酒之人。
可這一次和太史慈推杯把盞,一杯酒水大口入喉後傳來的辛辣甘冽滋味,當真讓張楚感覺妙不可言!
酒是種神奇的東西,別管你來自五湖四海,隻要幾杯下肚,很快便能成為稱兄道弟的朋友。
這不張楚和太史慈便論起了年歲。
“君是延熹九年生辰,我乃是建寧三年生人,如此算來足下長我四歲,稱一聲兄長也是該當。”張楚略帶酒氣說道。
“你既叫我一聲兄長,我便稱你一聲兄弟!”太史慈也是個豪爽之人。
“好好好,天下豪邁之士,盡是兄弟!”張楚隻覺今日這酒,喝的當真是有滋味。
酒足飯飽之後,三人騎上快馬返回廣安裏。
到了張家祖宅,太史慈不由有些傻眼。
昨天他剛到洛陽時,在酒肆吃飯就聽人談論最近洛陽風傳一種文清紙,那是一張十錢的奢侈之物。
剛才在酒肆之中,他已經知道麵前的張文清,就是近日洛陽流傳的文清紙創始之人,按說該是個家資頗為豐厚之人,可麵前這有些頹敗的宅院,甚至比他太史慈家中還多有不如!
看他身上衣著,還有在酒肆結上千錢賬目也豪不眨眼的模樣,不至於如此拮據吧。
果然,張楚很快就帶著太史慈來到一座高門大院前。
不止帶著太史慈,還帶著滿分姐、兩個丫鬟,以及他從紙廠找來幫忙搬家的人手。
沒錯,張楚搬家了!
趙家這座已經人去樓空的塢堡,本已被何進派人查抄充公,不過此刻房契已經到了張楚手中。
其實,不止是這趙家房契,就連地契也被何進一並賞給了張楚,他堂堂大將軍,哪裏看得上廣安裏這洛陽偏僻之地的產業。
當然,張楚也並非憑白得了這些東西。
何進特意囑咐,要陸續送上兩千刀文清紙到他何府,以便他贈送於那些士族之人,現如今和士人相交,隻有這紙張是最合適的東西。
兩千刀文清紙,價值二百金,即便趙家留下的那座更大的造紙作坊一塊運轉,也要接近一個月的產量。
大將軍賞賜豐厚,胃口也同樣不小。
而這兩千刀紙,恐怕還隻是個開始,給了張楚不少恩惠的大將軍,恐怕日後還有的是張口要紙的時候。
至於紙錢,人大將軍顯然絕不會給,畢竟趙家那座紙廠雖然要張楚出錢出人來張羅運轉,但實則是何進私產。
何況賞賜給張楚的趙家塢堡和田產,在何進看來,那就價值至少數百金了,他哪知道張楚根本就不稀罕這洛陽的田產,換成金子囤積糧食才是正途。
哎,真是煩惱啊,窮的時候要賣地,富的時候還要張羅賣地,而且這麽多田產,恐怕一時半會也賣不出去,隻能慢慢讓鄉裏那些豪強們消化了。
好在徹底翻身做了土豪的張楚,日子很快便重新進入正軌。
沒了趙家威嚇,廣安鄉那些冬日裏沒有活計可做的佃農們,不必張楚費力張羅,便已紛紛應征到兩座紙張傭工,畢竟他們已經成了張家佃戶。
兩座紙廠整日極為繁忙,若非入冬前備下的樹皮不足以支撐到來年開春,張楚都有些再另建一座紙廠的心思。
平日裏除了處理紙廠事務之外,張楚便繼續習武強身,隻不過自從太史慈來了之後,他所習練的武藝中,又加了一項射箭之術。
因為張楚很快發現太史慈極其喜好射箭,幾乎每日勤練不輟,他這才想起,太史慈乃是漢末三國真正的超一流神射手,論射術之精,恐怕隻有曾轅門射戟的呂布能與之一較高低。
和太史慈一同練箭,既能向這位神射手討教射術,又能與之增進感情,何樂而不為!
而將太史慈奉若上賓的張楚,自然也不會浪費資源,又請太史慈每日閑暇時候指導紙廠衛隊射術。
日子平靜不幾天之後,近兩個月沒什麽消息的糜家終於來人了,一同帶來的自然還有七百金巨款。
張楚看到糜竺笑臉而來,心知糜家恐怕當日的確和趙家達成了某種協議,不然也不會恰好在趙家敗落數日後便到來。
不過他對此沒有絲毫介意,畢竟當日糜竺行事也極為磊落。(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