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一見如故
字數:4519 加入書籤
蕭嫵不知一旁那侍女已將她的來曆猜了個遍,她一見謝微就有結交之意,但聞門外書生們的議論聲不絕於耳,仍是在談論韓王留京之事;又見謝微似為外麵的喧嘩所擾,偏過頭去留心那些議論,於是悄悄在謝微耳旁笑語道:
“五皇子今年才十五歲,尋常人家尚且聽聞多有溺愛幼子的,聖上愛子心切也是人之常情……”
言語中未盡之意是:哪裏就如讀書人議論的那樣眼看著就到了廢長立幼的地步呢。
謝微側頭瞧了她一眼,若有所思。蕭嫵所言,似對那領頭議論的書生不以為然,但言辭稍顯含蓄,神態間也略有不自然,與初見的明爽大方形成反差,倒讓人覺得她其實頗為忌憚外頭那書生似的。
心思百轉,卻隻是在心頭略過,不曾留下幾分痕跡。也許是上學時形成的習慣,無論睡意朦朧,或是心不在焉,都極少能讓談話者看出端倪,所以無論在誰的眼中,她都是最好的傾吐對象,這也許也是一種傾聽的天賦吧。
蕭嫵見她專注聆聽的姿態,覺得天真純稚,可親可愛;頓時忘了眼前之人是初見時驚鴻一瞥之下端莊典雅的夫人,而是將她視為偶或結識的小妹子。她是家中獨女,沒有兄弟姐妹一直引以為憾,與謝微一見如故,竟是越看越覺得親近。
但見謝微似對書生議論有幾分好奇,蕭嫵也將所知所聞的皇家事細細地為她講解。
當今天子的五位皇子中,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二皇子與三皇子的母親皆是年長無寵的妃嬪,又沒有顯赫的外家暫且不提;四皇子幼年喪母,養在繼皇後膝下。然而皇後隻代撫育之責,卻未將四皇子記在名下。
今歲四皇子年滿十六,皇後即請旨讓其離京,皇帝亦是應允了。
群臣原先以為皇帝對四皇子的態度是擺明了立場:不想再有一位中宮嫡子,以免動搖東宮太子之位。是以,早早就讓四皇子受封出京。
怎料得,在五皇子一事上,皇帝的態度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呢。
皇帝哭著喊著說舍不得幼子,又在大殿之上眼淚汪汪地拉著程將軍提起不久前的一樁舊事,動之以情。
程將軍有女,年十六,殊麗無匹。皇後聞之,思及宮中久未納新人,遂為天子求之。
程氏夫婦愛女如命,當然舍不得女兒在宮中蹉跎年華。程將軍自恃與皇帝有過命的交情,梗著脖子頂了回去,說小女年幼,還想再留兩年……
當然了,以上敘述都是經過了謝微的轉譯,夾雜了內心吐槽後的版本。
按理說朝堂之上的事,也不是蕭嫵這個女兒家能知曉的。
偏偏那個程家小姐,在京中頗有盛名。她是京中數一數二的美人,父親是當朝一品將軍,皇帝的股肱之臣。
說句不好聽的,龍椅上那位曾是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如今反過來肖想他的閨女,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當今天子也非好色荒淫至此,非要納臣子之女。不過是皇後有此提議,而皇帝後宮三千,廣納佳麗,也沒有送上門來還推拒的道理,就順水推舟由著中宮下了懿旨,沒想到一下子捅了馬蜂窩。
程家女入宮之事就此作罷,卻讓皇帝找到了一個借口搪塞群臣。
程小姐碧玉年華,父母尚且不舍其離家,何況韓王年方十五?
程將軍為首的一派力主讓韓王離京,如此一來倒是被皇帝反將了一軍。
皇帝與群臣如何鬥智鬥勇且不提,此事流傳出宮後,貴婦人們熱議的中心是:程姑娘的親事,免不了有些波折了。
家世好的人家的女兒,若非早早就被門當戶對的人家定下,及笄禮後,求親者也該踏破門檻了。
京都之中雖有定親之後,將女兒留到十七八才出嫁的人家,然而,女子十五六出嫁的仍是常例,如同謝微那般。
程家小姐今年十六,家中溺愛非常,父母挑花了眼,一直沒有定下親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事。天子納妃之事一傳開,一年半載之內,隻怕沒有媒人敢上門了。誰也不敢頂著個跟皇帝搶女人的名頭,少說也得過兩年讓世人淡忘了此事才行。
這樣的八卦是夫人小姐們津津樂道的,而酒樓裏那幫讀書人關注的重點顯然不在此。
他們指責韓王驕奢淫逸,附帶抨擊遠赴封地的幾位皇子之後,感慨幾句太子賢明仁孝,卻不為天子所器重。按常理,太子的東宮如同一個小朝廷,匯聚文武英傑,而儲君年紀漸長,就該早早臨朝聽政,以及早熟悉政務,代行監國之職。
然而本朝太子,別說參議朝政,朝中重臣甚至未曾謀麵,或許迎麵相逢,都未必能認得出來。
謝微想起《世語》中的一段故事,曹叡即位後,群臣對這位新帝不熟,急於一睹風采。然而靜候數日,新帝隻召見了劉曄一人。君臣長談之後,劉曄步出殿外,對其他大臣們感慨道:新帝可比秦皇漢武,才略也不過稍遜罷了。
後見曹叡果有其祖之風,甚至對死對頭吳蜀而言,威脅更甚於曹操。
謝微想著魏書中的形容,天資秀出、長發委地的魏明帝,多半繼承了甄氏傳說中的絕世之姿。當下忽起了一念,問蕭嫵:
“先皇後相貌如何?”
蕭嫵一呆,瞧了瞧謝微,到底不願指責她言語冒失,勉勉強強地應道:“隻聞賢名。”
哦,謝微點點頭,將那個無厘頭的想法拋諸腦後,頓時興趣寥寥。
書生們提及先皇後隻有賢德的稱讚,但蕭嫵這樣的女孩家也隻一般無二地說得出“先皇後有賢名”,那想來容貌沒有足以誇讚之處了。
若是母親相貌平庸,兒子想必也不可能美得多麽天怒人怨吧?
當然了,曹睿也非因為姿容絕世,才藏於深閨之中,令群臣不得見的。史書中曾有記載,曹操在位之時,驚異於孫兒的天資聰穎,就時常帶在身旁教導。“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魏書)”。
所以,並非從不露麵,或許是因為太子之位懸而未決,未免其父猜忌,於是如魏書中所載:“不交朝臣,不問政事,唯潛思書籍而已。”
相較之下,當朝這位太子比曹叡更深居簡出。若是蹣跚學步之時不計算在內,等他漸漸長大成人之後,見過他的人,除了皇室宗親,東宮近侍,朝臣之中竟隻有太子太傅一人。
那麽,問題來了,太子與群臣素未謀麵,也不曾為社稷出力,那賢明仁孝之名有何而來呢?
其實也簡單,仁孝之名皆由宮中傳出,皇帝及太後認證即可;而賢明,則由太子太傅親自蓋章。
故此,要問那位賢明仁孝的太子殿下究竟有多麽英明神武才能得到天下士子擁戴……
謝微聽了半晌,也隻總結了兩個字:
躺贏。
當朝太子是皇帝的長子,是已故的元後所出,可謂一出生就占盡了優勢。
太子占了嫡長,僅正統二字,就無人能與他相爭。
其次,先皇後素有賢名,昔日隨當今天子征戰四方,很是受將士們擁戴。先皇後的父親更是在當今天子即位後,位列三公,雖告老返鄉,但朝中門生故舊遍布。
細細數來,朝臣中過半算是太子的鐵杆擁躉,尤其是有從龍之功的那群老家夥們,隨便一個站出來說話都極具分量。
最後,就不得不起漢高祖時候的故事了。劉邦溺愛趙王如意,曾有意改立其為太子。呂後求計於張良,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劉盈,方才力挽狂瀾。
漢高祖劉邦那樣的人物,見劉盈得商山四皓輔佐,都感慨太子羽翼已豐,不可撼動了。
而如今的那位太子太傅,乃當世大儒,正好就是四賢這般的人物,在清流之中威望極高,天下讀書人更是無不望其項背。太傅大人說一句太子賢明,誰人敢反駁?不怕被天下讀書人的唾沫淹死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