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辯論(二)

字數:1708   加入書籤

A+A-




    “道無問,然人有惑,古之聖賢,學自天地而通達,然而古今聖賢僅幾人?大多是惑惑眾生。……小子曾聽說,昔日齊國有一人路經「泰山」,心血來潮登上頂峰,見腳下一片雲海,遂誤以為自己已登上巔峰,遂心滿意足下山而去。不曾想回到山下之後,他回首再看黟山,才發現自己所登的山峰,不過是黃山其中一座小峰而已。……小子認為,惑惑眾生,或難免被困惑所障目,難見泰山真麵目,此時便需要聖賢傳道,亦解眾生困惑。”

    頓了頓,蒙仲又說道“生惑而不能解惑,便難免有人會曲解章義,甚至是斷章取義。昔日鄭國有權臣「祭仲」專權,鄭厲公深以為禍患,遂叫祭仲的女婿「雍糾」將其殺死。雍糾得令後,便密謀此事,不想卻被他的夫人「雍姬」所知。雍姬左右為難,便詢問其母「丈夫與父親哪個更親」,她母親便答道,任何男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名女子的丈夫,而父親卻隻有一個,兩者如何能相提並論?於是,雍姬便將其夫婿密謀殺翁之事告訴了父親祭仲,祭仲當即派人將女婿殺害。得知事泄,鄭厲公逃亡到蔡國,隨後祭仲迎鄭昭公入國。……這即「人盡可夫」的典故。然而後來卻有人誤會了其意,用「人盡可夫」批判荒淫的女子,曲解了本意,小子認為,這即是困惑不能解除而任由發展的例子。”

    蒙仲朝著莊子拱了拱手。

    其實聽到前半段時,莊子的麵色其實已經好看了很多。

    此前他對蒙仲有諸般的差印象,不止是因為蒙仲鍥而不舍的請教,主要還是在於後者動不動就請教。

    儒家講究言傳身教,告誡學子多學多問、不懂即問,但道家不同,道家的學習方式就是自己琢磨,並且,要求不要死讀書,要多看看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看看哪些是人可以向天地學習的。

    所以說,似蒙仲先前那般鍥而不舍的請教,其實非但沒有博得莊子的好感,反而讓莊子很不喜——認為蒙仲此舉隻是為了單純引起他注意,功利心太強。

    這也正是莊子此前對蒙仲始終視而不見、甚至於到後來看到蒙仲來請教就皺眉頭的原因。

    不過在聽了蒙仲幾句話後,莊子忽然發現這個小子倒也不是不學無術,甚至於還稱得上有點聰慧。

    當然,更重要的是,蒙仲在話中對莊子又有所示好,說莊子這樣的聖賢,應當為世人解惑。

    不得不說,這句話簡直說到莊子心坎上去了。

    由於莊子年輕時曾當過漆園的小吏,因此,後世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其為「漆園傲吏」,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莊周雖是道家的聖賢,但他為人極其高傲,雖然不能說目空一切,但卻有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意思,他認為當世是「道虧」之世,世人乃惑惑眾生,是‘失道者’,而他是當世唯幾的‘得道者’,因此他應當「以不惑解世人眾惑」,使當前的亂世返回至德之世。s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相互攻伐,父殺子、子弑父,叔伯兄弟自相殘殺,又有諸國攻伐,民不聊生,所以被莊子認為是「道虧」的年代。

    但遺憾的是,就像莊子的摯友惠子曾經取笑他的那樣,莊子的思想並不被世人真正所接受,因此莊子後來隱居,也未免沒有憤世嫉俗的意思。

    不過說實話,莊子的思想不被世俗接納,這也不是理由的,單說他堅決反對君主製,光這一點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