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偽”之辯(二)

字數:1776   加入書籤

A+A-




    關於儒家思想的“巧偽”,莊子向來是抵製的,因為那是“虛偽”的,不真實的。

    但今日,他的弟子蒙仲卻提出了一個「偽勇」的概念,借寓言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偽勇’在某些情況下與真正的勇敢並無太大差別」的觀點,這讓莊子受到很大的衝擊。

    因為按照蒙仲在那則寓言中所說的,倘若那名薛人“順從懦弱本性”,那名商人就會被賊子所害——引申下來即是“弱者因為懦弱而助漲世間之惡”,這並不會使世道變得更好。

    但是……

    莊子皺著眉頭,提筆在一塊竹牌上寫下幾個字儒家多妄言,惑人非道。

    見此,蒙仲委婉地說道“夫子,我以為世上萬物都有‘陰陽’兩麵,凡事亦有正反利弊,儒家思想雖‘巧偽’,用「仁義禮德」迷惑世人,但未必沒有可取之處。……昔日鄭國有一人偷盜宋人之羊,被宋人抓獲,相鄰皆呼「鄭人盜羊」,難道鄭人個個都是盜徒麽?恐未必。鄭國亦有「鄭莊公」那般的雄主,亦有「子產(公孫僑,法家先驅)」那般的賢相,且鄭國是首創將國法銘刻於銅鼎之上而使國法一目了然的國家。”

    鄭莊公……

    莊子皺著眉頭思忖著。

    就像蒙仲所說的,凡事皆有正反利弊兩麵,世人對鄭莊公的評價,就很複雜。

    首先,鄭莊公是一名開明的雄主,善權術、輕禮義,而更關鍵的是,他作為周王室冊封的卿士——諸侯都是周王室的卿士,卻對周王室態度不恭,於是周桓王便夥同陳、蔡、虢、衛諸國聯合討伐鄭國,沒想到卻被鄭莊公帶著大將「祭仲」——前文「人盡可夫」典故其中的人物之一——等人,將周王室的聯軍擊敗,使周王室顏麵喪盡。

    鄭國因此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而鄭莊公本人,亦被後世稱為春秋時代的小霸主。

    正因為鄭莊公對周王室不恭,因此儒家弟子很厭惡前者,稱鄭莊公時當世“禮樂崩壞”的主要禍根之一,而一向對周王室很是恭敬的宋國,也因此與鄭國相互看不慣。

    這也是鄭國與宋國後來戰爭不斷的主要原因之一。

    s到戰國時代仍對周王室表示恭順,且仍維持著朝賀獻貢習慣的國家,就隻有宋國與魯國。

    然而,鄭國又是首個將國法明確“告知”於民的國家。

    在鄭國之前,各國皆有各自的國法用來約束國民,但此時的國法,並不對外公開,倘若有人犯事,可能他到死未必明白自己究竟犯下了那條刑法。

    更有甚者,此時的國法已成為權貴傾軋國民、平民的一種手段——反正國法不對外公開,我說你有罪那你即是有罪。

    因此,當時各國的刑罰都很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鄭國的國相「子產」決定改革,他在鄭莊公的支持下,鑄造了一隻大鼎,將鄭國的刑書鑄刻在這隻青銅鼎上,然後將青銅鼎擺放在王宮門口,讓全國的百姓都能看到這隻「刑鼎」,看到他鄭國的刑書。

    此後,鄭人都了解了本國的法律,趨利避害,而鄭國的權貴也不敢再借刑法之便傾軋平民,於是鄭國因此而變得強大。二十年後,晉國亦開始效仿,趙鞅與荀寅把範宣子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