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偽”之辯(三)

字數:1848   加入書籤

A+A-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即指世道的風氣正在逐漸變壞,而人們的心思呢,也不再像古人那樣淳樸、善良,而是充滿了譎詐虛偽。

    不得不說,蒙仲這句話恰好又說中莊子的心坎。

    莊子為何竭力提倡「使世道回到古代聖人的那個時代」,甚至於勸導舍棄「聰慧」、「心機」等多餘的東西,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但……回得去麽?”蒙仲問莊子道。

    莊子默然不語。

    雖然他不想承認,但事實就是他的思想根本不足以動搖世俗。

    就在莊子沉默之際,蒙仲小心翼翼地說道“夫子,我以為這或許也是‘天意’?”

    「怎麽說?」

    莊子聞言看向蒙仲,想聽聽這名弟子對此又有什麽見解。

    見此,蒙仲斟酌了一下,說道“小子認為,其中‘首惡’,在於私心、恒產。”

    私心,顧名思義,而恒產,即是指屬於個人的固定產業,比如財帛、田地等等。

    在堯舜禹湯時期,恒產屬於整個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獵、女人務桑織布,整個世道很和諧。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這種和諧的局麵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禮,推行井田製,實則就是希望在君主製下,實現先古聖賢時期的和諧。s在這裏提一句,莊子抵製君主製,是抵製君主製下“多餘”的那些禮數與刻意講究的階級區別,並不是抵製「君王治民」這個模式。

    但是到了當代,井田製就基本瓦解了,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公田」。

    所謂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來以身作則,以及要求諸侯以身作則,勸導天下國民勤奮務農的田地,這種公田的收成,會被用來祭祀先祖、神靈。

    但在經過數代之後,無論是周王室還是各國諸侯,都已漸漸放棄了親力耕種,而是改叫國民去耕種——而且還不給報酬。

    此時的世人,已經有了私心,誰還會去幹這種無利益的事?

    於是乎時間一長,公田逐漸荒廢,而諸侯與國民私自開墾,並未得到承認的「私田」,卻是越來越多。

    魯國是第一個承認「私田屬於恒產」這件事的,且魯國也因為這件事而變得強盛。

    其後,各諸侯紛紛效仿,使國家改革,承認土地屬於個人(或氏族)恒產,從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製被徹底瓦解,「不勞者不得食」的模式,轉變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脹。

    “孔子曾言,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人一旦有私心,就會開始計較。而在井田之製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奮踏實、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們得到的,卻是一樣多。似這般‘不公’的製度,它能維持多久呢?……因此學生以為,井田之製的瓦解是必然的,或是天道運作下的必然。”蒙仲正色說道。

    莊子聞言,遂提筆在一塊竹簡上寫道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