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拜訪孟子

字數:1761   加入書籤

A+A-




    當晚,待蒙仲將「拜訪孟子」這件事稟告過家司馬蒙摯與少宗主蒙鶩後,便跟著惠盎乘坐馬車踏上了前往鄒國的旅程。

    “此事不需稟報大王嗎?”期間蒙仲很好奇地詢問道,畢竟據他所知,惠盎乃是宋王偃身邊的重臣,雖說宋王偃也不至於一刻都離不開惠盎,但按理來說惠盎也不至於做出“恃寵而驕”的事,理應稟報宋王偃。

    而對此惠盎則解釋道,其實他這次是專程為拜訪孟子而來,原因在於孟子有弟子二度前往彭城,求見宋王偃,懇請宋王偃停止攻打滕國的行為。

    其實早在兩年前時,就有孟子的弟子「萬章」、「公孫醜」、「陳臻(hēn)」等人求見宋軍軍司馬景敾,勸景敾停止繼續攻打滕國,當時,景敾將這些人打發到彭城去見宋王偃,當時出麵接待萬章等人的,即是惠盎。

    據惠盎所說,那次孟子的弟子希望宋國停止攻伐滕國的行為,是孟子的弟子公孫醜、陳臻等人發起,孟子本人並未表態——即並沒有支持,但也沒有反對。

    了解到這件事後,惠盎便與萬章、公孫醜、陳臻等人做了一番辯論,表示宋國攻伐滕國的舉動,乃是為了更好的施行王道,這才勉強打發走孟子的那些弟子。

    但是,由於滕國的激烈反抗,宋滕兩軍的廝殺日漸升級,牽扯到了滕國的一般平民,這讓儒家尤為不喜,直到數月前,也就是在宋王偃再次下令征兵攻伐滕國的那會兒,儒家再次派人前往彭城求見宋王偃。

    在這次前往彭城的儒家弟子隊伍中,出現了兩位不尋常的人物,即孟子的獨子「孟仲」,以及獨孫「孟睾」。

    孟仲、孟睾出現在“勸阻宋王偃”的儒家弟子隊伍中,這豈非意味著孟子亦越來越不能忍受宋隊在滕國的舉動?

    雖然這一次惠盎還是出麵勸退了這些儒家弟子,但他卻覺得,有必要親自拜會孟子,聽聽後者的想法,或者將後者解釋一下,畢竟孟子在中原各國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名聲——簡單地說,孟子的一句話,或就可稱為齊、魏、楚等國討伐宋國的“名義”。

    所以,與孟子處好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至於帶上義弟蒙仲,那就是惠盎自己的私心了,或者說,是他作為兄長對弟弟的照拂。

    “阿兄,你是孟子的弟子麽?”

    蒙仲好奇詢問惠盎道,因為據他所知,這位義兄學的特別雜,道、名、儒、法、墨等學派皆有涉及,但從治理宋國的策略就能看出,惠盎其實是偏向儒家的“仁治”的,而“仁治”,恰恰就是孟子的主張。

    惠盎笑著搖了搖頭。

    惠盎是惠子(惠施)的族人,宋國商丘人士,作為宋國人,他首先接觸的即是《老子(道德經)》與《論語》,即道、儒兩家的思想。

    後來,他那位在魏國擔任國相的族叔惠施因為被張儀奪了相位,返回宋國,惠盎才因為這位族叔的關係,開始接觸名家的思想。

    而待等惠盎用“仁”說服了宋王偃,受後者器重參與治理國家政務時,他又開始接觸法家、墨家等學術思想,以補充自己在治國方麵的不足。

    至於惠盎與孟子的關係,惠盎曾多次向孟子請教,但也僅僅隻是請教——就好比他也一樣向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