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鶡冠子

字數:1792   加入書籤

A+A-




    據趙主父介紹,鶡冠子乃楚國人,因為喜好用鶡——一種像稚雞的鳥類——的羽毛裝飾發冠,而被人稱為「鶡冠子」。

    至於本名,卻不得而知。

    當蒙仲因為成功收服了那五百名士卒而向趙主父複命時,鶡冠子正在向趙主父講述他的治國主張。

    可能是正聽得津津有味,趙主父並沒有第一時間詢問蒙仲的來意,而是讓蒙仲亦在席位中就坐,與他一同傾聽鶡冠子的主張。

    鶡冠子的治國主張,鑒於他也是道家子弟,因此自然也是以道家“無為”思想為核心,即讓國家以“順其自然”的方式建立秩序,(君主)莫要再做多餘的事。

    何謂「以順其自然的方式建立秩序」呢?

    即順從“天理”。

    比如說「刀耕火種」,在此之前並沒有其他生命教授人(類)那樣做,是人(類)自行領悟並加以沿用的,簡單地說,即文明發展的必然過程,它是不會因為個別人的意誌而改變的——人在發展文明的同時,勢必會出現刀耕火種的階段,以擺脫茹毛飲血的舊習俗。

    國家亦是如此。

    從最初的部落,到後來的氏族,再到多氏族的國家,再到如今天下的各國,它的行程與發展,其實是有一種必然的趨勢的。

    人不可超前,也不可保守,順從文明發展的趨勢,順勢而為,也是道家的“順其自然”主張。

    關於這件事,鶡冠子拿法家思想舉了例子。

    法,古代曆來就有,但那時的法是不完善的,說白了全部都君主、貴族說了算,我說你犯法就是犯法,弱勢群體毫無反抗之力。直到鄭國國相「子產」鑄造「刑鼎」,將國法公布於眾,法才逐漸完善,被世人所知。

    而在此之後,法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約束強勢群體的枷鎖。

    那麽試問,既然“法”的出現是為了約束王族、公族、貴族,為何鄭國的王族與貴族要推行它呢?

    很簡單,因為此前不公平的“法”,遭到了相對弱勢群體——即新興地主與貴族的強烈反抗,新舊貴族階級因為利益糾紛產生了強烈的衝突,使得國家出現了動蕩,迫使子產鑄造刑鼎,將“法”公開化,緩解階級矛盾。

    所以說,法的完善與公開,也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而由此誕生的法家思想,它也是會必然出現的。

    而鶡冠子想要告誡趙主父的,即莫要像曾經鄭國那些抗拒“刑鼎”的舊貴族那樣,對“新事物”的出現持抗拒心理,而是應該豁達地去接受它,因為很多“新事物”的出現,是(文明發展)所必然會出現的,它不會因為個別人的阻撓就終止或者消失。

    在鶡冠子講述這段時,蒙仲在旁亦是仔細聽著。

    不過,由於他也是道家弟子,並且也從他老師莊子那邊聽過類似的言論,因此鶡冠子所講述的那些,倒也沒能使他感到有多麽新奇——畢竟這就是道家的“順其自然”主張。

    唯一感到新奇的,即鶡冠子對於“無為”的重新定義,他在道家無為治國思想中加入了法家思想,將“無為”定義為「法規律而治」、「法製度而治」,即先製定良好的法製秩序,再來實現“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