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死神鐮刀

字數:7686   加入書籤

A+A-




    11月10日清晨,巴爾梅爾南郊的野戰機場。

    在目送最後一架“運-9f”升空之後,劉尊山才登上旁邊的軍車,朝司機揮了揮手,示意回指揮中心。

    其實,指揮中心就在跑到另外一側的軍營裏麵。

    要說的話,作戰行動在10天前就已開始。

    在11月1日,丁鎮南從拉合空軍基地回來的次日,東方聯軍就按照計劃,開始了地麵進攻前的準備工作。

    準確的說,也就是前期空中打擊。

    因為戰鬥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之前一直在轟炸梵羅國境內的軍事目標,所以對前期空中打擊的要求並不高,或者說不用擴大打擊範圍。唯一需要重視的,也就是盯住那幾支梵軍的主力部隊。

    雖然全都是南方派係的軍隊,但是戰鬥力不容小覷。

    比如,在烏代布爾的3個主力裝甲師,各有數百輛主戰坦克,對聯軍地麵部隊有不小的威脅。

    前幾天的空中打擊屬於戰場遮斷,出動的都是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

    道理也很簡單,梵軍南方軍團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都部署在烏代布爾,或者是比烏代布爾更遠的地方。烏代布爾到海德巴拉的直線距離超過了500千米,因為需要規避梵軍的野戰防空係統,所以作戰飛機從海德巴拉出發,實際的作戰半徑肯定更遠,而前線攻擊機在正常情況下的作戰半徑不到500千米。

    此外,受交通運輸能力限製,就算在巴爾梅爾的郊外修建了野戰機場,也沒辦法在此部署戰術航空兵。

    結果就是,隻能由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執行攻擊任務。

    所幸的是,在開打的第二天,來自西北戰區的第一支航空隊到達海德巴拉,而且在當天晚上就投入了戰鬥。

    該航空隊擁有4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戰-16a”就多達240架。

    到11月5日,參與戰鬥的作戰飛機已經超過了1000架,重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鬥機達到600架。

    高強度的空中打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短短5天之內,就摧毀了數千個軍事目標,僅裝甲目標就超過了2000個。部署在烏代布爾附近的3個主力師全都遭到重創,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極大的緩解了巴爾梅爾那邊的防禦壓力。

    要說的話,阻止敵人向前線增派作戰部隊,打擊敵人部署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就是戰場遮斷的核心任務。

    梵軍在這幾天裏的遭遇,跟波沙灣戰爭中,伊軍的遭遇如出一轍。

    往簡單說,就是部署在前沿的二流部隊頂不住,而留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又上不去。

    其實,這正是新軍事學說所倡導的“空地聯合作戰”的精髓,也可以看成是“空地聯合作戰”的核心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空地聯合作”戰針對的,也就是基於“大縱深戰略”的防禦戰術。

    把主力部隊留在大後方,用二流部隊守衛前沿防線,在戰爭初期依托巨大的戰場縱深遲滯敵人的推進速度,消耗敵人的兵力與戰鬥力,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由部署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發起反擊。

    這套防禦戰術,自誕生之後,在過去幾十年裏,可以說屢試不爽。

    單純以地麵進攻來破解,得投入數倍,甚至是十數倍的兵力。

    關鍵還有,地麵進攻消耗的物資,以及可能遭受的傷亡損失,足以讓試圖發動進攻的一方三思而後行。

    按照“大縱深戰略”的相關理論,對付梵羅國這類對手,帝國都需要全力以赴,甚至得進行全麵戰爭動員。

    正是如此,極具針對性的“空地聯合作戰”才應運而生。

    按帝國空軍的實踐,也就是在波沙灣戰爭當中所采取的戰術,其實就是利用強大的空中力量完成戰場切割,打擊部署在戰線後方的敵主力部隊,阻止其進行戰場機動,以此削弱敵人的正麵防線。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把部署在前沿防線的敵軍切割出來,再包圍殲滅。

    在整個作戰行動中,航空兵,準確說是戰術航空兵的重型攻擊機,承擔了原本由裝甲集群執行的戰役級的突擊行動。

    顯然,這也正是“空地聯合作戰”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與裝甲集群比,航空兵不但速度更快,打擊能力也更強,而這兩點恰好就是決定戰役突擊行動成敗的主要因素。

    對戰線對麵的敵人來說,這可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戰鬥打響之後,梵軍的指揮官很快就發現,出動部署在大後方的主力部隊,基本上等於送死。

    道理也很簡單,這些部隊隻要離開了隱蔽陣地,在暴露之後就會遭到空中打擊。

    在沒有製空權的情況下,就算有野戰防空部隊隨行,也無法頂著猛烈的空中打擊開赴數百千米之外的戰場。

    其實,就算留在隱蔽陣地上,也未必能夠幸免。

    畢竟掌握製空權的一方,同樣掌握了製信息權,有的是辦法找到藏起來的敵人,並且給予毀滅性打擊。

    至於被梵軍寄予厚望的野戰防空係統,在帝國空軍的電磁壓製與空中打擊麵前,基本都成了擺設。

    就拿從洛克國采購的“響尾蛇”防空係統來說,因為射程僅10千米出頭,而且射高也才幾千米,所以在持續5天的高強度戰鬥當中,部署在烏代布爾附近的幾套“響尾蛇”防空係統不但沒能擊落1架聯軍戰機,反到被聯軍的防空壓製戰鬥機盯上,至少有數十台發射車被反輻射導彈摧毀。

    因為損失太過慘重,所以梵軍防空部隊後來幹脆放棄了抵抗。

    持續5日的高強度轟炸,也摧毀了梵軍的戰鬥意誌。

    按前線司令部做的統計,在這5天內,聯軍戰術航空兵總共出動上萬架次,投擲的彈藥超過15000噸,而且主要是精確製導炸彈,僅僅是250千克級激光製導炸彈的消耗量就超過了30000枚。

    當然,如此高強度的使用率也與氣候有關。

    相對於波沙灣,南方次大陸的氣候算不上惡劣,特別是旱季,基本以晴天為主,很適合使用激光製導炸彈這類精確彈藥。

    關鍵還有,小直徑精確彈藥非常適合用來對付裝甲目標。

    要說的話,250千克級炸彈依然大了一些,用來對付城市裏麵的目標,特別是隱藏在居民區裏的軍事目標,很容易造成附帶傷亡。即便在大戰時期,嚴重的附帶傷亡都會對策劃打擊行動的軍官產生影響。比如在這5天的戰鬥當中,聯軍就沒有打擊學校、醫院等涉及人道主義的民用設施附近的軍事目標。結果是,梵軍在發現這個規律之後,故意把大量重要裝備部署在學校與醫院附近。

    針對這個問題,丁鎮南再次向主管裝備的軍需部門反饋了該問題。

    簡單的說,就是急需威力稍微小點的彈藥。

    哪怕其他的指標差一些,比如投擲距離不夠遠,或者隻能使用單一的製導方式,其實都不是問題。

    軍需部門也積極做出了回應,表示年底就為作戰部隊提供兩種小威力彈藥。

    一種是100千克級激光製導炸彈,另外一種是由重型反坦導彈換裝戰鬥部演變來的短程空地導彈。

    當然,戰場遮斷不過是前戲。

    從11月6日淩晨開始,空中打擊進入到第二階段,也就是戰場壓製。

    如果說戰場遮斷是散開了打,那麽戰場壓製就是有針對性的進行空中打擊。

    當然,針對的就是攻打目標,也就是巴爾梅爾。

    之前,第五陸戰師的先頭部隊隻是包圍了巴爾梅爾,準確說是控製了對外交通,封鎖了這座離邊境最近的城市。

    因為兵力不足,所以先頭部隊一直都沒有強攻巴爾梅爾。

    至於退到城區裏的梵軍,因為缺乏重武器,也就無法對城外的陸戰隊構成威脅。

    結果就是,到10月底,決定在這邊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先頭部隊才著手在巴爾梅爾的南郊修建野戰機場。

    要說的話,也就是受此影響,才得花5天時間進行戰場遮斷打擊。

    在巴爾梅爾南郊的野戰機場投入使用之後,強攻巴爾梅爾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主角依然是戰術航空隊,不過換成了以專用攻擊機為主的前線航空兵。

    嚴格說來,在帝國空軍並不存在“前線航空兵”的說法。

    帝國空軍由陸軍航空兵演變而來,最初就隻有兩個兵種,戰略航空兵與戰術航空兵。在波伊戰爭之後,也就是在第三次軍事變革之前,才成立了支援航空兵,而且這個編製體係一直保持到現在。

    至於所謂的“前線航空兵”其實是編在戰術航空兵名下。

    更加重要的是,帝國空軍並不是很重視前線航空兵,或者說沒有把前線航空兵當成主要作戰力量看待。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帝國奉行的防禦戰略,前線航空兵的價值其實是微乎其微。

    不管是過去所奉行的大縱深理論,還是由新軍事學說發展而來的空地聯合作戰,處於戰略防禦的一方,都需要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防線後方,而不是擺在防線前沿,航空兵就更加如此了。

    顯然,主導進攻的一方,才更加的依靠前線航空兵,即在進攻行動中,需要前線航空兵為突擊的裝甲部隊開路。

    不過,並不是說帝國空軍不重視、不需要專門的前線攻擊機。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對專用攻擊機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簡單的說,就是需要擁有更遠的航程,即便部署在後方機場,也能為前沿作戰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隻是,這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帝國空軍主導研製的前線攻擊機,在新曆131年就已經立項,折騰十幾年之後,才在不久前投產。

    這就是已經在大陸戰場大展雄風的“攻-9”。

    嚴格說來,“攻-9”是純正的前線攻擊機,在各個方麵跟西陸集團與紐蘭共和國研製的同類型攻擊機相差不大,有明確的任務針對性,比如都以反裝甲為主,而且特別強調低空飛行性能與生存能力。

    顯然,在技術限製之下,帝國空軍也隻能降低部分性能指標。

    此外,“攻-9a”根本算不上先進。因為沒有配備激光照射器,所以“攻-9a”無法單獨使用激光製導炸彈。就算是外掛激光指示吊艙,也需要2架配合,即1架投彈,另外1架用指示吊艙照射目標。

    要說的話,在設計階段,帝國空軍就沒想過要讓前線攻擊機使用精確製導彈藥。

    道理也很簡單,“攻-9”的主要武器其實是裝在機首的40毫米6管加特林機炮,甚至可以說,整架攻擊機就是圍繞這門帶上彈藥總重超過2噸,比1輛小型卡車都還要大一圈的機炮設計的。

    用設計師的話來說,這架攻擊機就是一門飛行的機關炮!

    按帝國空軍的設想,隻是依靠這門機關炮,加上攜帶的上千發穿甲彈,“攻-9”出動一個架次就能摧毀相當於一個裝甲營的20多輛主戰坦克,因此就算沒有其他的武器,攻擊能力都不容小覷。

    關鍵還有,設計“攻-9”的時候,精確製導彈藥還十分金貴,輪不到“刨地”的前線攻擊機使用。

    所幸的是,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後,帝國空軍立即就做出調整。

    “攻-9b”的最大改進之處,也就是增加了激光照射器與配套的火控設備,能使用包括激光製導炸彈在內的各種戰術類精確製導彈藥,還通過使用並聯複合掛架,大幅度提高了攜帶彈藥的數量。

    通常,“攻-9b”能夠掛載12枚500千克級炸彈、或20枚250千克級炸彈、或8枚短程空地導彈,加上上千發40毫米炮彈,出動1個架次就能摧毀30到50個地麵目標,這相當於1個完整編製的裝甲連的全部主戰裝備。

    這個打擊能力,超過了當今所有的前線攻擊機。

    在大陸戰場上,“攻-9b”早已經名聲在外。因為火力十分的凶猛,所過之處簡直是寸草不生,連深藏在地下掩體內的坦克戰車都難逃滅頂之災,所以西陸集團的官兵為其取了一個很響亮的綽號。

    “死神鐮刀”。

    要說,還挺形象的。

    特別是40毫米加特林機關炮開火的時候,就像死神在揮舞鐮刀,所及之處的任何目標都會被徹底的粉碎。

    在攻打巴爾梅爾的作戰行動當中,“攻-9b”再次大展神威。

    守衛巴爾梅爾的梵軍僅僅堅持了一天,準確說是在“攻-9b”殺到,開始用40毫米機關炮清理梵軍沿主要街道設置的堡壘後,梵軍的鬥誌就已歸零,隻是隨後又花了大半天才做出投降決定。

    結果就是,在11月6日的清晨,聯軍地麵部隊就開進巴爾梅爾。

    用劉尊山的話來說,要是早知道能夠如此迅速的擊潰巴爾梅爾的守軍,肯定不會在城外呆那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