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古法係心訣
字數:3724 加入書籤
蒼鬆淩霄,風起林湧,四圍巒翠,襟袖生凉。
錢書生第一次來天心岩茶山,見此美景,不由得發出陣陣讚歎。
他問農廬茶事,談到一些細微之處,在清風撫鬆之間,邊走邊看,慢慢地,農廬在他麵前打開話匣,就像是徐徐翻開一篇茶書的精彩章節那樣深情動人。
這正應證了一句詩:“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農廬將春茶分為“開園茶”“明前茶”,和“雨前茶”。這樣區分采摘時段,與製茶進行了合理搭配和有機銜接,可謂相得益彰。
錢書生說:“茶貴春早。”
農廬接著說:“是的,尤其是黃茶,講究觀賞茶葉舒展於杯中,要的是那份舒暢感。”
說完,農廬又強調一句:
“我們采摘時多以芽頭為主。否則就難以達到其觀賞效果。”
錢書生認為,天下名山,必產靈草。
荊山地暖,故獨宜茶。
農廬來得更直接:“這開園茶鮮爽度極高,產量稀少而精貴。根據時令,一般安排在三月中旬開園,也叫頭采茶。這是保證出絕品黃茶的先決條件。”
錢書生問:“那明前茶呢?”
農廬回答:“茶葉內含物質同樣豐富,鮮爽度高,產量少而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錢書生說:“上次喝了明前茶,確實有一種讓人驚豔的醇厚,茶香甜滑。”
農廬回複道:“是的,這時的茶葉色澤穀黃,綠潤潤的,觀賞性也好。”
錢書生就近撥弄著幾片清淩淩的葉片,哈哈一笑:“是不是像這待字閨中的少女,水分飽滿,而且十分誘人。”
農廬也跟著笑起來了:“就是這個樣子。”
錢書生又找到了一個恰當比喻:“這樣看來,雨前茶則更像一位清麗的姑娘,嫩綠而鮮爽,內蘊飽滿,回甘如浪擊濤拍。”
農廬說:“這比喻蠻恰當”。
天鹿黃茶每年隻采一季,在經曆冬春季節交替,霜雪雨露的洗禮之後,茶樹汲取了充足的養分,那茶芽的神韻便在朗潤的春風裏舒放開來。如果炒製成一斤幹茶,一般需要4斤鮮葉,實為稀罕之物。
在先民的描述中,穀雨有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戴任降於桑。
生長穀物的大地,也在生長鄉愁。對遊子而言,米飯的滋味就是故土的滋味,而一杯清茶,總是能倒映出家鄉的天空。
地處長江中下遊的荊山,向來有穀雨摘茶的習俗。每逢這一天,漫山新嫩的茶葉會迎來無數采茶的纖手,他們都是來采摘穀雨茶的。這時,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仿佛空氣中都含有茶山自然的芳香。
一杯穀雨茶在手,大家會驚訝地看見,茶葉中有一芽一嫩葉的,亦有一芽兩嫩葉的。
前者,像一條展開旌旗的槍,名曰“旗槍”;
後者,像鳥雀的舌頭伸展,名曰“雀舌”。
穀雨茶的青綠,亦如荊山深處的春天,明媚而風雅,有情又有味。
錢書生情有所發,說道:“做茶如做人,你們真的很不容易。”
農廬深有感觸地說:“是啊,製茶人要想獲得一杯神湯,靠的就是精湛的手藝和一顆仁愛之心。”
錢書生說:“來了一趟茶山,收獲滿滿,也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心願。”
農廬說:“有空再來轉轉,山裏空氣好。”
下山途中,他們路過一片野竹林,成塊狀分布,夾雜著灌木叢,一條小石路歪歪扭扭隱入林中,似有玄妙之意。
竹林裏稀稀拉拉地有些青嫩竹筍,冒著頭,打量著這個世界。偶爾會看見地上被采筍人丟棄的筍衣,東幾棵,西幾株的,甚是可惜。有的尚鮮,有的幹癟,有的已經枯萎,似乎要把翠嫩的時光卷入其中,把鮮美的味道隱秘於內。
錢書生說:“野竹本來就瘦,這些竹筍就更纖細了。”
農廬看了看,不覺有了幾分心疼:“這些扔掉的,怪可惜的。”
穿過野竹林,到了分手的地界,他倆相互告別。
木為茶之魂,茶為木之道。農廬深得此理。
所以他在製作天鹿黃茶時,特別要求在上午采摘,下午短茶,晚間炒製。除了製茶常見的五道工序外,農廬一般在傍晚進行製茶,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
有一次,巫青出於好奇,便問農廬:“最關鍵的悶黃,你是如何把控的?”
農廬說出實情:“我與別人不太一樣,我是用濕布蓋上,悶它十個小時左右,到第二天早上才收工。”
巫青憐愛地看著農廬說:“怪不得呢,你總是那麽辛苦!”
這正是:茶人之道,在於本心知足!
農廬根據黃茶傳統製作過程,結合自己多年的心法和實踐,將製作工序和工藝分為:攤涼、殺青、悶黃、焙火(炭火焙火四次)、成品(有時需要數天時間)。
巫青說:“你做事就是講究。”
農廬說:“是啊,每道工序和工藝,我必須拿捏好要點,包括掌握溫度、速度、分量、手感、觀感、香氣等,這個絕對來不得半點馬虎。”
由於悶黃十分繁瑣,加之很少有人願意堅持忍耐繁瑣和等待悶黃的時間,真正的區別在於悶黃這一關鍵節點上。唯有如此,悶黃工藝才能改變茶的色澤和內質,也是區分真假黃茶的一把金鑰匙。
而在茶葉悶黃期間,一盆炭火又是農廬的訣竅之一。因需及時掌握悶黃進度,往往製茶者要根據悶黃發酵過程,半夜三更都得打開悶黃紙包,拌勻,再重新悶入紙包,重複多次,如果悶黃溫度不夠,還需數次用炭火在封閉房間裏加溫。
所以農廬對巫青說:“碳火熏烤,有時熏得眼睛蒙蒙的,那滋味可不好受。”這也許正是出產絕品黃茶的奧秘所在吧。
天苑黃茶是品質與形狀奇特的茶:葉片卷曲、密生著白色茸毛,泡出來的茶色卻如綠豆湯一般。在天心岩上至今還生長著三棵古老的白茶樹,樹幹蒼勁而葉片粉白,為茶樹中罕見。
所以農廬講過,用此白茶葉製成的茶才是真正的天鹿黃茶,飲之數夜不思眠。
據《清統一誌》載,“茶生其間為絕品。”這“其間”是指,在峽江兩岸、荊山深處,有許多小地理環境、小自然氣候出產的茶葉,品味各異,獨具特色,如生長溪邊的“溪茶”、澗邊的“澗茶”、山坡上的“坡茶”、高山上的“雲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