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端午訪茶事

字數:3799   加入書籤

A+A-


    河流在這個古村落拐了一個彎,就撲向千裏平原的懷抱。
    丹崖突起,水聲疊壓,波浪擊打著石人碼頭,有啃噬的牙痕,撕咬的裂隙殘留其中。
    這裏就是風靡一時的石人碼頭河岸了。河柳遒勁,雜草覆蓋下的滄桑,呈現出一座古老碼頭的真容:青石,台階,傾斜而下的深度,直至無法辨識的波濤洶湧之中。
    濤聲依舊,淤泥已然壓迫了舊時風光,條形石碼出層層疊疊,岸邊淺水時而湧動,草木見證了繁忙的過客和物流。
    石人寂寞地站了多久已無法考究。
    那些側畔而過的帆影,水鳥跟蹤的蹤跡,歡跳抑或愁苦的麵容,都隨流水拋起,而又沉沒。
    向晚的風聲,並沒有告訴人們什麽。
    尋尋覓覓,一番拷問,幾點印痕,抓住了那石人深邃的眼睛:那裏一定有火光四濺的生活,碎片,以及不曾告人的交易。
    石人碼頭,在平靜、偏僻的村落,將一疊泛紅季節的潮流,拖至河流呻吟的水下。
    端午傳統節日到了。正如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
    杏兒紅,麥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龍船比賽喜洋洋;
    粽葉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
    人壽福健萬年長。
    端午節,是祭奠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也是一年一度感恩的日子。
    於是,人們在開年後第一個收獲的間隙,稍事休整,便開始插艾葉,吃粽子,賽龍舟。
    那麽,問題來了,粽子的最好搭檔是什麽呢?
    ——當然是茶葉!
    嫘祖故裏南頤縣作為古老的茶葉基地,以黃茶著稱於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在發展黃茶頂尖產品的同時,已經打造出了高檔綠茶和紅茶品牌。這也有農家的一份辛勞與功績!
    端午節期間,城裏鄉下,家家戶戶門前掛著艾葉,粽子飄香。今時,農天一已是相貌堂堂的小夥子了,此刻他正與白龍傑結伴而行,他們已經走過百佛頭,直插青龍口而上,隨後直搗“龍口”之地了。
    有意思的是,青龍口咽喉部就安臥著具有兩百多年曆史的一座老屋,遠遠望去,就像是龍嘴無法吞咽下去那樣,哽咽在喉結部位。
    他們已至村落,麵前的房屋是清一色幹打壘黃土牆、青黛瓦、石天井、三進深、兩層高木板樓民居。真是白雲深處有人家,這裏經過世代繁衍生息,至今仍有百餘戶人家居住於此,恍若世外桃源。
    一切是那樣古樸,屋內的炊煙,屋外的古樹,原汁原味的方言俚語,山民原始的生活方式,在俊俏蜿蜒的群山裏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這高山之上,時間似乎沒有流逝,歲月仿佛忘了流轉,靜謐,安詳而恬淡。
    農天一和白龍傑從賀家老屋的背後進山,在八十歲高齡老茶人的帶領下,他們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達海拔過千米的老茶園,才能見到老茶園的真容。
    一路坎坷崎嶇,翻梁過坎,在八十歲高齡老茶人的引領下,經四個多小時的艱難行程,他們終於到達海拔過千米的老茶園。
    眼前豁然開朗,清風拂來,鬱鬱蔥蔥,天空似乎觸手可及,白雲悠哉……
    隻見三層土牆夯成的建築,牆麵、木梯、木椅、木欄杆正對著他倆,似在敘說春秋流轉,時代更替,傾訴眼前的空落寂寥。
    老茶人蹲在荊棘中給他倆講茶園的曆史,茶山茶園的興衰,隻見他渾濁的眼睛望著周圍的一草一木,平靜中流淌著崢嶸歲月,隨行的小狗舔舔老茶人,用清澈的眼神望著他。
    這時,高山上的陽光透過樹林照進來,斑斑駁駁地灑在每個人身上。
    那些生長在石縫間的野茶樹,自是生死由天的一副狀態,那些前人栽下已有碗口粗的,因無人管理而落得跟野茶樹一樣的命運。難道是因為老茶園過於陡峭偏遠,就麵臨危機嗎?這多少令人惋惜。
    當該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極品茶也應該在絕頂吧!
    當太平頂的濃霧漫過這片古老的高山茶園,潤澤著這裏的一草一木,當草木的靈性集於山間淌成的清泉,而成大山的毛細血管之時,這片茶園,總會等到有緣人來。
    這不,它們等來了“三濟堂”的後人——農天一。
    青峰翠綠的古老茶園,迎麵山風陣陣,農天一甚感清涼,白龍傑說,真清爽啊。
    農天一說,你看,茶園成了一道景觀——奇、險、峻、仙、逸。
    白龍傑點頭,說,真是太美了!
    現在,這片茶山真正與農家的茶事有關了。
    他倆抵近高山茶園,遇見賀姓老兩口,老漢談鋒很健,六十出頭的人了,手腳仍然麻利,剛采過兩茬春茶,茶園修整得齊溜溜的。他們說,這嫩葉作綠茶,老葉就賣給你們農家了。
    想想,八十歲的老茶人帶路,看看他們直朗的身板,穩健的腳步,風趣的談吐,直覺得這莽莽大山,不僅養育了一批批好茶,更養育了像山一樣渾厚、堅韌的一群茶人!
    他倆見了,不覺發出一陣驚歎。
    下午,農天一和白龍傑又來到一個美麗的小山衝,走過一片亮汪汪的水田,就是一片蔥綠的老茶山。
    可惜的是,那片年代最久的茶樹,不知被誰砍了,雖說沒有被連根拔起,但已成片枯萎,巧的是周圍新出的茶樹勢不可擋,開始繁茂蔥綠,已將那片枯黃覆蓋。新生正在悄悄萌發。
    他倆看著,雖有些可惜,但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一點他們是清楚的。
    彎彎山道,羊腸小路,就像一條條綢帶纏繞在山間,它們像毛細血管一樣連接著山裏山外。正所謂:山外,一日千年;山裏,千年一日。
    老茶園正在浴火重生,即便是在無情的風雨驚擾下,必將茁壯成長……
    這裏種茶曆史悠久。初期,就不乏有識見之人在這裏播種耕耘。其中,一賀姓祖上在太平頂北翼連片種植,苦心經營之下,不久就成了茶樹的天下。
    後來,隨著曆史變遷,時代的更迭,起伏跌落,幾經轉手,連片的茶園竟然被茂密叢林降住,真叫人有些心疼。
    農天一說,古老的茶山形成非一日之功。白龍傑發出一聲歎息。
    如今,農天一之所以開始遍訪茶事,這是他父親特意安排的。一是通過全麵調查,掌握本縣茶山茶園曆史的、現實的的經營狀況;二是通過實地探訪,鍛煉農天一的吃苦精神,懂得實際,不好高騖遠,以便將來能夠腳踏實地做好茶事。
    農廬可謂獨出心裁。他無非是想錘煉兒子農天一的心性和對茶事的深入了解,希望兒子能夠走穩每一步,未來掌管好農家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