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茶潤文脈香
字數:4237 加入書籤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寫詩道: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麵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其實最早隻是一種藥材,是人們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研究、總結和積累而創造的傑作。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
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早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茶的香真味實,順應自然的美感,並從中體味茶的本色之純粹,飲茶的純真之趣味。
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樓》詩中就讚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早在19世紀末,美國作家約瑟夫.沃爾什在《茶的曆史與奧妙》一書中談道:“茶與中國雖是兩個不同的詞,但意義相同,毫無疑問,中國是茶的祖國。”
農廬告誡兒子農天一:農家人的一生,注定是與茶為伍、與茶為伴的一生!
農天一答道:父親,吾將上下而求索,尋找茶的真諦。
正值春暖花開時節,農廬夫妻請汪秀才給農天一講茶詩、茶史等課程。
這天上午,汪秀才開講了,他開頭便說,有關荼的最早的正式文獻記載是《詩經》,其中共有多處提到“荼”字,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有女如荼”,“采荼薪樗”,“予所捋荼”,“堇荼如飴”,“以薅荼蓼,荼蓼朽止”,意思分別為苦菜、茅花和陸地穢草,那時的荼主要以藥用為主。
汪秀才順著史籍線索往下講道,東漢時,神醫華佗所著《食論》中就曾記錄道:“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國魏代《廣雅》中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的文獻:“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陸羽《茶經》的問世,標誌著“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飲茶藝術和中國茶道。隨之開始出現大量的有關茶的論著,或以詩的形式讚美;或以書法的形式傳誦;或以繪畫的形式弘揚;或以文章的形式傳承並記載不同曆史時期的變遷。
汪秀才說,今天就講這些,天一要好好看看原著,牢記於心。
農天一說,好的,學生一定刻苦讀書。
又過了幾日,汪秀才開始講茶詩,他說,中國茶詩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分支。詩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詩可以融入音樂、書法;詩可以融入繪畫、舞蹈;詩還可以融入武術等等。
在最早的文論《尚書》中有:“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可見詩是作者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傾吐、宣泄和抒發。
這時,汪秀才道:天一,你要重點掌握唐代鼎盛時期的詩歌,這也是茶文化的鼎盛時期。
農天一說,先生,學生記住了。
天氣明顯燥熱了,汪秀才脫掉外衣,繼續講課:唐朝飲吟之風大盛,於是飲茶成為一種高雅的風尚,也成為陶冶情操和友誼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詩人愛茶、飲茶、寫茶、說茶也成了定律。詩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於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飲茶使人心曠神怡,產生對人性美的聯想,因而,自古茶就成為詩歌吟詠時必不可少的佳品。以茶會友,以詩會友,茶則通過詩提高了茶文化的內涵。
汪秀才抿口茶,繼續開講:《詩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收有多首與茶有關的詩句。如:“采茶新樗,食我農夫”,“誰謂茶苦,其甘如薺”等。晉代詩人張孟陽《登成都樓》詩中讚茶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和盧仝等著名詩人都寫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詩。李白的“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鴉,倒懸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的“架岩結茅屋,斷壑開茶園”;杜甫的“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陸遊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汪秀才講的龍飛鳳舞:詩人把品茶心情之愉悅,環境之幽美,寫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圖》。陸羽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裏的“精行儉德”是茶道思想的內涵。
汪秀才最後說,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行為、勤儉樸實、道德高尚之人。
時至初夏時節,農廬夫妻請錢書生給農天一講茶與書畫藝術課程。
錢書生侃侃而談:茶與書法,種茶、采茶、製茶、泡茶、飲茶都有著嚴格的方法和技藝,那麽書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完美表現了中國茶文化。書法的發生發展,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是沿著一條由實用到藝術的道路前進的。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以不同的風格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精神麵貌,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曆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
說到這裏,錢書生特別提醒道:天一,你要牢記這句話。
農天一連忙回答:先生,學生知道了。
錢書生梳理曆代書法脈絡: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成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唐代的鼎盛,不單單表現在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也是書法藝術的盛行、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各行各業蒸蒸日上的鼎盛時期。書法與茶文化更是息息相關,唐代著名的狂草書法家懷素和尚的《苦筍帖》“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言簡意賅,其章法與筆法皆氣韻生動,神采飛揚。
說到這裏,錢書生加重語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懷素對茶的景仰和渴望的心情。
錢書生結語道:“酒壯英雄膽,茶引學士思”,茶是文人激發創作靈感的良藥。天一要做到靜心靜氣、排除雜念,用心去體會和感受一門高雅而純淨的藝術。
農天一說:先生,學生一定用心領悟。
宋代書法家蘇東坡曾與朋友司馬光閑談時談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蘇東坡將茶與書法共同上升到了一定的哲理和道德高度,從另一方麵也表達了東坡先生追求完美的真實體現。
相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是極為重要的,而飲茶更講究的是修行修德、養神靜氣。
今天暖風陣陣,錢書生給農天一重點講解茶與繪畫,他說:用繪畫來表現茶藝、茶道、茶文化是再美不過了,它給人以最直接、最直觀的感受,使人身臨其境,令人賞心悅目。中國繪畫的起源,象中國曆史的起源一樣,令人不可琢磨。唐代張彥遠在他的《曆代名畫記》中,將中國繪畫的起源追溯到傳說時代,指出那時的象形文字便是書寫與繪畫的統一。
這時,錢書生重點講茶與繪畫藝術的密切聯係,並展出他的有關藏品。他說:
古往今來茶與繪畫之間的聯係是惟妙惟肖的,茶畫的內容多以描繪煮茶、奉茶、品茶、采茶、以茶會友、飲茶用具等為主。我國以茶為題材的古代繪畫,現存或有文獻記載的多為唐代以後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晉代顧愷之的《列女傳仁智圖卷》;
唐代周昉(女)的《調琴啜茗圖卷》;
南宋劉鬆年的《鬥茶圖卷》;
元代趙孟頫的《鬥茶圖》;
明代唐寅的《事茗圖》;文征明的《惠山茶會圖》、《烹茶圖》;丁雲鵬的《玉川煮茶圖》,等等。
最後,錢書生進行概括:將這些茶畫作品匯集在一起,不失為一部中國幾千年茶文化曆史圖錄。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所以說,茶自古就與琴棋書畫相諧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