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巫青的邏輯

字數:4338   加入書籤

A+A-


    農天一問:母親,茶與藥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巫青答道,經常有人說,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喝茶,茶能解藥。
    汪紫薇在一旁斟茶倒水。
    農天一又問:那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巫青肯定地說,顯然是不對的,茶隻解毒,不解藥性。
    其實,茶葉本身是中藥。在茶葉利用的四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就有三千多年主要作為藥用。茶葉作為藥用,在我國很多古書上就有記載。
    汪紫薇插話:《神農本草》是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對茶的功用,就有明確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農天一想起茶祖神農的傳說:相傳神農在品嚐百種草藥時,當嚐到金綠色滾山珠而中毒,正巧倒在茶樹下,而茶樹葉上的露水流入口中,使之蘇醒得救。這雖說是傳說故事,但卻記載了茶葉有解毒功能這一事實。
    農天一接著說:三國時名醫華佗在《食論》中寫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這說明古人早就知道飲茶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述“茶治便膿血甚效”的驗證。
    梁代名醫陶弘景雲:“久喝茶可以輕身換骨”。這雖有誇張之嫌,但也說明了茶葉有強身保健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她們點頭稱是。
    巫青順著思路往下講,再來看以茶入藥的古方。
    茶的藥性:“味苦、甘,性涼。歸心、肺、胃、腎經。”有“清頭目,除煩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作用。
    巫青喝口茶說,僅舉兩例:一例,宋代《太平聖惠方》中治療“傷寒頭痛壯熱”的“蔥豉茶”,就是用“蔥白3莖(去須,豉半兩,荊芥1分,薄荷30葉,梔子仁5枚,石膏3兩(搗碎,茶末3錢。以水兩大盞,煎取一大盞,去滓,下茶末,更煎4~5沸,分2度服。”
    一例是宋代施發《續易簡方》中的“薑茶散”,用“生薑(和皮,切片10片,陳臘茶末2錢。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熱服。”治療“赤白痢”。此方明代的《醫學入門》稱為“薑茶煎”,直到清代《醫林纂要》稱“薑茶飲”,可見曆代都在用這個小方子。
    巫青道,還要選擇藥性適合體質的茶才會更有效。
    茶性寒溫與發酵程度關係較大,發酵程度越低,寒性越大;發酵程度越高,溫性越大。不發酵的綠茶性偏寒,完全發酵的紅茶、黑茶性偏溫,重發酵的烏龍茶、老白茶類的“四性”處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另外剛炒製出來的新茶,不管是綠茶還是紅茶,均含有火氣,偏熱。
    農廬也加入他們討論的話題,他從不同茶的工藝入手作了進一步解釋:
    綠茶核心工藝是“殺青”,不發酵茶;水清茶綠,給人清涼爽新之感,本性寒。
    黃茶的核心工藝是“悶黃”,口感較綠茶醇厚一些;茶性與綠茶很接近。
    黑茶的核心工藝是“渥堆”,發酵程度高;茶味醇和,茶性溫和。
    紅茶的核心工藝是“發酵”,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程度很高;花香、蜜香醇厚,味甘性溫。
    白茶的基本工藝是“萎凋”“幹燥”,新茶屬性與功效大多接近綠茶,但在逐年陳放的過程中,茶性也會由寒轉涼及至平和。
    青茶(烏龍茶)茶性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趨向平和,核心工藝是“做青”和“焙火”。發酵輕的清香型鐵觀音,茶性更接近於綠茶;發酵適中或較重的則與紅茶接近。
    農天一和汪紫薇連連稱道。
    巫青喝著茶,放下茶杯接著說,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藥性。飲用的時候,適合自己體質,就沒有禁忌,沒有解藥一說。如是虛寒體質,就選擇偏溫的紅茶等,如是偏熱性的體質,可以選擇偏涼的綠茶等。如是在服用中藥,也不用把藥與茶的時間錯開,同一時間喝也是沒有問題的。
    她又道,從古至今,養生保健都在喝藥茶,難道還擔心茶會解藥嗎?合適的配伍,是相融合的,增強彼此的藥效。
    農廬說的更精要:學會喝茶,勝過吃藥。茶是一種飲料,更是一門學問。喝茶,看似一件簡單的事,卻包含了太多的不簡單,學會喝茶,學會簡單生活,勝過吃藥。
    可不,茶飲的藥用功效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曆史過程,從而沉澱下來的。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茶葉最早作為藥用的記錄。而後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茶也有了進一步的解說:“茶,味苦,甘,微寒,無毒。”
    巫青精通中醫藥學:茶是一種進可攻、退可補的藥材,不僅對五髒六腑有較全麵的溫補作用,也能對很多疾病產生防治作用,真正達到了中醫養生的精髓: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所以,茶在醫學上可分為代茶方、藥茶及單味茶三種形式。
    一種是外用茶。
    外用,顧名思義,就是用於黏膜和皮膚的表麵,常用的方法有:熏洗、末撒、吹喉、調敷、漱口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保健功能的茶枕頭,幾乎隨處可見。
    二是茶膳。
    茶膳是茶葉作用內服的方式之一。茶膳就是把茶湯或者茶葉與平時所吃的食物想結合,讓茶味滲透到簡單的食物中去。一方麵可以增加食物的鮮味,另一方麵也帶去了茶的保健功效,一舉兩得。
    茶膳由來已久,茶不僅可以加入米飯中煮成茶粥,還可以製作茶餃、茶麵等等,還能在糖果、餅幹、點心、蛋糕、冰激淋中添加風味。
    這不僅滿足了嗅覺對於茶味的需求,視覺上一抹新綠也賞心悅目,在味蕾還能夠呈現得更加清淡細膩。
    三是茶飲。
    繁複的茶應用中,最簡單的應該屬於茶飲了。茶飲也是最廣為接受和喜歡的方式。
    茶溶入水,最容易被吸收,而且無論從茶湯的成色和香味,還是藥效價值都保存得最為完整。
    在茶飲的基礎上,整合中醫治病理論,把茶葉與中草藥比例放一起煎服或者衝泡,能夠起到相益得彰的效果。
    汪紫薇笑道,母親講的這些真的實用,我們以後要多加實踐。
    農天一連忙說,是的,這些茶藥機理還需要長期運用,做到爛熟於心才是。
    再來看茶飲的藥用。
    農天一喝口茶後說,我看到過一則資料,近代科學研究人員發現:喝茶可使血總膽固醇水平下降25%。還有一項研究喝茶與高血壓發病關係的調查發現,不喝茶的人高血壓的發病率為10.55%,常喝茶的人為6.95%。看來,茶的確有一定的降壓作用。
    英國《每日郵報》曾經報道: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茶3杯,可降低患心肌梗死風險70%。芬蘭和法國也有研究報告顯示:每天喝茶23杯,可降低中風的發病風險。
    埃及研究學者用“綠茶加抗菌素”試驗了28種病菌。結果發現,綠茶可使抗菌素藥力大增,最高殺菌效率可提高3倍以上,並且,還有降低各種病菌耐藥性的作用。
    因此,茶飲利於養生。
    茶,早就被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除了閑暇時用茶怡情養性外,還有一部分用來表示尊崇敬重:拜師要敬茶,新婚娘子要給公婆敬茶等等。所以茶成為人們熟知的保健飲品。
    比如,茶的功效包括美體消脂、調經活血、固精養腎、健胃和脾、養肝護肝、延年益壽等。
    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身體狀況,先使用一些對症下藥的調配茶飲,對於那些患病時間長但不太重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巫青道,最值得一提的是,茶飲對身體的副作用小。
    農廬也說,茶還能消除疲勞、提神、明目、消食、利尿解毒、防止齲齒、消除口臭,等等。所以說,茶不愧為人類最健康的飲料。
    今天,其父其母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使農天一和汪紫薇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