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墨家複興(求推薦)
字數:2629 加入書籤
宋應星、畢懋康聽到胡子睿引用了墨子的原話,不禁驚出一聲冷汗,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威名赫赫”的墨家學派,在漢武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的統冶政策影響下,逐漸衰落了下來,此後一千多年的時光過去了,墨家再也沒有向春秋戰國時期那樣興起。他們心中不禁泛起一個強烈的疑惑,難道沉寂千年的墨家,真的會在胡子睿的大力提倡下複興麽?
宋應星、畢懋康都自認是孔孟門徒,可是胡子睿居然讓他們去讀墨子的書,要知道這可是可大可小的事情。
墨家作為完全可以顛覆儒家的大學派,有很多學說,其中主要的有“尚賢”、“節用”、“重視民生”、“工匠精神”,這些學說。
儒家學說講究家族宗法、尊卑等級,在用人上講究的是血緣、姻親關係;墨家學說則提出要“任人唯賢“,墨家學說針對宗法製度下“任人唯親”的現象,提出要選拔官員要以德才兼備為標準,而不是以出生、權勢、血緣、姻親關係等等為標準,講的是德才兼備者上、無才無德者下,這樣才能達到公開、公平、公正,否則就會給“別有用心”的人以投機的機會,造成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的不正之風,魏閹之所以能形成遍布朝野的閹黨,正是這種不正之風的體現。
魯班是墨子的同鄉,又和墨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墨家精神的傑出代表。魯班為了讓人們能方便地打揚穀物,加工糧食提供了便利,發明了滾、碓、碾、磨等工具;為了讓人們改善居住條件,製造了斧、鋸等等器械;為了讓人們出行更方便,魯班打造了車、舟等這些交通工具,以上種種都充分體現出魯班重視改善民生、不斷創新服務社會的精神;
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雖然也講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儒家森嚴的尊卑等級製度,往往流於形式、空談。
墨家學說不光是發明創造,還重視器物的質量和使用效果;墨家學說特別重視規矩,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墨家所說的規矩具有普及性,正所謂“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儒家學說的代表人孔子在《論語·子路篇》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孔子有一次出遊到了葉邑,葉公家離孔子住的地方很近,家養的羊被孔子的第子曾點做成了烤全羊給吃掉了,葉公明明看到自己的羊在孔子住的地方出沒,怎麽會突然不見了呢,於是葉公找到孔子的第子曾參詢問,這個曾參就是曾點的兒子,他也吃了羊肉,現在葉公找上門來,他不知道該怎麽答複,於是便去找孔子詢問。孔子卻說什麽,你是曾點的兒子,你應該幫他隱瞞,不應該去揭發他,要把真相放在心裏就可以了。這個小故事代表了儒家學說在這個問題上與墨家學說“截然不同”的態度,
孔子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偶然的,儒家學說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亞聖--孟子在《孟子·盡心上》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孟子的弟子桃應曾經當麵詢問過孟子一個問題,當年虞舜執政的時侯,虞舜的父親瞽瞍(相傳是個瞎子)誤殺了人,這件事被當時的法官皋陶知道,皋陶一向以嚴格冶法而聞名天下,馬上派人把瞽瞍給捉了起來。
桃應請問孟子,說假設你代入到虞舜的角色裏,你會怎麽辦,孟子說我會選擇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地潛入關押瞽瞍的監獄裏,把他救出來,然後再找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從此就和瞽瞍一起隱居下來,再也不理國家大事。
縱觀孔子,孟子的做法,就是把所謂的孝道淩駕於公義之上,為什麽儒家學說會如此看重孝道呢,因為孝為儒家學說賴以生存的宗族禮法製度根本,而墨家學說所提倡的則是法冶社會的公正、公正、平等觀念,儒家學說、墨家學說兩家選擇的道路完全相反,決定了中國曆史的不同走向。
一個隻重視親情、宗族、禮法而突視了社會公正的社會,固然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興盛,但很難延續和發展下來。縱觀儒家掌握統冶地位後的中國曆史,雖然也出現過一些所謂的盛世,然而往往而被無休止的家族內鬥給終結,這就是儒家學說的局限性;
墨家學說也注重理論的總結和提高,重視科學技術的傳播,以上的這些對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君和民眾來說,都有著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在那個時代,墨家學說是足可和儒家學說相抗衡的。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當時比較流行的學說“林林總總”,但有代表性的是以儒、法、墨、黃老四家為主。
墨家學說、儒家學說上麵說過很多了,不再複述,以下重點說下法家和黃老家:
法家和儒家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麵,法家提倡勢、權、法三者結合,來實行富國強兵之目的。指的是帝王通過獨掌軍政大權,穩固政權,推行法令。在中國古代,“外儒內法”,“儒皮法骨”是每個儒生都心知肚明的事,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通過在秦國變法,使原本在七國中實力最弱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朝滅亡後,漢朝全麵繼承了秦的法律製度,漢宣帝就曾經對漢元帝劉奭,教授過冶國之道:“漢朝皇帝有自己的冶國理念,應該把法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一起運用,怎麽能夠隻有道德來教化呢!”
漢宣帝實在是個明白人,一言道出來儒家的局限性,就是用道理來綁架社會,又喜歡“厚古薄今”,“高談寬論”;以大曆史觀來解析中國曆史的專家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裏也指出,大明王朝存在的致命問題就是沒有技術手段來實行數字化管理,光靠一味的宣揚道德是無法管製好當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