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舉頭三尺有神明(求推薦)

字數:2523   加入書籤

A+A-


    建虜退走後,濟南人自發在當日濟南城被攻破的地方,為在濟南保衛戰中英勇捐軀的山東巡撫宋學朱、曆城知縣韓承宣建立了祠堂,說來也怪,在人們挖掘土地的時侯,突然湧出一股甘甜的泉水。濟南人於是把祠堂命名為“雙忠泉”。曆經歲月變遷,前世胡子睿去濟南的時侯,雙忠祠己不存,但“雙忠泉”泉水仍然默默噴湧,與旁邊的“雙忠泉”碑一起緬懷著烈士的英靈。

    崇禎皇帝聽到濟南陷落,德王被捉走的這個噩耗,險些暈倒,他終於還是按照盧象升之前的建議,抽調了洪承疇和孫傳庭前來勤王,多爾袞見明軍集結重兵,估計再占不到什麽便宜,這才自行退兵回遼東去了。

    崇禎十一年(公元一千六百三十八年)八月間持續至崇禎十二年三月的這次建虜入寇,又稱為“戊寅虜變”,曆經五個多月,建虜攻破了包括濟南在內的七八十座城池,俘獲人口、牧畜四十六、七萬之眾,掠奪黃金、白銀合計一二百萬兩,整個畿南附近的州、縣黎民百姓被屠戮、俘獲殆盡;原本富裕繁華的畿南州縣經此一役後”十室九空“、”赤地千裏“,給廣大的黎民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劫難!

    遍觀這次“戊寅虜變”中,明朝自兵部尚書楊嗣昌以下的各級督撫畏敵如虎,坐視建虜殘害百姓,盧象升部的巨鹿之戰是雙方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野外交鋒,也是殺死、殺傷建虜人數最多的戰役!

    建虜退去後,崇禎皇帝以“防禦不利”,“陷城失地”為由誅殺了保定巡撫張繼平、山東巡撫顏繼祖等一大批文武官員,然而,崇禎皇帝對於在此次“戊寅虜變”中,既沒有摸清建虜的兵力布置情況、又不能調集軍隊進行防禦,連疏散民眾的工作都沒有去做的兵部尚書楊嗣昌;“死道友不死貧道”,直接坑死了盧象升部的高起潛卻“網開一麵”,輕輕地責備了兩句,就放過了他們。

    楊廷麟回到京城,向崇禎皇帝上書,奏明巨鹿之戰的情況。楊嗣昌為了掩蓋自己指揮不力,害得盧象升全軍覆滅的過錯,向崇禎皇帝進了饞言,反而誣蔑楊廷麟所責不實,將他貶去江西。後來楊廷麟在隆武朝擔任兵部尚書,在贛州保衛戰中以身殉國,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愧是盧象升的好兄弟,沒有辜負他當年的期待。

    楊嗣昌重新派了一個叫俞振龍的手下去巨鹿探聽虛實,當楊嗣昌聽到俞振龍所說的情況和楊廷麟差不多,心裏有鬼的楊嗣昌便責備俞振龍在說謊,楊嗣昌對俞振龍用了重刑,希望他能改口,俞振龍寧死不從,隻是反複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不能憑白誣蔑像盧大人這樣的忠臣!“楊嗣昌對盧象升恨之入骨,一直不肯給他死後相應的待遇,直到楊嗣昌死後,崇禎皇帝在群臣的勸諫下才認清了盧象升之死的真相,為他舉行公葬,並追封盧象升為太子少師加兵部尚書銜,也算是還了盧象升一個遲來的公道。

    楊嗣昌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朝堂上的一位大臣,此人就是和盧象升同一年考中進士的黃道周。黃道周字幼玄,祖籍莆田,曾祖時搬遷到漳浦縣,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現東山縣銅陵鎮),雖然都是天啟二年的進士,黃道周的年紀要比盧象升大十五歲,此時已有四十三歲,黃道周皮膚較黑,身材雖然削瘦,但炯炯有神的雙目透露出他的身體素質並不差,自然這與明末的士大夫們,平時注重身體保養,營養的攝取也比一般人是離不開的,所以他們的壽命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黃道周天性聰慧,十四歲就被人稱讚為“閩南奇才”,他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書法中結合了鍾繇(三國時曹魏書法家)、王羲之(東晉書法家,號稱“書聖”)等魏晉書法大家的常處,有別於當世的書法家董其昌等人;黃道周在二十三歲就開始著書立說,先後著有《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等著作,黃道周的學問得到了當時仕人的認可,人們把黃道周和當時的另一位儒學大師劉宗周“相提並論”,並稱二周。

    黃道周三十八歲時才參加科舉,在那一屆的進士屬於年齡較大的,他的才華得到當時的主考官--袁可立的賞識,將他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進入戶部擔任主事的盧象升相比,黃道周的前途明顯要更光明得多。

    原來大明王朝自英宗時代後,朝野上下便在閣老的人選上就形成了慣例:即不是進士的人不能進翰林,不是翰林的人不能進內閣,因此能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以後就是內閣的人選。萬曆朝大名鼎鼎的權相張居正,他的仕途就是從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開始的。

    黃道周看到當時進入翰林院的同僚,每天“無所事事”,隻會“高談闊論”,等著熬資曆,一級級地由往升到內閣,黃道周痛心疾首之餘,作了《矯輕警隋文》篇來提醒同事們,如今的大明王朝正是多事之秋,要注重實務而不能過於驕傲放縱,黃道周此文引經據典,寫得既生動形象,又引人深思,黃道周也因此得到了翰林院的同僚尊敬和器重。後來魏閹在朝堂中專權日盛,黃道周看不慣魏忠賢的所作所為,於是放棄了遠大的前程,辭官而去。

    黃道周在崇禎年間被重新啟用,擔任經筵日講官。他在崇禎皇帝舉行的會議上,當場連珠炮似地質問楊嗣昌,為何要急著和建虜簽訂城下之盟,為何要掩蓋盧象升之死的真相,為何遲遲不給盧象升收斂。當時,崇禎皇帝看楊嗣昌辨論不過黃道周,他公開偏袒楊嗣昌,當著眾人的麵說黃道周隻有一張巧嘴,不像楊嗣昌那樣能任事。黃道周厲聲反駁道:”忠奸不分,如何能冶國!“崇禎皇帝一氣之下,將黃道周連降六級,貶到江西。但正是因為朝堂上有黃道周等人為主的朝堂主戰派,楊嗣昌、高起潛等人的和議,最後才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