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縮四極於纖縞(求收藏)
字數:2617 加入書籤
賈耽出身於“名門望族”,自幼飽讀詩書,後來於天寶年間考中明經科,從此踏上仕途,他曾經先後擔任過汾州刺史、山南東、西道節度使。賈耽從小就對地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朝堂中擔任鴻臚卿時,利用職務之便,經常從來往大唐王朝的外國使者、唐朝派出的使節等人那裏探聽地理情況;同時賈耽也注意從古書和地方誌裏收集信息,他還對搜集的各種信息進行了整理、辯別。
貞元十四年(公元七百九十八年),賈耽向唐德宗進獻了一幅《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邱》,晉司空裴秀創為六體;《九邱》乃成敗之古經,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臣雖愚昧,夙嚐師範,累蒙拔擢,遂忝台司。雖曆踐職任,誠多曠闕,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圖外薄四海,內別九州,必藉精詳,乃可摹寫,見更纘集,續冀畢功。“
胡子睿知道左史倚相為楚國史官,《春秋左氏傳》作者左丘明的祖父,可見左丘明雖然是個盲人,他也是史官世家出家。
賈耽又飽含深情的寫道“然而隴右一隅,久淪藩寇,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輒扣課虛微,采掇輿議,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軸。伏以洮湟舊墟,連接監牧,甘涼右地,控帶朔陲。歧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禦衝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像真。如聖恩遣將護邊,親書授律,則靈慶之設險在目,原會之封略可知。其諸州諸軍,須論裏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謹撰《別錄》六卷。又黃河為四瀆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帥,臣並研尋史牒,翦棄浮詞,罄所聞知,編為四卷。《通錄》都成十卷,文義鄙樸,伏增慚悚,謹隨表奉進。“
賈耽在製圖這門學問上既繼承了裴秀的衣缽,又形成了在地圖上用顏色標注地名等一係列自己獨創的做法,。唐德宗高度評價了《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同時希望賈耽能“再接再厲”地做出全國性的地圖。
經過長達十七年的編輯,貞元十七年(公元八百零一年),在《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的基礎上,賈耽向唐德宗獻上了自己費盡畢生心思和精力的《海內華夷圖》,此圖”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裏。別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鹹在目“。
胡子睿知道賈耽製作的這幅《海內華夷圖》,論其規模幾乎比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大了十倍,賈耽製作的《別錄》、《通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圖》、《海內華夷圖》後來都已散失,雖然沒有保存下來,但宋代有一幅《華夷圖》卻保存到了現代,而且圖上注明了“唐賈魏公(賈耽被封為魏國公)圖所載凡數百餘國,今取其著聞者載之。”可見這幅《華夷圖》就算不是出自《海內華夷圖》,兩幅圖之間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四年,在四川自貢榮縣文廟,發現了一塊《九域守令圖碑》,這塊碑的發現立刻轟動全國文學、曆史、地理界,在全國其他的各省、市,從來沒有發現過同樣的碑;。圖長一百三十厘米,寬一百厘米。
《九域守令圖碑》是在北宋宣和三年(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一年)時繪製而成,有時任榮州刺史的宋昌宗所立。這塊《九域守令圖碑》以縣為基層單位的全國地圖,也是現存的最早石製地圖。
胡子睿知道在我國傳世的所有地圖中,最早的是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地形、駐軍、城邑圖,但當時尚未出現紙張,因此這三幅圖是繪在帛上,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地圖;其次,就是這幅《九域守令圖碑》,但為何這塊碑會立在四川自貢榮縣文廟,經過一千多年滄海桑田的歲月變遷,碑文早已剝落,已不可考證。
熙寧九年(公元一千零七十六年),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恬奉宋神宗趙頊之命,編製了《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圖》。後來沈恬在《夢溪筆談》中曾經這樣描述
地理之書,古人有“飛鳥圖”,不知何人所為。所謂“飛鳥”者,謂雖有四至裏數,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為圖,則裏步無緣相應,故按圖別量徑直四至,如空中鳥飛直達,更無山川回屈之差。予嚐為《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百裏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數。圖成,得方隅遠近之實,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幹、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後世圖雖亡,得予此書,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圖,毫發無差矣。
沈恬所說的四至即東、南、西、北,八到則又加了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守令圖》乃是《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圖》的別稱,十二支全稱為地支十二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沈恬在《夢溪筆談》中自信的說道“後世就算《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圖》散失了,隻要按‘飛鳥圖’,四至、八到、十二支來填列地名,繪製出來的地圖和《天下州府軍監縣鎮圖》一模一樣,不會出一點差錯。”
“日月重開大宋天”,洪武皇帝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編製一幅新的行政區域圖,洪武二十二年(公元一千三百八十九年)六月,一幅中國曆史上前所未見的巨著《大明混一圖》製成!
這幅巨型世界地圖長三點八六米,寬四點七五米,以大明王朝為中心,標注了州、郡、縣、山川、河流等數千處,還在地圖上標注日本、蒙古、爪哇等鄰近國家、地區,和歐洲、非洲等大洲。《大明混一圖》的出現,表明了古代中國人對遼闊世界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