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涉滄溟十萬餘裏(求推薦)

字數:2512   加入書籤

A+A-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混一圖》的原件,後來幸運的躺過了曆次戰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今被列為國寶級珍貴文物,現存於中國第一曆史博物館,對社會公眾開放。公元二千零二年十一月,“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在首都開普敦隆重開幕,在來自世界各國”琳琅滿目“、”形形色色“的地圖中,一副來自中國古代大明王朝的地圖,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圍觀。

    原來這幅來自中國,繪製於14世紀的地圖,清楚地標注了德雷肯斯山脈、好望角等非洲地理,是最早標明非洲的世界地圖,早在六百年前,中國便能製成這樣詳盡的地圖,充分說明了大明王朝的文明程度,中國人在地理學、製圖學上的驚人造詣,南非以及世界各大媒體也紛紛隆重地報道了此事。

    《大明混一圖》能漂洋過海來到南非首都開普敦,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南非國民議會議長金瓦拉女士的來中國訪問時,獲贈了一本《中國古代地圖集》,在這本書明代卷開篇就印著《大明混一圖》,金瓦拉在看完全圖後,被深深地吸引,於是再三請求,讓這幅《大明混一圖》參加“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中國第一曆史博物館攻克種種難題,終於在不損傷原圖的基礎上,成功將《大明混一圖》全部複製出來,將複印件借給“南非國民議會千年項目地圖展“,也算完成了金瓦拉女士的心願。

    《大明混一圖》對沿海地形的準確描述,說明了大明王朝在航海上的成就,也為續任者提供了探索的基礎;雄才大略的成祖皇帝繼位後,充分意識到國際貿易的重要性,為加強與海外的聯係,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隊一方麵通過巨額的海外貿易,補貼國內的財政缺口;另一方麵也可以通過外國使者進貢祥瑞,充分顯示自己的執政合法性。

    鄭和航海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指南針和觀察日月星辰的“牽星術“測定方位,以航海圖作為依據,來保證航海的路線安全。鄭和航海的船隻規模非常宏大,”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馬六甲作為鄭和船隊的重要中轉者,當地人曾經這樣記載道“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從這段文字描寫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船支規模何等宏大,大明的國勢是多麽強盛!

    永樂時期的大明王朝,有如一團在海麵上勃勃升起的紅日,向外部世界充分展示著自己獨特的魅力。鄭和自己也在第四次下西洋時滿懷豪情地寫道““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曆……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裏。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英國著名漢學家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是這樣描寫鄭和航海的”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從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麵,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李約瑟更進一步估計,當時中國擁有的般隻將近四千艘,當時歐洲的造船業遠遠落後於中國;對於鄭和留下的航海圖,李約瑟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這些航海圖繪製的非常精確。

    鄭和下西洋搶了文官集團們的走私生意,斷了他們的財路,他們一直”耿耿於懷“,又顧忌成祖皇帝的威勢,不敢在朝堂公開站出來反對,成祖皇帝死後,文官集團們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阻止鄭和再次下西洋,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出發,甚至不惜采用將航海資料隱藏這樣的極端手法,來阻止鄭和的船隊再度出海。

    鄭和被公認為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要早八十七年,也是“大航海時代”前,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航海,然而由於文官集團整體反對等種種原因,鄭和的航海事業最終沒能在大明繼續下去,中國也遺憾的與“大航海時代”這樣一個難得的曆史機遇”擦肩而過“。

    雖然現在已是天啟末年,距離鄭和航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二百年之久,鄭和當年下西洋時所設置的據點,都已經陸續被歐洲人控製了,但是胡子睿既然重生而來,他一定會彌補這個曆史的遺憾。

    第二天早上,徐光啟帶了一付《坤輿萬國全圖》,展開讓胡子睿、盧象升觀看。

    《坤輿萬國全圖》是由李之藻、利瑪竇合作完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涵蓋了五大洲—歐邏巴(即後世所謂的歐洲)、利未亞(非洲)、亞細亞(這個不用解釋了,和後世一樣)、南北亞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臘泥加(南極洲),四大洋—大西洋、大東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赤道、南北極的世界地圖,內容豐富、資料詳實;

    利瑪竇本是意大利人,他接受了耶穌會的派遣,於萬曆十一年(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三年)進入中國,他有感於中國的”地大物博“,感歎道“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

    雖然利瑪竇辛勤的工作,然而耶穌會的傳教在中國並沒有取得多大效果,利瑪竇是個聰明人,他為了擴大影響,決定在中國改穿漢服,努力學習中國文化,致力於中西方文化交流,曾經與徐光啟合作,出版了《幾何原本》等著作;同時也翻譯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傳回意大利出版,從此歐洲揪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