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唇槍舌劍好基友(求收藏)
字數:2427 加入書籤
袁應泰此時也以身殉職,楊鎬、熊廷弼、袁應泰連續三任遼東經略,或下獄、或罷免、或自殺,遼東經略這個位置在大明朝堂上已經成了”燙手山芋“。然而遼東的形勢如此危急,仍然需要有人去擔當這個重任。
天啟皇帝於是召開禦前會議,商議遼東經略人選,當時有朝臣上奏曰”臣入遼時,士民垂泣而道,謂數十萬生靈,皆熊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輕議?獨是熊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敵攻沈陽,熊廷弼策馬趨救,何其壯也?使熊廷弼在遼,當不至此。廟謨之勝,隻在用舍得人。即如熊廷弼守遼一年,奴酋未得大誌,不知何故首倡驅除,及下九卿科道會議,又皆畏避不敢異同,而熊廷弼竟去,今遂有沈陽之事,昨遼東按臣張銓遺書長安(長安在漢、唐時一直是首都,明朝人普遍崇尚漢、唐,因此當時讀書人習慣性將京城稱為長安,並不是真的指西安),謂今日急著,非舊經略熊廷弼不能辦此事,則昔時逐之者其誤竟何如也!以後凡朝廷大事俱望皇上毅然乾斷於上,敕諸臣洗心畢慮於下,一破雷同附和之私,共效憂國奉公之誼。“
天啟皇帝聞言道“卿忠誠識大體,所奏熊廷弼事,自是公論,亦見卿主持國是定力,朕已知之。”,於是天啟皇帝罷免了之前彈劾熊廷弼的言官,準備重新啟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剛一上任,就為天啟皇帝獻上了一個三方布置,攻防一體對付建虜的策略“廣寧用馬,步軍列壘河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敵必內顧,而遼陽可複。於是登、萊議設巡撫如天津,以朝庭重臣為之;而山海關特設經略,節製三方,統一事權。”
天啟皇帝於是封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對於熊廷弼提出的人事任命,天啟皇帝也一一同意;在熊廷弼出發前,天啟皇帝特賜麒麟服一套,彩幣四枚,尚方寶劍一把,又命文武大臣都為熊廷弼送行,並從京營中精選精銳士兵五千人陪著熊廷弼出發,這是大明王朝開國以來,皇帝對大臣極為少見的殊榮。
胡子睿知道袁可立之所以能出任登萊巡撫,也正是因為天啟皇帝聽取了熊廷弼的策略;熊廷弼是胡子睿心目中能挽救遼東危局的人選,如果天啟皇帝能始終如一地相信他的話,遼東局勢不會危急到現在這個地步。
就在熊廷弼第二次擔任遼東經略,準備前去遼東的時侯,一個出乎熊廷弼預料的人事變動,讓他原本光輝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原來的遼東巡撫薛國用因為染病,辭官而去,接任薛國用巡撫之位的乃是王化貞。
王化貞字肖乾,山東諸城密州街道高樂埠村人,萬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三年)進士,這年的主考官乃是葉向高,王化貞於是拜葉向高為恩師,葉向高在萬曆、天啟年前曾經兩度出任首輔,更在《東林黨點將錄》中將其列為天魁星及時雨,被視為東林黨黨首。葉向高照拂這個自己弟子,讓王化貞以戶部主事曆右參議的身份,守衛廣寧(今遼寧北鎮)。
當時蒙古炒花諸部對廣寧“虎視眈眈”,王化貞鎮守廣寧整軍備武,蒙古諸部皆不敢“輕舉妄動”;朝廷遣官員前往廣寧調查,也說王化貞頗得蒙古諸部之心。袁應泰丟失沈陽、遼陽之後,士兵逃亡的很多,王化貞招攬流亡的將士萬餘人,鎮守廣寧孤城,為大明王朝在遼東留下了一個立足點,當時朝臣們都認為王化貞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天啟皇帝除了封命王化貞作廣寧巡撫外,又另外給他加了一個右僉都禦史的頭銜。
王化貞在廣寧駐守多年,在蒙古炒花等部也有威望,朝臣們都很支持他;熊廷弼的才能就更不用多說了,這兩個人如果能夠配合無間,遼東的形勢必然會有所改進。然而,胡子睿知道,明朝末年,從來不缺乏意見相反,甚至鬧到“不可開交”的大臣們,這種無休止的內鬥,甚至延續到明朝最後滅亡才終結。前麵曾經說起的盧象升與楊嗣昌是一對,而此時同在遼東的王化貞與熊廷弼也是一對“唇槍舌劍”的好基友!
在王化貞與熊廷弼的鬥爭中,王化貞是首先出手的那個人,廣寧城在山角下,登山可俯瞰城內,隻有三岔河可以為阻礙,但是三岔河的黃泥窪處,水很淺可徒步涉水而過。王化貞部署諸將,沿河設六營,每營置參將一人,守備二人,畫地分守;西平(今台安縣南)、鎮武(今黑山縣東)、柳河(今新民縣西南)、盤山(今盤山縣)諸路要害,各置戍設防。
熊廷弼對王化貞的此番部署不以為然,他給皇帝上疏曰“河窄難恃,堡小難容,今日但宜固守廣寧。若駐兵河上,兵分則力弱,敵輕騎潛渡,直攻一營,力必不支。一營潰,則諸營俱潰,西平諸戍亦不能守。河上止宜置遊徼兵,更番出入,示敵不測,不宜屯聚一處,為敵所乘。自河抵廣寧,止宜多置烽堠(烽火台);西平諸處止宜稍置戍兵,為傳烽哨探之用。而大兵悉聚廣寧,相度城外形勢,掎角立營,深壘高柵以俟。蓋遼陽去廣寧三百六十裏,非敵騎一日能到,有聲息,我必預知。斷不宜分兵防河,先為自弱之計也。”
禦史方震孺也認為王化貞的部署不妥,附和熊廷弼的意見,於是天啟皇帝否決了王化貞的意見。方震孺,字孩未,安徽桐城(今安慶市桐城縣,黃梅戲之鄉)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他和王化貞是同屆參加科舉的考生,也是葉向高的學生。沈陽、遼陽落入建虜之手,方震孺一日上了十三道奏疏,請增設巡撫,通海運,調邊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