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天地有正氣(求推薦)
字數:2480 加入書籤
楊繼盛最後看到的是狄道縣書院,他眉飛色舞地同府縣學生一起坐而論道,一起修建書院一座,前三間為揖見之所,中五間為講堂。又後高處蓋殿三間為道統祠,上九位為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前側左為周公,右為孔子;兩壁側則顏回,曾子,子思,孟子;漢代董仲舒,隋代王通,唐代韓愈,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楊繼盛仿佛聽到天空中有一個聲音在問:”何為道統!“楊繼盛答道:”所謂道統是規則、秩序,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已今二千年矣,所謂道統是多難興邦,是中國幾千年經曆過無數艱難困苦,仍然越挫越勇、發奮圖強的動力!“
楊繼盛續道:”所謂道統是諸生揖容之美、吟誦之雅、坐而論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所謂道統是‘頭懸梁、錐刺股’、‘梅花香中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爍出’!所謂道統是九鶴飛舞於庭;所謂道統是作父母官、造福百姓、廉明奉公;所謂道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謂道統是‘明知山有虎、偏有虎山行’;所謂道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所謂道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所謂道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所謂道統是‘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那個聲音問道:”楊繼盛你答的很好,為了道統,你能像古代的那些聖賢一樣,犧牲你的,甚至你的生命,你能做得到麽?“
楊繼盛慷然答道:”自從我學進學堂開始,我就準備好了,將一切獻給道統,是它讓我從一個窮苦的百姓,變成一個在天下人心中略有薄名的人物,就算這點路再難走,我會為了它戰鬥到最後一刻!“
楊繼盛此時終於蘇醒過來後,已經痛得失去知覺的他,作了一件在大明王朝三百年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楊繼盛讓獄卒提燈過來,換了一個更亮的燈,然後摔碎了吃飯用的碗,獄卒還以為他要自殺,可是一件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原來楊繼盛左腿皮未割去,遂潰爛、紅腫如小甕,毒氣上攻,口舌生瘡,不能飲食,再不醫冶,其勢危矣。
楊繼盛遂先用針線將腿皮穿透提起,再將破碎瓷片刺入約一寸深,周圍割一孔如錢大,膿血流出,看到楊繼盛“聚精會神”地割著自己的肉,那種神態、表情完全不像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依胡子睿看來,就像是一個外科醫生在做手術一樣,然而,外科醫生有明亮的燈光照明、有經過消毒的手術刀、有止血的毛巾、有包紮用的紗布,而楊繼盛什麽都沒有,隻有手中的一把破碎瓷片,陪伴他的隻有蒼蠅、蚊子、老鼠;楊繼盛硬是剔出了五寸長、三寸闊、一寸五分深的一個坑,手摩至骨。楊繼盛的右腿垂筋二條,如簪粗,一頭已斷,一頭尚在腿上,楊繼盛亦割了下來。肉流了一地,如稀糊狀。
在這個陰森、黑暗的牢房裏,聽著一陣陣令人牙酸的聲音傳來,這個在監獄裏呆了多年,見慣了太多生生死死,自謂已經心如鐵石的獄卒,目睹楊繼盛“鎮定自若”地剔著自己的肉,嚇得渾身顫抖,整個人都差點暈倒過去,他的手一抖,燈差點掉下,他顫聲道:“關公割骨療毒猶借他人之手,不似老爺自割者,老爺真乃神人!“楊繼盛望了他一眼,獄卒看到楊繼盛也滿臉是汗,楊繼盛說道:”你的手不要亂動啊,我看不清楚了!“
胡子睿看到這也不知道說什麽了,關羽是中過箭傷,但是不是真的割骨,已經不可靠,即使是真的,那也是別人動的手術;楊繼盛不過是一個文弱書生,在人們印象中,屬於那種“手無擒雞之力”的人,他為何會有這樣鋼鐵般的神經,難道真的是所謂道統的力量麽?否則又如何能解釋獄卒和同在監獄裏的犯人看到的這一切!
四個月以後,楊繼盛方能下床走動,當他帶長板、手扭、腳鐐出門,人人圍觀他,至交通堵塞;時任吏部左侍郎王用賓審判他,問他為何牽連二王,楊繼盛慨然道“我原欲舍身圖死,固不必辦,但壞祖宗律法。且我乃兵部官,不是王府官,何為詐傳親王令旨,本內並無指有二王一句言語在上,況我奏本自下而上,非自上傳下,何謂之傳?以人命換官做,四端已盡絕矣。”眾審官皆被楊繼盛此言堵得張目語塞,然而他們畏懼楊嵩之勢,判以“比律情真”奏請,題奉欽依著照舊監候處決。
楊繼盛知道嚴嵩會對付自己,事先給兒子作了安排,他在給兒子寫的書信中,談起了做人、交際的道理:“人需要立誌。初時立誌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誌,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誌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誌氣來。”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
大明王朝小妾的地位很低,可以像奴仆那樣隨意被人買賣,然而看似古板的楊繼盛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專門給自己的小妾作了安排:”二貞年幼,又無兒女,我死後就著她嫁人,衣服首飾都給她。我在監三年,她發心吃齋誦經,是她報我的恩了,不可著她在家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