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歲星一終天乃定(求推薦)

字數:2548   加入書籤

A+A-


    嘉靖皇帝此時身體已經很差了,他在死前立下遺詔:”朕以宗人入繼大統,獲奉宗廟四十五年。深惟享國久長,累朝未有。乃茲弗起,夫複何恨!但念朕遠奉列聖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務,隻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機誑惑,禱是日舉,土木歲興,郊廟之祀不親,明講之儀久廢,既違成憲,亦負初心。邇者天啟朕衷,方圖改徹,而據嬰仄疾,補過無由,每思惟增愧恨。“

    胡子睿知道這裏的奸人指的乃是嚴嵩、嚴世藩一黨,在這裏嘉靖皇帝承認海瑞說的大都是正確的。

    嘉靖皇帝遺詔繼寫道:“蓋愆成昊端伏,後賢皇子裕至。仁孝天植,睿智夙成。宜上遵祖訓,下順群情,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遇毀傷。喪禮依舊製,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祭用素饈,毋禁民間音樂嫁娶。宗室親、郡王,藩屏為重,不可擅離封域。各處總督鎮巡三司官地方攸係不可擅去職守,聞喪之日,各止於本處朝夕哭臨,三日進香差官代行。衛所、府、州、縣並土官俱免進香。郊社等禮及朕祔葬祀享,各稽祖宗舊典,斟酌改正。

    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歿者恤錄,見監者即先釋放複職。方士人等,查照情罪,各正刑章,齋蘸工作采買等項不經勞民之事悉皆停止。於戲!子以繼誌述事並善為孝,臣以將順匡救兩盡為忠。尚體至懷,用欽未命,詔告天下,鹹使聞之。“

    隆慶皇帝繼位後,將楊繼盛列為撫恤錄的頭名,給他的評價是“剛方秉性,慷慨致身”,又雲:“死者不可複生,百身難贖;枉者不可不直,三命宜頒。遵遺詔以加恩,憫孤忠而錫恤。特贈爾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諡忠湣,葬祭,並加錄蔭。”又賜祠堂於保定,額曰:“旌忠”,兩邊還有一付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箸文章”!而京城的百姓也自發將楊繼盛的往處,改成城煌廟,將張氏供奉於內。

    胡子睿知道旌本是指旌旗,引申為旗幟,也有表揚、表彰之意,而忠就更是褒義詞了,正所謂“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楊繼盛的沉冤既然已昭雪,於是他的老師,已經升任首輔的徐階也寫了道詩祭典自己的愛徒:”萬物稟氣以為命,公生其中得厥正。位卑身仆益自奮,君恩必報以死殉。人心為憤地為震,歲星一終天乃定。澌滅主明聖,易名建祠錫贈廕。製詞前後相輝映,嗟公一死重孰並。我銘揭之為世鏡。“

    文壇後七子領袖,楊繼盛生前的好友王化貞也寫了首詩:”嗚呼,國家之所以為楊公者,足矣。當公再上疏再得罪以死,天下(闕)公之忠,痛公之冤,而不知公之功實在社稷。天下(闕)先帝之怒,公至僇其身,而不知再用公之言以格鸞嵩之奸,於後天下知,今上仁聖,數用言官言褒卿公,而不知其陰體,先帝之遺意。嗚呼,公可以含笑地下矣。“

    海瑞被嘉靖皇帝關下監獄,一直是待罪之身,有一天,獄卒拿了一頓豐盛的酒菜,海瑞沒想到是嘉靖皇帝已經架崩了,自己馬上就可以自由了,還以為是處斬自己的上路酒,於是他放開手腳大吃了一頓。那天晚上,嘉靖皇帝架崩的消息傳來,海瑞於是“嚎啕大哭”,就像死了爹一樣傷心,整個監獄都能聽見海瑞的哭聲,海瑞一麵哭,一麵把自己吃的東西全部吐了出來。

    沈煉被隆慶皇帝追封為光祿少卿,任免沈襄當官,沈襄於是上疏,揭露當年楊順、路楷、許論幾個人竄通嚴世蕃,陷害沈煉的罪行;於是,法司追查當年的案卷,發現楊順、路楷、許論犯有殺良冒功、貪髒枉法的罪行,數罪並罰,判處斬刑。正是因為有了隆慶皇帝表彰楊繼盛等人的行為,打開了言路,為王崇古的隆慶和議、張居正後來的改革打下了理論基礎、良好範圍。

    王崇古上疏曰:”先帝既誅仇鸞,製複言開市者斬,邊臣何敢故違禁旨,自陷重辟。但敵勢既異昔強,我兵亦非昔怯,不當援以為例。夫先帝禁開馬市,未禁北敵之納款。今敵求貢市,不過如遼東、開原、廣寧之規,商人自以有無貿易,非請複開馬市也。俺答父子兄弟橫行四五十年,震驚宸嚴,流毒畿輔,莫收遏劉功者,緣議論太多,文網牽製,使邊臣手足無所措耳。“

    胡子睿知道王崇古指出現在的形勢已非嘉靖年間可比,更明確指出嘉靖皇帝也不會拒絕俺答投降。

    王崇古續奏道:”昨秋,俺答東行,京師戒嚴,至倡運磚聚灰塞門乘城之計。今納款求貢,又必責以久要,欲保百年無事,否則治首事之罪。豈惟臣等不能逆料,他時雖俺答亦恐能保其身,不能製諸部於身後也。夫拒敵甚易,執先帝禁旨,一言可決。但敵既不得請,懷憤而去,縱以把漢之故,不擾宣、大,而土蠻三衛歲窺薊、遼,吉能、賓兔侵擾西鄙,息警無時,財務殫絀,雖智者無以善其後矣。昔也先以克減馬價而稱兵,忠順王以元裔而封哈密,小王子由大同二年三貢,此皆前代封貢故事。夫揆之時勢,既當俯從,考之典故,非今創始。堂堂天朝,容荒服之來王,昭聖圖之廣大,以示東西諸部,傳天下萬世,諸臣何疑憚而不為耶?”

    王崇古用也先、忠順王、小王子等人的故事,來說服朝臣欲求百年無事的想法。

    隆慶皇帝下旨對王崇古的奏章召開廷議,當時眾人各執其見,定國公徐文壁、吏部左侍郎張網維為首的二十二名大臣皆以為可議和;英國公張溶、戶部尚書張守直為首的十七個名大臣以為不可議和;工部尚書朱衡等五人以為可以封貢,不可以開互市。。。。。。兵部尚書郭乾始終拿不定主意。最後還是隆慶皇帝拍板,同意了王崇古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