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代天覆幬萬國(求收藏)

字數:2543   加入書籤

A+A-


    隆慶五年(公元一千五百七十一年)三月,隆慶皇帝引成祖皇帝封“忠順王”例,敕曰:“朕惟天地以好生為德,自古聖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體天心,下從民欲,包含遍複,視華夷為一家,恒欲其並生並存於宇內也……迨朕纘承丕緒,於茲五年,欽天憲祖,愛養生靈,胡越一體,並包兼育……朕代天覆幬萬國,無分彼此,照臨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無或爾遺。“

    隆慶皇帝封俺答為“順義王”,賜紅蟒衣一襲,三娘子為“忠順夫人”,封俺答之弟昆都力哈和長子黃台吉為都督同知,賜紅獅子衣一襲,其餘子侄和部下六十多人分別封為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官,那吉為昭勇將軍,仍為指揮使。

    俺答每年向朝廷貢馬一次,每次貢馬的數量不得超過五百匹,貢使人數不超一百五十人,由朝廷給予馬價,另加賞賜;在大同、宣府、山西三個邊鎮的長城附近開設互市市場。

    俺答當年進犯明朝,打的是想讓明朝簽訂城下之盟的想法,可是他用武力沒有達到的事情,通過政冶協調解決了,他在大同鎮得勝堡舉行的封貢大典上,激動地對天起誓道:“中國百萬大軍,北虜夷人五十萬,你們聽好了,我們的孩子以後長成人,新生的小馬駒以後長成馬匹,永遠不侵犯中國,如果那家台吉(蒙古人對部落首領的一種稱呼)不遵此誓言,把他人馬都革去,如果有‘為非作歹’者,就將他的老婆、孩子、牛、羊、馬、駝給別人

    河套吉能看到俺答被封,他亦向明朝請命。因為吉能在陝西省,去找總督王之誥商議。王之誥欲讓吉能一二年不犯邊,方許封貢。崇古複上疏曰:“俺答、吉能親為叔侄,首尾相應。今收其叔而縱其侄,錮其首而舒其臂,俺答必呼吉能之眾就市河東宣、大;商販不能給,而吉能糾俺答擾陝西,四鎮之憂方大矣。”

    隆慶皇帝聽信了他的言論,亦授吉能都督同知。崇古乃廣召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因收其稅以充犒賞。其大小部長則官給金繒,歲市馬各有數。崇古仍歲詣弘賜堡宣諭威德。諸部羅拜,無敢嘩者。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裏,“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歲省費什七“。詔進太子太保。

    後來俺答和三娘子請漢族工匠按元大都的樣式,在靠近大青山和黃河的地方建了一座城池,萬曆皇帝賜此城名為歸化城、三娘子城(今呼和浩特),因為此城城牆用青磚所築,所以人們也把它稱為青城。三娘子堪稱一個奇女子,明朝與蒙古幾十年的仇殺,居然被這樣一個美嬌娘給化解了,她活了六十二歲,一生都與大明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嫁了三個王爺,主掌兵權,為中國守邊保塞,眾人皆畏服她。

    數百年後,近代啟蒙思想家魏源在《聖武記武事餘記》中曾經如此評價隆慶和議:“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王象乾最初被授予聞喜縣令,後來因為在官員考核評比中,功績卓著調回兵部,萬曆十七年(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九年),王象乾以參政身份調往宣府鎮,從此王象乾逐步開始了其戍邊的生涯。當時人曾經這樣評價宣府鎮“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將倍於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然去京師不四百裏,鎖鑰所寄,要害可知。”

    萬曆十九年,王象乾針對以土蠻為首的一些部落時常騷擾的情況,唱了一台大戲。正值開市期,蒙古各部大虜雲集,像以住那樣大喝、恐嚇商人。王象乾穿著冕冠佩著寶劍,坐在市台上,讓蒙古諸酋上前麵諭:”今皇上有旨切責邊疆官吏,毋滋爾橫索。我來更定約束,酋如奉命而盟,我則為政。“

    蒙古諸酋憤起,咄咄誶:”那顏(成吉思汗所創稱號,意為貴人)安得是語?穹廬千帳,投鞬(jiān,馬上盛弓箭的器具)與漢堞平,可使退乎?“王象乾厲聲曰:”酋眾何可詫也!虜中事我盡知之!今市隧之傍,有鏹(白銀或銀綻)如雪,有幣如雲,聽我則皆爾故物,不則我且閉關絕爾,而以此募諸甌脫(此處指邊境)雜夷,與爾為難,爾亦安得宴然?何可詫眾也?“

    王象乾要給蒙古諸酋定規矩,蒙古諸酋一向橫行無忌慣了,自然不願意受約束,於是出言恐嚇,王象乾一方麵以白銀、銅錢作誘惑,另一方麵表示如果你們不願意守規矩,我就閉關請雜夷來對你們!

    蒙古諸酋聞言,臉色時紅時白,知道一味硬抗王象乾不是上策,於是他們呼喚眾部屬圍往王象乾求情……王象乾故示不測。喜則分食啖之,怒則叱吒。王象乾坐久而思動,控弦射懸鵠(箭靶的中心)二個,百步外應聲命中,蒙古諸酋驚服,以為神射。

    開市的地點與王象乾辦公的地點很遠,王象乾上午照常辦公,晚上與二個部下騎馬疾馳,第二天清晨又趕到市台。蒙古諸酋嚄唶(大聲交談)語曰:”中國殆欲絕我,不則何用如此人典關。而日摩厲以湏為,不亟唯唯,漢物非我有矣。“

    後世著名文學家蒲鬆齡著《聊齋誌異·王大司馬》一篇中,也有以下記錄:“王象乾常使匠人鑄一大杆刀,刀寬一尺餘,重百鈞。每次王象乾按邊巡察,輒使四人扛大杆刀之。王象乾儀仗隨從走到那裏,就把大杆刀放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動。王象乾偷偷地以桐木依樣為刀,寬狹大小無異,貼以銀箔,時不時於馬上舞動假的大杆刀。諸部落酋長望見,無不震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