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言半語不必聽(求推薦)
字數:2456 加入書籤
副總兵武興中了流矢死去,寇逐至土城。居民從屋頂呼號、投擲磚石擊寇,嘩聲動天。王竑及福壽趕來救援,寇才退卻。相持五日,也先邀請的援兵既不應,戰事又失利,他知道這次終究是得不到京城了,又聞勤王義師齊至,恐斷其歸路,遂擁英宗皇帝由良鄉西去。
於謙調石亨、都督孫堂、王敬等諸將追擊也先部,截獲騾、馬、衣甲、兵器滿載而歸。景泰帝事後論功行賞,加於謙少保,總督軍務。於謙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豈敢邀功賞哉!“於是於謙辭職不受,又派兵守真、保、涿、易諸府州,請以大臣鎮山西,防寇南侵。
景泰元年(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三月,總兵朱謙上奏也先部二萬圍攻萬全,景泰皇帝任命範廣任總兵官抵禦。範廣防禦有方,敵寇見占不到便宜於是撤退,於謙向景泰皇帝請求駐兵居庸關,寇來則出關剿殺,寇退則由京師補充糧草。
大同參將許貴奏,也先部有使者三人來大同,欲讓朝廷遣使講和。於謙曰:“以前遣指揮季鐸、嶽謙前往講和,而也先隨即入寇;後來又遣通政王複、少卿趙榮,未見太上皇一麵而返還,和解無望已經是很清楚的事了。況我與彼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沒有可講和之理;胡人一向‘貪得無厭’,萬一講和時他們提出我們無法滿足的要求,答應他們則無異‘坐以待斃’,不從則生變,形勢所迫亦不得和。許貴為朝庭重臣,何以如此怯懦,按法當誅。“於是於謙下檄文痛責許貴。自此鎮守邊關的將領們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
北虜犯京之時,軍旅方興,中外交章論事,紛紛不一,議下兵部,於謙皆一一裁之以理,可者奏而行之,否者止之。知無不言,言無不用,卒能坐困也先,匡濟王室;若昔江統給晉惠帝上《徙戎論》而卒不見聽,宋欽宗時李綱沮和議之非而為群小所譖,遂使劉淵竊號中土,金人入據汴京,臣主俱辱,貽天下後世笑。
也先以喜寧為謀主,利用英宗皇帝多次要挾朝廷;於謙密令大同鎮將設計擒住喜寧,朝廷猶豫未決,於謙上章廷劾其罪曰:“喜寧以打話為由,引領強虜入寇,本朝廷之腹心而反為虜之腹心,本胡虜之仇敵而反為朝廷之仇敵,若不明正典刑,是使夷虜有輕視之心,禍亂無可彌之日。”景泰帝從其言,殺了這個“助紂為虐”的漢奸。
天壽山本是祖宗陵寢所在,有衛無城,軍民散處,於謙奏請成山伯王通築城昌平縣,軍民遷至城中,保護陵寢,居庸關亦相倚為勢;臨清縣漕船往來,商賈輻輳,實乃咽喉之地,有消息稱也先將由紫荊關入據臨清,於謙遂薦平江侯陳豫鎮守其地,築立城池,設置軍衛,防禦完固。也先派間諜小田兒去臨清打探,於謙又用計誘殺間諜小田兒。
於謙也會用計離間也先部,他向景泰帝請求特釋把台家,並封他為忠勇伯,也先看到這種情況,開始萌生歸還英宗皇帝的想法,於是遣使求和,京師的緊張形勢有所緩解。於謙看到這種情況,於是上書給景泰帝言:“南京重地,撫輯須人。中原多流民,設遇歲荒,嘯聚可虞。乞敕內外守備及各巡撫加意整飭。防患未然,召還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鎮守中官在內地者。“
景泰元年八月,英宗皇帝“北狩“已有一年矣。也先見中國防禦甚嚴,“無懈可擊”,頻繁派出使者求和,請求歸還英宗皇帝;大臣王直等在廷議中請求遣使迎回英宗皇帝,景泰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於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複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景泰帝看到於謙這麽說,這才改口曰:“從汝,從汝。“後來景泰帝先後遣李實、楊善前迎回英宗皇帝。
迎接英宗皇帝的鑾輿既還,護送虜使同至,眾議先一日於奉天門賜宴,次日就南大內賜宴。商輅曰:“虜人此舉實仗大義,若令進南內宴,彼見另居一處,未免退有後言。不若兩宴俱就文華殿,示以彼此無間之意,庶可服其心。”太監興安以聞。景廟大怒,急詔於謙、石亨、商輅等人赴文華殿,麵詰曰:“我不曾要做皇帝,眾人勸我做,如今又要怎麽?”眾皆不知,俱不敢言。石亨曰:“有什麽說話的,碎碎砍了他。”於謙曰:“大事已定,便有一言半語俱不必聽,但要事體得宜便是。”
商輅出生於永樂十二年(公元一千四百一十四年),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今杭州淳安縣)人;商輅是大明王朝建國三百年僅有的兩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的人;第一個是黃觀,黃觀也是一個奇才,他在參加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考試時,均獲得狀元,別人以“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來形容黃觀,可惜黃觀被卷入“靖難之役”,成祖皇帝廢除了他的狀元頭銜,所以後來學者說商輅是三百年來第一人。
永樂中期以降,蒙古諸部有很多降人安置於京畿者,也先入寇之時,彼輩多為內應;於謙決心將這些人遣散出京畿;大明在西南方向也需要用兵,大軍每有出征,於謙便選取精銳,給予優厚的物資獎勵,派他們出戰,更將他們的妻子也派往西南,內患於是得以平息。
於謙為兵部尚書之時,也先勢力強盛;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造反;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群寇蜂起;朝廷前後征調人馬,皆於謙獨自一人來運作;當時“戎馬倥傯”、形勢“瞬息萬變”,於謙目視指點,隨口而說的文章、奏折,沒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