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雙手扶明光日月(求推薦)
字數:2679 加入書籤
於謙家被抄的時侯,其家無餘資,唯獨有一室上了鎖,打開看一看,原來是景泰帝所賜的蟒衣、劍器也,這是當年京城保衛戰結束後,景泰帝賞賜的,於謙深藏家中,從來不在別人麵前展示。
石亨與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喪心病狂“地建議將於謙所薦舉諸文武大臣一並誅殺,以斬草除根,然而,於謙雖死,朝堂上畢竟還是有明白人,此議終究未在朝廷能過。
於謙死後,石亨黨羽陳汝言代為兵部尚書,未滿一年,贓累巨萬。英宗皇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於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石亨俯首不能對。
越數日,英宗皇帝擊毬內苑,恭順侯吳瑾、撫寧伯朱永等數勳舊隨侍,石亨、張軏、張輗自外來,未及至禦前,英宗皇帝遙見石亨等人,連以毬戳地曰:“好個於謙!”如此者數聲。恭順侯吳瑾、撫寧伯朱永等皆流汗沾背,戰慄無所措。恭順侯吳瑾回家後,對親人曰:“觀上意,亨輩將無所逃矣。”
後來邊關屢有蒙古入侵的警報傳來,英宗皇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言曰:“使於謙在,當不令寇至此。“英宗皇帝也無言以對。有人故意質問吳瑾曰:“君先前犯事,為於謙所劾,何顧為於謙美言耶?”吳瑾大聲曰:“豈可以私家之怨,而廢天下之公議耶?
後來,徐有貞為石亨所攻擊,被派去戍守金齒(今雲南保山)。又過了數年,石亨亦犯罪死在獄中,曹吉祥更意圖謀反,試圖再來一遍”奪門之變“,幸有恭順侯吳瑾英勇捐軀,才平定此亂,曹吉祥誅連九族,此天道好還之明驗也。
英宗皇帝晚年也知自己殺錯了於謙,他與李賢有一場對話,充分說明了所謂”奪門之變“就是一場鬧劇。英宗皇帝複問李賢“奪門”事。李賢曰:“‘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皇帝悟曰:“然。”
李賢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複位,安用擾攘為?此輩又安所得邀升賞,招權納賄安自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有殺戮降黜之事致幹天象?《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英宗皇帝曰:“然。”於是,他下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
至成化初年,諸被革者訴請。憲宗皇帝用李賢言,奪太平侯張瑾、興濟伯楊宗爵,此舉大快人心。於冕赦歸,上疏訟冤,得複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天下傳誦焉。
成化三年,皇帝特旨令天下有司燒毀奸黨榜文,盡複榜內被誣者官秩,間有複起而大用者;弘治二年,鳳陽府學訓導儲衍奏公功績卓著,宜賜贈諡,立廟祭祀,言甚墾切。禮部將上其事,給事中孫孺議奏:“古之節義若諸葛亮在漢、張巡在唐、嶽飛、文天祥在宋,今之節義若少保於謙,俱合一體祭祀,表勵將來。”蒙朝廷歲賜一祭於鄉民所立之祠。
於冕痛念於謙未蒙贈諡,尋複乞恩於上,事下禮部,禮部議得:“古今人臣能為國家建大議,成大功者,生則有旌耀之恩,死則有褒恤之典。若前宋嶽飛盡忠報國,死非其罪,其追諡祠祀在宋就已舉行。於謙受冤雖同,而功業所就則大過之,宜如其子所請。”
有司春秋祭祀,其文曰:“逢時艱危,安內攘外。社稷之功,世永不忘。”仍賜贈諡誥命,其略曰:“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艱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回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殞其身,輿論鹹冤,恤恩已錫,茲複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與太師、太保俗稱三公,正一品,多為死後追封),諡肅湣,用昭旌崇之典。”天語丁寧,垂之萬世,朝廷始終恩典,雖天地之廣大,何足以盡之。
弘治六年,浙江布政使劉大夏蒞位之初,即祀公於杭州郡學鄉賢祠。弘治十年,巡按禦史姚壽為公建忠節坊牌於城隍祠下,以表彰之,蓋皆知所重雲。萬曆中,改諡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絕。
於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二十三號,明清鼎革之時曾經被毀,光緒時重建;現為市重點保護文物;自天順八年(公元一千四百六十四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時間,於謙祠屢毀屢建,現存的為同冶八年(公元一千八百六十九年)時建。
胡子睿前世時曾經在杭州西湖遊玩時,去過於謙祠,進門便可看到“丹心托月”牌樓;經過步道後,來到正門,大門門聯“兩袖清風昭萬世,一輪明月耀三台!”,門匾題著黑底金字的“於忠肅公祠”,正門上高懸“百世一人”匾額,門聯則有思想家林則徐題寫的“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
大殿正中有一塊石灰模型,讓胡子睿不禁聯想起於謙的《石灰吟》;他看見殿後門聯為“雙手扶明光日月;一心救國壯山河”。
胡子睿走出大殿,便進了庭院,正中處置有由生鐵製成的“鎮河鐵犀”,胡子睿目測此物高約二米,寬約三三米,鐵犀背上鑄有於謙撰寫的《鎮河鐵犀銘》:“百煉玄金,溶為金流,變幻靈犀,雄威赫奕,填禦堤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斂跡,城府堅完,民無墊溺,雨順風調,男耕女織,四時循序,百神效職,億萬閭閻,施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爾亦有庸,傳之無極。”
原來這是當年於謙在冶理黃河時鑄造的寶物,原型在河南開封鐵牛村,後人仿造後置於此,以表達對於謙的紀念之情。庭院中原來有忠泉,是康熙乙亥年中,改建於謙祠時發現,以“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