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忠皇上而報神廟(求推薦)
字數:2557 加入書籤
天啟皇帝也向孫承宗詢問人選“覽卿奏。具見籌邊大略,體國公忠,朕心悚豁。時事交迫,既劃一條奏,何可需延?經臣王在晉,捍禦危關,猷勞久著,準召還擬用;王國禎才望素憂,著即另推用;其讚劃道將等官更置委任及練兵均餉等事,都依議行。奏內各官堪任經略的著從公作速推舉。帑金給發已多,卿奏衝邊急需,特準發五十萬兩,仍著開款,務濟實用,勿得虛糜。全遼淪蹙,畿輔震驚,朕日切憂勞,賴卿謀猷,參決廟算。一切緊要事宣,應會各部或本部徑行,不必複奏,卿一意擔承。務振從前玩愒之習,早奏固圉恢疆之功,用副朕倚重至意。”
孫承宗在心中反複衡量後,認為實在找不到合適的遼東督師人選,於是上疏自請督師“皇上急催更易經略,一時諸臣,同心憂國,無不悉意商確。而目前人才,止是如此。但關城之事,耽擱已久,半年來,兵未合營,將未本伍,獨有逃官逃將,議築議鑿。口口聲聲俱說要守,而將不簡、兵不練、何以為守?西虜決非守關之人,逃將決無守關之計。以三十萬可了之工,而計百萬。以八裏地,費百萬之工,而待歲時逃將之破冒,逃道之籌策,寧足問乎?杏山數萬之義民,豈可忍其化為夷虜。關城數萬之流人,豈可忍其盡為溝瘠?
而方且釋最急之計,興可緩之工,如寧遠以內三百裏之疆土,幸奴酋所未到,而今讓為西虜之幕場。我漸實其土,則西虜漸遠於關,而逃官難於色也,可乎?蓋精意綜核於瑣屑,神情凝滯於偏枯。認不可憑之數,以為遠大,而反失其目前。略不可忽之機,以為目前,而又失其遠大。倚不可任之人,以為公勤,而或陷於忠計。聽不可信之語,以為忠計,而更疏於公勤。在晉業蒙皇上召還矣,然而代者實難其人。”
依胡子睿看來,雖然王在晉已被天啟皇帝召還了,孫承宗仍然不夠厚道地打了一把“落水狗”!重申了王在晉八裏鋪修築方案的錯誤,同時以“代者實難其人。”為自己自請督師作鋪墊。
孫承宗慷慨激昂地寫道”今舉朝皇皇,若天下之大,而無一人可應其求。即臣所疏三四人,臣所未見者,既不敢任耳。而臣所久識者,亦複未盡滿心。臣再四思維,與其以天下之重,付之不可知之人,而臣以身從,何若以身任之。即天下以為不可知,而臣猶得以自竭其力。臣願以本官赴山海關督師,如奴來窺關,必不使匹馬橫行。如賊稍斂緝,臣當提掇全鎮之精神。如遼人可用,決不敢以眾疑而概棄。西虜可撫、決不敢以眾信而遂憑。待兵將調和,文武豫附,擇其可付大事者,授以經撫之任,是臣所以忠皇上而報神廟、光廟之生成也。”
依胡子睿看來,孫承宗最後這句“是臣所以忠皇上而報神廟、光廟之生成也。”是這篇文章的點晴之筆,這句話即模仿了諸葛亮出師表名句“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襯托出自己乃是三朝老臣、諸葛亮那樣能“力挽狂瀾”的名臣!
天啟帝大喜,勅曰“前屯、中前所等處,尚可城守,亟宜經理。其寧遠、廣寧,暨河東舊土,漸圖恢複。內安外攘,夙稱重任。出將入相,尤鮮兼才。惟卿以密勿讚襄之臣,兼幹城腹心之任,既謨謀於帷幄,複筦攝乎戎樞。今且秉鉞以統元戎,建牙而分外閫,安危之任,實為一身。朕所倚賴,亦惟卿一人。漢則孔明,唐惟裴度。卿其勉建勳猷,除凶雪恥,以標名麟閣。”
天啟皇帝果然“投桃報李”,將孫承宗稱為天啟朝的諸葛亮、裴度;胡子睿知道裴度雖然名氣沒有諸葛亮那麽大,然而他在唐朝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與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相比的,裴度曾經在為相的二十多年間,先後推薦過韓愈等名士,重用李愬等名將,平定了吳元濟之亂,還保護過大詩人劉禹錫等人,輔助唐憲宗實現了“元和中興”。
天啟皇帝下詔發給孫承宗關防敕書,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不從中製,而以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孫承宗乃辟職方主事鹿善繼、王則古為讚畫,請帑金十八萬以行。帝特禦門臨遣,賜尚方劍、坐蟒,閣臣送孫承宗於崇文門外。
孫承宗至山海關後,於是一反王在晉時淘汰冗員,精兵簡政的做法,來了個”新官上任三把火“;孫承宗令總兵江應詔定軍製,僉事袁崇煥建營舍,李秉誠練火器,讚畫鹿善繼、王則古治軍儲,沈棨、杜應芳繕甲仗、築炮台,中書舍人宋獻、羽林經曆程侖主市馬,廣寧道僉事萬有孚主采木,而令遊擊祖大壽佐金冠於覺華島,副將陳諫助趙率教於前屯,遊擊魯之甲、副將李承先練騎卒,參將楊應乾募遼人為軍。
江應詔後來被人彈劾,孫承宗請用馬世龍代之,馬世龍,字蒼元,寧夏人。由世職舉武會試,曆宣府遊擊。天啟二年擢永平副總兵。孫承宗署兵部時認識他,孫承宗認為馬世龍是難得的奇才,於是向天啟皇帝推薦馬世龍為都督僉事,充三屯營總兵官。
孫承宗出關鎮守後,推薦馬世龍為山海關總兵,俾領中部,調總兵王世欽、尤世祿分領南北二部。正月間賜尚方劍,實授府銜,天啟皇帝皆認可這些計劃。孫承宗築壇拜馬世龍為大將,代行授鉞禮,軍、馬、錢、穀盡屬之。
孫承宗又命他們分地設防,馬世龍居中,駐衛城,王世欽屯南海,尤世祿屯北山,各統兵一萬五千人。並受馬世龍節製,馬世龍感激孫承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頗盡力,與孫承宗定計出守關外諸城。
王在晉任遼東經略時擬用六萬人,實用兵五萬七千三百三十名,缺二千六百七十名;孫承宗上任後,首要大事就是要弄清楚手下到底有多少兵馬,這件事關係到糧餉,馬虎不得,於是孫承宗點名讓遼東巡撫閻鳴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