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求收藏)
字數:2555 加入書籤
袁宗煥尋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夜行於荊棘、虎、豹之中,四鼓天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王在晉深為倚重他,王在晉上疏在八裏鋪壘重城,袁崇煥卻認為此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反向當時任首輔的葉向高建議守宗遠。
孫承宗沒有馬上表態,而是和薊遼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道:“廣寧之戰我軍新敗,榆關守軍不宜輕動,可與插汗部商議,讓虎敦兔汗發兵三千人往。”
關於十三山義民的事情,孫承宗回京後,在給天啟皇帝的奏折裏,是這麽說的:“至九月初六日山民被陷。此一事,臣從七月間於督臣議於檀,督臣許為臣諭密出兵三千防東西之患,臣更欲從眾議以兵屯寧遠,稍近迎之以為依,而竟不能得。今接之無多,忽為所陷,此中關係甚大、甚遠。”
王象乾因為虎敦兔汗沒有發兵營救,自感對不起這些遼民,於是上了辭呈,曰:“遼民被陷引咎乞罷”,天啟皇帝沒有同意他的辭呈。
王在晉其實早在孫承宗來巡視之前,對營救十三山義民之事就有安排;王在晉給天啟皇帝上過一道題《救遼民疏》:“臣惟山海一關習逃之卒,心如不椗之舟……又問其何以往救,曰山高不能即下,須得官兵拒虜方可策應。夫以四十裏之山四圍接引,非得數萬人不可,關門防守未定,大兵何可輕發遼民之不可存,身無甲胄,坐無鞍馬,不可為兵。左手妻,右手子,不能遠遁……無已則惟有使之潛遁,我以兵船接濟安頓於覺華島。”
胡子睿曾經看過地圖,寧遠距離十三山堡有二百裏路,十三山堡一帶的山勢險峭,而且還隔了大淩河、小淩河兩條河;這麽大的運動量,別說在大明,就拿到現代來說,也可以構成鐵人三項賽的內容了;試問“貧寒交迫”的遼民們即無甲胄,也無馬匹,更攜妻帶子,如何能逃出建虜的包圍圈和追擊,到達寧遠?所以袁崇煥這個建議,對於十三山義民來說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隻是袁崇煥為實現自己主張守寧遠的借口而已。
王在晉坦言如果要將十三山堡一帶的遼民都救出來,需要數萬大軍才能成功,當時取集到山海關的軍隊,都是從廣寧等地撤出來的殘兵敗將,被建虜追擊嚇得“驚魂未定”,他們又如何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營救行動,所以隻能靠民眾自救;但是王在晉並不是沒有任何作為的,王在晉派出遊擊魯之甲以米三千、布二萬、綿一萬往迎乘雨逃出的陷虜回者,其人可六千,即十三山義民也,後來又檄通判吳士科以舟船泊筆架山迎之。
在接回十三山義民之後,王在晉在給天啟皇帝的奏折中,曾記錄了一件催人淚下的軼事:“今大山有七百人黑夜潛偷下山,至海邊渡上覺華島,嬰孩都害死,問其何以害死,曰:‘恐兒啼,賊來追趕也’。”
王在晉被暴動者寧可害死自己的兒子,也要回歸明朝的信念所感動,決心好好安置這些曆經九死一生的義民:”俟天寒冰結奴騎可驅,兵船難渡,或暫移於寧前之間。蓋覺華島去寧遠城二十裏,凍則履海如平地,非遠洋巨浸之可擬也。島無薪無水不能容多人,且人多船少難於接濟。臣又檄朱梅、周守廉等撥發哨兵暨勇健家丁,以夷人為引路護導前行,留駐前屯安頓。挑選精壯訓練為兵,存留老弱撥田使種。”
胡子睿知道後來袁崇煥在守寧遠時,也是一樣的隆冬時節,當時也是海河結冰;袁崇煥不但不學王在晉轉移覺華島居民,反而將糧食、軍械搶運上覺華島,結果建虜果然踩著冰攻上覺華島,:後來同知程維楧巡視後上報道:“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糜爛者。王鼇,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八萬二千餘,實已盡焚。“
王在晉之後的命運已經確定,就在孫承宗的這篇奏折之後沒多久,王在晉就被天啟皇帝調出遼東,去當南京吏部尚書。王在晉這個好不容易被選出來的遼東經略被孫承宗趕走了,現在這個位置又差人了。
孫承宗上疏道:”大約關上之弊,將不問兵,獨有乞升乞調;兵不問技,獨有乞賞乞糧。臣之意,欲以及時練兵選將為實著,而以用毛文龍,西虜為虛活之著。其道在有沉雄博大、端謹精詳之大臣,力去逃官逃將,以洗天下之心而新其耳目。其主意在守,而其守在力修戰具。其戰具在關,而提掇全鎮之精神在關以外。“
孫承宗繼寫道:”遼之土雖陷關外,而當有聯絡關內之襟期;遼之人雖奔關內,而當有安頓關外之籌策。故必有包括全遼之度乃可以畢遼事。議不在同,而要在盡天下之情,以竭其智。謀或有異,而要在研天下之幾,以集其成。如督臣王象乾,有大臣之概而曉鬯夷情,即眼以老昏而精神尚自矍鑠;經臣王在晉,精勤有餘,而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兩撫臣李瑾、王國禎,俱精祥端謹;道臣袁崇煥,英發貼實,綽有擔當,自願為大將,臣取其誌尚欲練其氣;閻鳴泰沉雄博大有之,端謹精詳亦有之,然成色未滿八分。又聞諸臣言,新侍郎王之寀之精練、舊淮撫李三才之挺拔、宣撫王之臣之主持熟夷情,皆可備經略之用,而臣未見其人也。”
孫承宗還推薦了一個人,那就是在後世大名鼎鼎的袁崇煥,不過此時的孫承宗還認為他需要曆練一番;孫承宗認為王之寀、李三才、王之臣三個人都可以出任遼東經略的人選,而閻鳴泰不是合適的人,然而與孫承宗的想法“背道而馳”,廷議的結果仍然是閻鳴泰,孫承宗不認同,當時就有朝臣出來質疑孫承宗,王在晉熟悉軍務,能寫會說,你非要說人家不夠沉雄博大;閻鳴泰沉雄博大有之,端謹精詳亦有之,你又說人家火侯不夠,那你老推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