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豹子好辨心難猜(求推薦)
字數:2458 加入書籤
老奴以李永芳等人的事例來說服毛文龍,更許諾如果他投降,享受的級別、待遇會比他們更高:”毛將軍,無論爾如何為君效力,然爾國亡時已至,君臣昏暗,反致殃禍於爾,何益有哉。明國已亡定矣!各處刀兵紛起。丙長年大風,都城內各殿之樹連根折斷,牌樓石柱亦被摧毀。戊午、己未兩年,都城內河中流血,此皆非天示滅亡之兆使之知儆乎?天時古鑒,將軍何以不知?望爾深思。時機失盡,悔之何及?佟駙馬、劉副將皆隻身逃來。李駙馬及遼東、廣寧之官員,皆獲於陣前。彼等皆被擢用養育,爾不知乎?爾若誠能向我,時待爾優於彼等。
毛文龍是一個對大明忠心之人,自然不會降他,努爾哈赤於是撕下偽虛的麵具,公然叫嚷對漢人實行大屠殺:“我等常泰養漢人而漢人卻置辦棍棒不止。著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各往其屯。去後,分別屯中之漢人。常言道:豹子好辨,人心難測。為恐爾等聽信奸巧之言,當以中正之心察辨之。凡以彼方所遣奸細之言,煽惑本地鄉民者,皆屬非我保舉之官,或原為明官、今已革職之書生,大臣等人。此等之人皆另行甄別正法(即殺害。)“
”為我建城池,出官差之人則建莊屯養之。無妻孥獨身之人及應加豢養之人,則養之,賜以妻、衣、牛、驢、糧等,命建莊屯。而不該豢養之獨身者及不從命者,亦加正法;由八貝勒莊屯之漢人起凡入諸申家之人,皆執之,照例甄別之。諸申中之荒誕不屑者,若以家中無有或不知而隱匿不舉,則罪之。“
努爾哈赤總算知道建虜離不開漢人中的工匠、官差之人,因此放了這些人一馬:”明時非千總、今經我委以千總之人,向來居住沈陽,其父母戶口皆投來者,則免之。家雖住沈陽但未攜父母、未攜妻室,隻以外妾假充居住之名者,不準居住。向未居住,因九月以來,耀州,海州之消息使其驚恐而來沈陽之人,不準居住,照例甄別之。為恐於甄別時如以前一樣,賄銀而免之,故對沈陽、撫順、開原、鐵領所屬之人,比他處之人從寬甄別之。由廣寧遷來之人,亦按撫順、沈陽之人從寬甄別之。“
天啟三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三年),岫岩(今屬鐵嶺市)約有一千多名漢人不堪忍受建虜的殘酷統冶,駕木船八艘、獨木船十四艘逆岫岩河而上,開炮猛攻建虜沿海設置的哨所,他們最後全部英勇戰死。
天啟五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五年),一場罕見的大災荒席卷了遼東各地,麵對災難,老奴不思考如何賑災,反而更加殘酷的壓榨漢人,鎮江、鳳城、岫岩、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地的漢人不願意“坐以待斃”,紛紛起來反抗建虜。
老奴惡人先告狀,竟散布《彼等倡亂行惡之布告》曰:“我取遼東之後,未殺爾等,亦未動房舍耕地,未侵家室什物,皆豢養之。如此恩養,竟成不是。古河之人,殺我所遣之人而叛。馬前寨之人,殺我使者而叛。鎮江之人,執我委任之佟遊擊送明而叛。長山島之人,執我所遣之人送廣寧。雙山之人,暗通敵兵,殺我之人。岫岩之人叛逃,為費書生首告之。複州之人反叛,帶領明船前來。平頂山隘口之人,殺我四十人而叛。不思我養育之恩,仍向明朝,故殺此有罪地方之人。無罪地方之人居住日久,難免不亂,故遷至北方,給以房舍田地食糧豢養之。“
老奴連漢民家裏的衣服都要搶走,如此“刮地三尺”的收刮,還好意思說”未動房舍耕地,未侵家室什物“,他也夠奇葩的:”雖如此養育,然窩藏奸細、接受紮付、叛逃而去者仍然不絕。本年船城之人,耀州之人故帶戶口投明,遣人勾兵前來領取之。彰義站之人,為明兵來時棒擊諸申而備置棍棒。鞍山海州、金川、首山等周圍之堡人,皆曾窩藏奸細,勾兵前來帶領而去。我等駐紮之時,爾等尚如此殺我諸申而去以及備置棍棒。我等往獵或出兵之後,爾等豈能安然處之?“
老奴又在為自己亂殺人胡亂找措口:”窩藏明遣之奸細、接受紮付、備置棍棒等種種惡行,皆在外書生、官員之親戚及前大臣爾等之所為也。至於在沈陽之官員及築城、充役之人知之何妨?無非為爾等之惡牽連而被殺耳。總之,爾等既不思養育之恩,心仍向明,故殺爾等外鄉之頭人者,即為是也。小人修城,奸細難容,即使逃去,亦僅其隻身而已,故養小人者,即為是也。若置養育之人於中間之地,則受諸申之侵害。故皆建為汗與貝勒之莊屯,一莊給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田百坰,二十坰為官田,八十坰供爾等食用。”
諸貝勒曰:“眾漢官,著爾等各帶近親前來,遠親勿帶,以免其妄領財貨使爾等臉麵無光。”八旗大臣分路前往,下於各屯堡殺之。賢良之書生皆被殺絕。一句遠親勿帶,打得這些漢官皆臉麵無關,試想連自己的親人都保不往,還好意思叫什麽漢官!
胡子睿知道建虜後來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皇太極起了極重要的作用,努爾哈赤搞得遼東遍地烽火,滿、漢之間互相仇殺,可以說如果沒有皇太極,後麵就沒有什麽滿清了!
魯之甲更主動向孫承宗請命道:”願代前鋒營人馬前往!“前鋒營算得上是孫承宗手中的一張王牌,孫承宗任遼東督師後,即開始大力打造車營,其中以前鋒營人數最多,達到六千六百多人,步兵三千二百人之外、騎兵二千四百人、輜重車夫五百多人;各級軍官、侍從、傳令、幕僚、工匠、雜役等也有五百多人;在騎兵部隊的二千四百人中,又抽出了八百名精銳作為選鋒,稱為中權由主將直轄,此八百精銳頗有幾分明末軍隊中家丁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