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此乃愚人之計也(求收藏)
字數:2468 加入書籤
巡撫遼東、兵部右侍郎袁崇煥題“奴氛逼近內外,二鎮協力守錦州。臣堅守寧遠,以副總兵左輔統餘國奇官兵為左翼,令都司徐敷統官兵,從大淩河入錦州佐之;其西壁以副總朱梅等各官兵守之,而趙率教居中調度,賈勝領奇兵東西策應。至於寧遠,以副將祖大壽為主帥,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沿邊小堡俱歸並於大城,會同關門鎮臣節節防禦。領賞西夷,臣遣王喇嘛宣諭,令其結營自固,決不至疏虞,貽皇上東顧之憂也。“
天啟皇帝曰”奴氛逼近內外,二鎮受廠臣方略,協守錦州,期於戰勝守固,忠勇可嘉。該撫調度接濟,種種有法,可保無虞。至堅守寧遠鎮,有該撫已試之效,著與內鎮及道臣並副將祖大壽分派將士,各守信地,‘堅壁清野’,以伺敵瑕,避銳擊惰。該撫素諳兵機,自能辦此。其沿邊小堡歸並大城,會同關門鎮臣節節防禦,宣諭賞夷結營自固,俱得備患製敵急著,還宜萬分堤防,以保封疆。
天啟七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七年)五月初十日,建虜於沈陽起行,入白土廠邊內,日暮至廣寧,前隊兵乘夜進發,偷襲明軍哨所,捉到哨卒一名,使用嚴刑拷打下,從其口中得知”右屯衛有兵一百,小淩河、大淩河,尚未修竣,亦有駐兵。修築錦州工竣,駐有馬步兵三萬等語“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其二旗及兩白旗,進略大淩河一帶。大淩河及小淩河工程尚未完工,駐兵見大批韃子殺到,於是棄城遁走;建虜前隊兵追擊並擊敗哨卒,追殺至錦州城門下,此時明軍吸收了以往敗軍衝城的經驗,將城門緊閉,潰兵不得入越錦州城而逃,建虜大發獸性竟然將他們全都殺了。
代善、貝勒阿敏、台吉碩托,率正紅、鑲紅、鑲藍旗,進略錦州一帶,困錦州城。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進略右屯衛一帶。各路兵攜所獲人口、牲畜,於錦州城於距城一裏外駐營。是日,明台堡之歸降男丁兩千餘人,皇太極命縱之入山海關,聽其所往;其餘四百男丁,皇太極縱之往錦州城,錦州城內人不容進,是夜,彼等環城而宿,翌日來報,錦州守城官員不令我等進城,故複來降等語。
皇太極仍令縱赴山海關,聽其所往。錦州紀太監、趙總兵官,遣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前來,欲知皇太極此來,有何言語賜教之。皇太極對他們曰“爾等欲降則降、欲戰則戰。令爾二太監可出城,我欲見爾,將爾國邊臣欺伐之情,告知爾等,俾轉告爾帝。若爾等居城不出,上天佑我,攻克爾城,亦決不誅二太監矣,爾等可易地居住,立以號記,以免我兵誤殺之太監若不親來,即遣小人至何益焉。
皇太極知道紀太監乃是魏忠賢親信之人,而天啟皇帝素來親近魏忠賢,於是他便拉攏紀太監,又用朝鮮故事增加說服力”我往征朝鮮,拒者殺之,順者撫之。我軍深入時,朝鮮王遣使相迎,王親自盟誓,遣其弟來朝。遂盡還其歸附人民。此次,獲爾三千餘人,待以不死,悉行放還。”
皇太使遂遣二使還,並致書曰“大滿洲國天聰皇太極致書於錦州城二太監爾等曾遣李喇嘛講和,並議文中書寫皇太極之尊卑行款時,我亦聽從爾方之言,將爾帝高寫一字。又稱索取之物過多,令我裁減,我亦從命減之。及遣杜明仲持書前來,將我書於爾寧遠守邊官員之下,我豈非異國之君乎。此一也。
皇太極繼承了老奴的”玻璃心“,把雙方外交活動中,”司空見慣“的一些做法,視為對他的欺淩“兩國和好,宜先議定疆界,某地屬爾,革地屬我,各居疆土,以安生業。恃力侵占者,是輕侮也。況爾之兵力,已屢經較量矣。此二也。又雲退還遼東疆土、人民等語,是爾仍願兵戈,有意激怒我。此三也。因屢受欺淩,故我論杜明仲曰爾之欺我,諒願構兵也。我兩國仍行構兵事,則我決意不再遣使往矣。今率軍來此,爾等已被困於城中。或爾等悉被誅戮,或我等不克而歸。除此別無他路。
明明是皇太極挑起戰爭,卻把責任推到明朝的頭上,他也夠無恥的“兩國修好,共享太平,豈不美哉。既不能敵,又願兵戈,損兵折將,成千上萬,此豈善事耶?草林亦知相愛,爾等豈不憫爾民乎?我為敵國,亦見爾民死傷者眾多,心猶惻然,昨將二千餘人,悉已釋還。乃爾等不以朝廷為念,不憐百姓死亡,故不議和,出此荒謬之辭也。今欲降由降。若不降而欲議和。”
皇太極既無講和誠意,隻是一味誘惑明軍出城迎戰”由爾二太監、以一人來住我處,一人出城往,我將放行。爾太監等,君之近臣也。爾等雖在城中,亦不親戰禦,可出城來觀我軍作戰矣,以我豪言,往告爾帝,若能譴責爾邊官,以裁定之物送我,相與議和,則我何由不與修好耶?倘爾被殺殆盡,不以山海關、北京畀我,由咎在爾等文臣,是貽誤爾帝,以致喪盡將帥也。爾文臣等,豈非大丈夫,而係歸道乎。爾等何不出城慶戰耶,此乃愚人之計也。”
五月十二日,建虜分兵兩路,用楯車、雲梯、盾牌、馬、步,輪番交攻西北二麵。紀太監、趙率教及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躬披甲胄,親冒矢石,力督各營將領、官兵並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此戰一直從自辰至戌時,打死夷屍填塞滿地,不計其數。至亥時,而奴兵拖抬死屍,拖至班兵們采辦窯木處燒毀,皇太極遂退兵五裏西南下營。次日寅時,馬兵圍城遊走,尚未撤兵。
皇太極見建虜傷亡慘重,知道自己低估了明軍守戰的意誌和作戰的決心,他也稱是上是一代梟雄,“當機立斷”之下決定大舉調兵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