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烽火正熾掃奴鋒(求推薦)

字數:2622   加入書籤

A+A-


    正是有這些戰術建虜攻取沈陽隻用了一天的時間,攻取西平堡用了二天的時間,但廣寧城是孫得功獻上的,沒有經過戰鬥;建虜在攻取遼陽、開原、鐵嶺等諸城的戰爭中,也是“勢如破竹”、“一帆風順“老奴對這些屢試不爽的招數,有著近乎盲目的信心,他根本沒把寧遠小城放到眼裏,是準備用到山海關,用到京城的;征服大明,搶奪明朝皇帝的財富,在京城放馬奔馳,在老奴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這樣的野心。

    然而,出乎老奴的意料之外,袁崇煥針對建虜的這些伎倆,在第一次寧遠保衛戰中都進行了相對應的準備,同時,袁崇煥亮出了紅夷大炮這種新型武器,其威力之巨大,完全出乎建虜意料之外;在寧錦之戰時,明軍在吸引了袁崇煥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士氣高漲的他們又想出了依托堅城,與建虜進行野戰,這些新的戰法都讓建虜“措手不及”,碰得“頭破血流”,隻能乖乖地撤兵而去。

    雖然明軍寧遠、寧錦二戰俱打退了建虜的進攻,粉碎了他們的野心;然而胡子睿知道,這二場戰役也有一定的運氣成份在內,第一次寧遠保衛戰,建虜已把城牆根基挖空,如果不是天氣寒冷,將城池根基凍往,寧遠城就可能垮了;寧錦戰役如果不是皇太極急於求成,犯了兩麵作戰的大忌,結局也許就會改變,總之,這兩場戰役的勝利並不代表明軍具有了在野外與建虜大規模野戰的能力。

    皇太極並不傻,他不會再犯以前一樣的錯誤,在隨後的大淩河戰役中,皇太極就進行了戰略、戰術的調整,改之前的短期圍困為長期圍困;而明軍卻遲遲沒有拿出相對應的戰術調整,於是一敗再敗;在原本的明末曆史中,寧遠、寧錦這兩次戰役的勝利,就像是大明朝在滅亡之前的“回光返照”,當然,胡子睿既然穿越而來,曆史肯定會是改變的。

    天啟皇帝決定重賞有功之臣,詔曰:“一日再捷,大挫賊鋒,振累年之積怯,作三軍之新銳。捷書未至,佳信已聞。已有敕諭,勞苦該鎮及內外文武諸臣,並發禦前銀五萬,以充犒賞。覽奏,具知詳悉,深慰朕懷。有功及被傷吏士,宜優行賞恤,事定日另行奏報。奴氛雖奪,夷情叵測,相機乘勝以解錦州之圍,該鎮與文武各官商確,便宜行事。該部知道。”

    薊遼總督閻鳴泰疏:”奴鋒已挫,救錦州宜速。內見廠臣新發武剛車百二十餘輛、戰馬數百餘匹,而太仆寺所解大馬四千五百匹亦至。車堅馬良,兩擅其長,則將勇兵強,可必其勝。俱聽鎮臣劉應坤偕撫、院、道將前顧後盼,確而行庶。奴喘未定,而我武已揚,則錦州圍之解在指顧間矣。……“

    天啟皇帝覽後批示曰:”奴氛已挫,宜乘此時鼓行而進,寧遠、錦州克期合謀交擊,‘兵貴神速’,此時為然。須‘步步為營’,節節偵探,防其設伏,致師及間道抄餉襲寧諸詭計。鎮臣與督、撫、道將相機便宜行,該部知道……。“

    五月二十八日的戰役中,貝勒代善的第三子薩哈連貝勒、第四子瓦克達阿哥俱被創;同日,錦州兵出城擊建虜,遊擊覺羅拜三、備禦巴希,俱陣亡;皇太極自知寧遠急切難以攻下,於五月二十九日,自雙樹堡起行,至高橋駐營。

    五月三十日,皇太極自高橋起行,至錦州後,命令向錦州城舉炮,吹磁螺、喇嘛號、號筒,躍馬而前,呼噪一次。呼噪三次畢,皇太極與諸貝勒各率兵入營。拜三於錦州陣亡,皇太極因其係貝勒宗族,賜人口牛馬共六十,巴希四十。

    同一天,天啟皇帝收到登萊巡撫李嵩的疏奏:“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烽火正熾之際,奮掃敵愾之威,今解到夷俘三名、夷兵首級四百七十七顆、達帽二百九十頂。臣逐一驗視,曆曆皆真,毛帥之功於是乎不可及矣!”天啟皇帝在建虜征朝鮮的戰爭後,因為一直得不到毛文龍部的消息而暗自擔心,收到登萊巡撫李嵩的奏折後大喜;天啟皇帝命火速將俘獲夷魁解京正法,有功人員查明功次,迅速勘敘,以憑升賞。

    六月初一日,皇太極以擊攻滿桂總兵官之兵及密雲兵,到八牛祭纛。以戰中所俘獲人口馬匹,悉賞陣亡將士,皇太極親臨陣亡遊擊拜三、備禦巴希喪,酹酒哭之。六月初三日,皇太極布列八旗梯盾及一切攻具,並觀察戰地形勢,準備攻擊錦州城。

    六月初四日,皇太極攻錦州城南隅。本欲卯刻進兵,辰刻攻城;然而因戰事焦著,而不得不延長,是役也,眼看建虜陣亡甚眾,各貝勒再也坐不往了,他們聯合向皇太極施壓,要求皇太極撤兵;皇太極也隻能獨自背負著戰敗的惡名,找了個“因城壕深濶,時值酷暑,戰則難以驟拔”的牽強借口,“灰溜溜”地退兵而去。

    六月初五日,建虜大軍折除了大、小淩河的工事後,便自錦州回師。六月初六日,平遼總兵趙率教向皇上報捷音:“五月十二日、二十八日,據出城大戰,兩勝奇捷飛報外,奴賊領兵竟赴寧遠,在教場與官兵對敵。聞撥夷馳報錦州大兵殺攻奴營,奴賊撤兵即回錦州,於三十日圍城,放火炮三個,呐喊三聲,仍赴夷寨。於初三日夜,寫欺上逆語箭上,射之入城。太府紀用與職等議寫回諭,在初三日亦射入賊營,不暇入報抄寫上覽。是日晚連放火炮,賊營燈火不絕,疑是攻城,太府紀用與職等遍傳預備。

    果於初四日醜時,提馬步兵數萬,抬運車梯齊攻南麵,自寅至午,連攻數十陣。賊死於火炮及火彈矢石,填滿溝渠,平地積屍如山。四王子在教場下黃帳房,穿黃衣,力催攻城。又過三時,賊死更倍,而竟日賊亦用火炮攻打城牆。至酉時,賊方撤兵敗歸。所造挨牌車梯戰具,隨發兵下城燒毀,死不下二三千。是役皆仰仗皇上威靈,內鎮紀用同職及前鋒總兵左輔、副將朱梅、都司紀鯨、劉應選,同諸將士對天舉誓,俱願拚命殺賊。仗朝廷謝諸神保護,是以有此奇異大捷,職等實不敢貪天為功,為此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