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改革開放催民生(求收藏)

字數:2527   加入書籤

A+A-


    崇禎帝遂罷刑部尚書喬允升,曹於汴也歸入閹黨論罪;崇禎帝命閣臣辦理閹黨案,閣臣以外廷不知內事對。崇禎帝曰“豈皆不知,特畏任怨耳。”崇禎帝明白閣臣們不敢得罪同僚的心態,但是他手上有秘密武器;於是,同日,崇禎帝召閣臣入,手指黃袱所褁章疏若幹,曰“此皆璫實跡也,宜盡按入之。”於是,發原奏及前紅本未入各官六十九人,各令酌定。於是案列甚廣,幾無遺矣。

    崇禎皇帝又將劉誌選、許顯純等十九人的發配罪行全改為斬首,這才頒示天下詔曰魏忠賢逆案,首逆淩遲者二人魏忠賢,客氏;首逆同謀決不待時者以崔呈秀為首五人;交結近侍待秋後處決者劉誌選等十九人;結交近侍次等充軍者魏廣微等十一人,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者大學士顧秉謙、馮銓、張瑞圖、來宗道,尚書王紹徽、郭允厚、張我續、曹爾禎、孟紹虞、馮嘉會、李春曄、邵輔忠、呂純如、徐兆魁、薛風翔、孫傑、楊夢袞、李養德、劉廷元、曹思誠,南京尚書範濟世、張樸,總督尚書黃運泰、郭尚友、李從心,巡撫尚書李精白等一百二十九人。交結近侍減等革職閑住者,黃立極等四十四人。魏忠賢親屬及內官黨附者又五十餘人。“

    罪犯按其罪行,死、戍、罷職,輕重有差;許顯純辯稱自己乃是嘉靖皇帝之女嘉善公主的孫子,他爺爺是駙馬都尉許從誠,真正的皇親國戚,按律不當斬,崇禎帝親批執行斬刑曰“該犯罪惡滔天,不容寬恕!”行刑之日,黃宗羲、楊之易等一幹忠臣之子,眼見大仇得報,均焚香設案,哭奠忠魂,圍觀群眾見到這一幕也“淚如雨下”。

    大學士顧秉謙回鄉後,昆山民積怨顧秉謙,聚眾焚掠其家,得其窖藏銀四萬獻於朝;顧秉謙年八十,倉皇竄漁舟得免,“隱姓埋名”寄居他縣以待死。

    毛一鷺亦以忠賢黨被罪家居,白晝見周順昌乘輿,顏佩韋等騎而從,直入坐中堂。毛一鷺大怖,遂病死。周順昌之長子周茂蘭刺血上書白公冤,詔贈太常寺正卿,諡忠介,予特祠。

    魏璫敗,好事者作傳奇十數本,多失實,張岱為刪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廟揚台,觀者數萬人,台址鱗比,擠至大門外。一人上,旁白曰“某楊漣。”眾人齊曰“楊漣!楊漣!”聲達外,如潮湧,人人皆如是。杖範元白,逼死裕妃,怒氣忿湧,噤斷嚄唶。至顏佩韋擊殺緹騎,嘄呼跳蹴,洶洶崩屋。

    沈青霞(沈煉)縛橐人射奸相嚴嵩,以為笑樂,不是過也(此一節前文有述,不複述)。是秋,張岱攜之至兗州,為大人賀壽。一日,張岱宴守道劉半舫,劉半舫曰“此劇已十得,惜不及內操菊宴、及逼靈犀與囊收數事耳。”張岱聞之,是夜席散,遂填詞,督小傒強記之。次日,至道署搬演,已增入七出,如劉半舫言。劉半舫大駭異,遂詣大人,與張岱定交。

    朝野奸黨清理完畢,崇禎帝可以大展拳腳了,在用人方麵他提出朝臣們要廢虛務秉公辦事,反對官員結盟,民間人士結黨、創複書院以滋紛擾;革除女子纏腳;崇禎帝強調應該以法冶國,國家以法製為先,法製以遵行為要,能動性遵行而後有法製,有法製而後有國家。其事大關世道人心,如綱常倫紀、教養大典,則宜立法以為準焉,針對已經實施三百年之久的大明律存在的積弊,組織官員針對性進行討論、修改。

    在政冶方麵,在加強輿論方麵的監督,兩京十三省開放報紙以議政論政;製定相應財政預算,稅收方案;嚴禁貪汙,崇禎帝表示各官贓私可恨,皆紗帽下虎狼也。若不嚴懲,民生何賴?

    崇禎帝又任命徐光啟為工部尚書,徐光啟向崇禎皇帝建議提升工匠地位,成立獨立的科學研究院,研製紅夷大炮、改進火槍、氣球等軍用物品,研發紡織機、蒸汽機、火車、四輪馬車等機器設備,重獎技術發明、強化專利意識;

    在經濟方麵,研發水泥用來修建各省、縣的道路,整理城市交通,疏浚河道,興修水利,大興車馬、舟楫之利;製定法律保護私人財產,建立銀行、保險公司,鼓勵民間慈善事業;同時報紙開設國際大勢專欄,介紹西方的先進經驗,強化中西交流,允許正常的中外人員交流,但不得幹涉朝政,也不得於預宗教自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雲‘豐財之道,惟在去其害財者。’今日,大明之傷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費是也。曆代官製,大漢王朝不過七千五百員,盛唐也隻有一萬八千員,宋朝實行冗官製度,幾乎翻了一番,至三萬四千員。”

    徐光啟笑著侃侃而談道“本朝自成化五年起,武職官員已逾八萬。加上文職官員,十萬有餘。今邊功升授、勳貴傳請、曹局添設、大臣恩蔭,加以廠衛、監局、勇士、匠人之屬,歲增月益,不可悉舉。多一官,則多一官之費。請皇上清革冗濫,減俸降薪。”

    徐光啟的分析透徹,說服力強,滿朝文武知道徐光啟所說的乃是正理,武職官員人數太多,反而影響行政效率,讚成他意見的人很多。對於徐光啟的這些建設,崇禎皇帝皆允許。

    崇禎皇帝又任命畢自嚴為戶部尚書,畢自嚴生於隆慶三年(公元一千五百六十九年),字景曾,號白陽,山東省淄川(今淄博市)人。萬曆二十年(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中進士,授鬆江推官。年少有才幹,征授刑部主事。曆工部員外郎中,遷淮徐道參議。內艱闋,分守冀寧。改河東副使,引疾去。起洮岷兵備參政。以按察使徙治榆林西路,進右布政使。泰昌元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年)時,召為大明九卿之一的太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