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吳鉤書坊

字數:3184   加入書籤

A+A-


    會稽除了各種古跡之外,有一處地方也是不得不去的,就是吳鉤書坊,到了地方陳惇才發現這半條街其實都是書肆書坊,隻不過吳鉤書坊最大罷了,裏麵書籍、玩好、圖畫多的仿若圖書市場一般。

    走進書屋,最先入目的巨大的書架,從東到西陳列了數不清的書架子,書架子有數不清的書籍,還有夥計從在清點書目,似乎是又運來了一批新書。

    “官人,”迎上來一個夥計:“您是挑文府文庫大小題,還是隨便看看?”

    文庫大小題就是科舉應試題目匯總,這和後世令無數考生欲生欲死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是差不多性質的,深受學子歡迎。不過陳惇可不是為了大小題而來的,他就道:“我隨便看看。”

    這夥計待客笑眯眯地,可見是浸潤書香久了,就是和其他市儈之人不同,耐心地陪著陳惇轉起來,見陳惇拿起一本書,便解釋道:“這本《荀子》,是建陽書坊刻印的,上圖下文,宋版的都這麽講究。”

    在宋代之前,市麵上幾乎是沒有書店的,因為印刷術尚未普及,書籍多為手抄本,隨著雕版技術的推廣,書籍開始成了尋常商品。圖書市場的競爭,促使宋代出版商產生了明確的品牌意識,他們的產品都會刻上一個“牌記”,如陳起刊行的圖書,必在末頁附印“臨安府棚北睦親坊陳宅書鋪印”,一直到現在,刻書家沿此習俗都要把地名刻到書上。如書林三峰劉氏日新書堂、書林魏氏仁實書堂等等。

    浙江地區刻書事業算是興盛發達。官、私坊刻書很多,紙墨工料多選上等,許多雖係“書棚本”,仍不失刻印精美的藝術品。

    “這是你們的坊刻嗎?”陳惇翻到了一本有些許墨跡的書本,問道。

    這夥計一看就笑道:“這是北京國子監刻印的書。北監刻書遠比南監少,而且質量也拚不過南監的,字體時方時圓,漫漶浸染,而且校勘粗疏,錯訛較多。”

    按他的說法,南京私刻頗盛,說起來南京算是全國出版業的中心,書坊、書肆很多,而且刻工和印刷技術也是全國一流。

    “那你們的坊刻有沒有?”陳惇問道。

    “有,”那夥計引著他:“在這裏。”

    陳惇就知道他們肯定有自己雕版印刷的工坊,大的書商往往都是後端工坊和前端銷售點結合的,產銷一條龍。而且陳惇還知道,這些書商雖然賣的是聖賢書,但是卻並沒有把書這個東西,視作神聖之物,而是將之當做一件商品,力圖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陳惇翻到一本《統一誌》,隻見標價竟要一兩紋銀,登時驚訝萬分:“這麽貴啊?”

    陳溫一個月的俸祿不過二兩銀子,書坊一本書卻可以賣到數錢至紋銀一兩,甚至還有更貴的,一本高達三兩銀子,實在是讓陳惇驚訝,看來這圖書出版銷售的確是暴利行業。

    “這印刷,”夥計解釋道:“也要付給刻工銀子呢,算來算去,書坊利潤低廉啊。”

    “有沒有刊印話本?”陳惇自然記得今天的來曆。

    “有,”夥計翻出一捆書來:“《清平山堂話本》,是挑幾本,還是全要?”

    “這書賣得好嗎?”陳惇問道。

    “這書剛出來的時候,”夥計笑道:“簡直是賣瘋了,一天賣出去三百多本,現在嘛,和《三國》、《水滸》一樣,大家都看膩了。”

    書商們刊印了無數經史子集、醫書農書,道藏佛典、大小題庫等等,但他們很快發現,賣的最好的是包括話本在內的各種通俗小說。三國、水滸被刊印了一次又一次,似乎永遠不過時,但是市場的飽和使得所有書商隻能比拚精裝版和典藏版了,這兩本書一本比一本裝修精致、附帶插圖,幾乎算是藝術品,但還是漸漸賣不出去了。

    而洪楩編纂的《清平山堂話本》的出現,又一次刺激了這個行業。

    宋、元話本到了明中葉,多數已經散失,洪楩的《清平山堂話本》是他費盡心力搜集的宋、元、明話本最多的一部合集,而洪楩這個人出生書香門第,在其祖父洪鍾為成化年間刑部尚書,修建了書院購書藏書,洪楩開了書坊,專事校刊,他的這部書一出來,簡直是萬人哄搶銷量驚人,很快就被其他出版商盜版私刻了。

    陳惇聽到這裏,就知道此時的盜版比後世猖獗更甚,而且幾乎沒有手段防止,幾乎是一個難解的謎題了。他想要把自己手中白蛇傳的故事刊印出來,那就一定會麵臨出書不過幾天,別家的書坊就出現盜版的情況。此時的版權意識很是微弱,有的作者甚至認為自己書能有盜版刊行,證明書很紅火,於是一笑了之。不過陳惇此次前來,腹中早有盤算。

    “我手中有一本曠世奇作,”陳惇麵不改色地說大話:“震古爍今,前所未有,敢保證一旦出來,定是洛陽紙貴風靡一時,請你們書坊老板出來,我跟他說。”

    這夥計果真請出了他們老板,這書坊老板名叫孫世貴,是個小眼睛大圓臉的胖子,說了幾句話,能看出來是個和善人。

    “你有好書稿?”孫世貴上下打量他,笑道:“小官人遊庠否?”

    “不曾。”陳惇道:“說實話,這書稿不是我寫的,是一位大人物所書,我這個年紀,能寫得出什麽呢?那位人物,才算得上是大家呢。”

    孫世貴露出恍然的神色來,蓋因此時士林風氣視小說為小道,都不願意寫,願意寫的也不敢露名。別看唐寅、文征明都放下身段賣畫賣字,但並沒有賣過文章啊。哪怕書商們寧願花大價錢的潤筆費,想要請這樣的才子寫一篇東西出來,都沒有人肯啊。

    願意賣稿子的也就是貧寒書生了,這些人家中貧寒,隻想通過文字賺錢,但他們的質量卻又不高,頗讓書商苦惱。

    “是什麽類型的稿子?”孫世貴問道。

    “說是世情小說,裏頭有神魔;”陳惇把《白蛇傳》的稿子遞給他:“說是神魔小說,裏頭又是千古愛憎傳奇;說是傳奇,卻又比《霍小玉》、《李娃》更加跌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