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朝議
字數:4276 加入書籤
“臣願勉力一試,但克恭與臣分開已久,能否勸他歸降臣實在沒有把握,如果失敗,還請陛下不要怪罪。”高義隻能答應,但他心裏清楚高克恭是不可能投降宋國的,所以提前來了一個免責聲明。
肖衍哈哈一笑:“這是自然,就算克恭將軍不願意來我大宋,朕也絕不會遷怒於太尉。”
說完高克恭的事,肖衍又問袁成策:“楚國複辟之後,聯合齊國一起又對大將軍用兵了,你說這次大將軍能打的贏嗎?”
袁成策以前也是肖衍的太傅,哪裏會聽不出他的言下之意:“大將軍這次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伐燕失敗了,還讓項楚鑽了個空子。現在又被田無忌和薑桓楚所牽製,如果他再敗了,我們就有機會收回楚地的控製權。”
“那朕是否應該把大司馬調回來呢?現在大司馬在秦國剛剛打開局麵,現在放棄伐秦著實有些可惜。”肖衍麵露為難之色。
“但我們大宋除了大司馬之外,還有誰可以對付大將軍和田無忌呢?”袁成策也是為難。
宋國的情況和秦國有些類似,都是缺乏優秀的將領。但秦國是因為長年的和平所導致的,宋國則恰恰相反,因為長期的戰亂,國內優秀的將領並不少,但因為軍事大權一直都把持在鄧元覺手上,所以軍中大部分的將領也是他的人,這才導致肖衍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麵。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肖寅站了出來:“陛下,臣請命去丹陽負責對楚地的戰事。”
肖衍眼前一亮,自己倒把這個皇兄給忘記了。肖寅早年在鄧元覺的麾下效力過,跟著大將軍一起抵禦過楚、秦的攻擊。後來又被先皇肖道成派去了楚地製衡鄧元覺,還在許昌和齊軍交戰了三年,說起來也算是一員經久戰陣的猛將。
就在肖衍正準備答應的時候,袁成策說話了:“殿下確實是驍勇善戰,去負責楚地的戰事也是極佳的人選。但先皇駕崩前曾說過,大宋的軍事全權交由大司馬負責。現在的丹陽留守魏中行也是大司馬的心腹,如果這個時候派殿下過去,會不會讓大司馬誤以為陛下想奪他的兵權?另外荊州的吳騰,十幾歲就跟著大將軍南征北戰,一身武藝更是出自天刀門,這樣的對手殿下想要勝他也不容易。”
這番話又讓肖衍動搖了,讓肖寅去丹陽不是不可以,但提前是他必須打贏,可麵對以擅守著稱的吳騰,肖寅能打贏的可能性實在太小,萬一要是輸了,再想請燕赤行出兵,隻怕得付出一些代價了。
看到肖衍猶豫不決,肖寅又道:“丞相大人,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你,我大宋上百年來戰爭不斷,為什麽到現在居然會找不出一個能領兵作戰的人?這究竟是因為找不到這樣的人,還是其它原因?”
袁成策明白肖寅的言下之意,隻好低頭不再說話。
肖寅又道:“現在不是我大宋國無將可用,而是我大宋朝廷無將可用,論起戰將數量,就算是齊國也未必能比得上我們,隻是這些人要麽在大將軍的麾下,要麽在大司馬的麾下。臣不敢妄議先帝,但臣知道,如果陛下您還遵照先皇的遺命,那未來仍然改變不了現在的局麵。”
肖寅的話說的十分大膽,這要是放在平時,肖衍完全可以治他一個大不敬的罪名,但現在內外交困,仔細品味這番話也有幾分道理,軍事全部交給燕赤行不是不可以,但未來如果他和鄧元覺一樣呢?何況肖道成駕崩前也明確告訴過肖衍,燕赤行也是一個野心家。
肖衍還是拿不定主意,又看了看高義,問道:“太尉,你也說說你的意見,究竟是該派皇兄去丹陽負責楚地的戰事,還是該把大司馬調回來?”
自從四大世家倒台後,宋國的朝堂上全部換成了年輕的麵孔,無論是丞相袁成策還是大皇子肖寅都不到四十歲,隻有高義這個外來戶,執政經驗豐富,他知道這個時候不能輕易發表意見,無論是支持誰都勢必會得罪另一方,而這兩方的勢力都不是自己能惹的起。
但肖衍親自發問了,自然不能再默不作聲,高義隻好又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那一套,不直接表明觀點,反問道:“剛殿下提了一個問題,臣也想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就要向荊州開戰,那殿下或是大司馬會采取什麽策略?”
肖寅想了想道:“荊州有二十萬大軍,我們在丹陽隻有十萬,如果選擇正麵強攻,我軍幾乎沒有勝算,若是我領軍的話,我會選擇等,等到大將軍敗給齊楚聯軍,然後再找機會攻城。”
高義笑著拍手讚道:“不錯,我相信就算是大司馬領軍,他做出的選擇也是和殿下您一樣。既然能不能拿下荊州不在於我們,而是在齊楚聯軍,那我們為什麽還要急著用兵?”
眾人一聽都覺得有道理,袁成策又問道:“太尉的意思是我們什麽都不做,一直等到大將軍和齊楚先分出勝負後再行動?”
“也不是什麽都不做,陛下可以下令給魏中行,讓他加大練兵的力度,擺出一副我們隨時都可能出兵荊州意圖,這樣能讓大將軍多幾分顧慮,齊楚聯軍自然也能多幾分勝算。”高義解釋道:“如果大將軍真戰敗了,他一定會調吳騰領軍前去救援,到時我們不就有機會拿下荊州嗎?”
“太尉還是沒說在大將軍戰敗的時候,我們應該派誰領軍?”肖寅聽高義說了大半天雖然覺得都有道理,但他自己關心的問題,高義卻隻字未提,隻好又追問道。
朝堂上就是這樣,看似說了很多東西,但一深想卻發現什麽都沒說,高義本想著眾人當局者迷,應該很容易就糊弄過去,沒想到肖寅卻因為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緊咬著不放。
高義尷尬的笑了笑:“臣認為還是等大將軍那邊分出勝負再做決定吧,到時看吳騰會留下多少人守城,如果兵少,則由殿下負責領兵,如果兵多,不妨讓殿下和大司馬對調一下,殿下去秦國,大司馬回丹陽,畢竟秦國戰場現在打開了局麵,放棄也挺可惜的。”高義一邊說,一邊觀察肖寅的臉色,見他麵色不善,趕緊又提了一個和稀泥的建議。
肖寅本想諷刺幾句,後來聽到讓自己去秦國,心中不由得大喜。誰都知道楚地的戰局太亂,鄧元覺、田無忌、項楚、薑桓楚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但是秦國就不一樣了,白孟奇被困在邯鄲,其他能叫得上號的將領就剩下一個林培源,可他也被鄧文英拖住。現在就連高克恭這種以前從未打過勝仗的都能在秦國橫掃冀州郡,那自己去了總不至於比他還差吧。
想到這裏,肖寅趕緊附議道:“太尉大人所言甚是,陛下如果讓臣和大司馬對調,相信會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決定。”
“既然皇兄也同意太尉所言,那就等楚地戰場分出勝負後,你再和大司馬對調。”肖衍雖然知道肖寅有私心,但也認同對調這個方案。燕赤行是野心家,把他放在秦國難保日後不會和鄧元覺一樣割據一方,還是調去楚地安全。肖寅雖然有私心,但他的能力和聲望都無法和燕赤行比,就算有不臣之心,也掀不起大風浪。
周口城下,宋、齊、楚三國陷入了僵局,就因為鄧元覺不敢全力攻城,所以一旁觀戰的薑桓楚始終找不到破綻,隻好在開封繼續等待時機。而項楚托齊軍的福,也能勉強守住。
秦國戰場上,燕赤行效仿鄧元覺,一邊拖住白孟奇,一邊慢慢蠶食兗州。林培源麵對鄧文英的攻勢,也隻能困困支撐,抽不出身去支援邯鄲。
天羅教的局麵則是三方之中最好的,王赤驥不僅拿下了陽泉,大半個並州也劃入了天羅教的版圖。而高克恭那邊,拿下霸州也是指日可待。
“霸州太守胡飛揚這都第六次向朕求援了,前幾次朕聽你們的沒有發兵去救,現在眼見就要守不住了,你們趕緊都給朕出個主意。”蘇城皇宮內,秦帝馮伯謀這麽多年來還是第一次感覺到了危機。
在高克恭剛開始攻打霸州的時候,胡飛揚就向蘇城求援過,但眾臣認為霸州有三萬大軍足以擋住天羅軍,而蘇城的五萬大軍是在最後關頭用來應急的,不能隨便投入戰場。
馮伯謀也不想輕易出掉手上的最後一張牌,原想著等白孟奇打退了宋軍之後,在一起收拾高克恭。可一晃過去了半年,白孟奇不僅沒有打退宋軍,自己反而被燕赤行困在邯鄲,還指著蘇城發兵前去救援。
丞相李世榮硬著頭皮勸道:“現在霸州將破,城池也破爛不堪,就算發兵前去救援,勝算也不會太高。不如幹脆留在蘇城,憑借蘇城城堅牆厚的優勢,與敵軍一決勝負。”
大司馬劉宏昱一直害怕馮伯謀會派自己帶兵前去救援,也建議按兵不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