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好風憑借力

字數:4120   加入書籤

A+A-


    李複並不是第一關進入第二關的學子,但現在他是第一個進入最後一道帷幔中。

    而彩燈前,不少學子還在苦思燈上的謎底。見李複掀開第二道帷幔踏進去,麵露驚容。

    “這是何地的學子?!這麽快就進入最後一關了?”

    “此人應該不是東都學子,東都中無非也就是那幾位,從未聽聞過此人。”

    “我在這冥思苦想兩炷香都未能答對,而他卻是在這麽斷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八道謎題,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周圍注意到李複的學子,不禁議論起來。這朝陽殿擅長猜燈謎的也不是沒有,有個別厲害的,雖算不上勢如破竹,但也都猜對了六、七麵。可也不像李複這樣,閑庭信步般踏入最後一試。

    李複並沒有理會這些,掀開第三道帷幔,三道門扇出現在眼前。也未見學子監的儒生。

    “難道是我過關的時間太快了?“

    李複看著眼前空蕩蕩的大殿,喃喃道。

    元宵會試乃是大唐一大盛事,學子監倒也不可能犯這種錯誤。這一關,應該是什麽玄機在其中。不過,眼前這三扇門內也隻有一張擺放了筆墨的桌案在裏麵,並無其他。

    就在李複疑惑之際,從一旁的偏門內走出一位大儒。手中持著一卷黃帛。

    “你就是李複?”

    大儒看了一眼李複的腰牌,問道。

    “正是學生。”李複行了一禮,道。

    “隨我進來吧。”

    大儒一揮手,走向了中間的那間屋子。

    “你能走到這一步,那今年元宵會試中首榜前十當會有你的名字,但具體名次是由太宰大人頂多。這是考題,寫好了你就可以離開朝陽殿,等待放榜即可。”大儒將手中的黃帛放下,而後將走出房間,將房門關好。

    “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東都兒”

    “這!”李複打開黃帛,看清上麵的內容後臉色驚變!

    這首詩,對於李複來說太過熟悉了!

    這就是掛在稻香村草堂中的那首詩!從李複記事開始,十幾年了,就一直被懸掛在草堂之中。李複年幼學字間,曾問過夫子這首詩中的內容,而夫子卻告訴李複這是首殘詩,並未寫完。而現在卻是元宵會試最後的試題!

    可就在李複臨行前的那晚,夫子摘下了那卷沾滿灰塵的詩句,提筆在上麵補上了四行詩句。而後,長舒一口氣。十幾年來,李複還是第一次見到夫子流露出那麽悲涼的神情。

    “夫子,您到底是誰?”李複抬頭望著南邊的方向,那是稻香村的位置。昨夜夫子信中的原話是:“元宵會試之後,會有人接你入太廟中,見到酒祝大人,將《國策》親手交予。且不要提起為師,若是酒祝大人執意問的話,就告訴酒祝大人:百花落幕,青蓮獨綻。”

    從信中的內容不難看出,夫子和酒祝是相識的,且夫子是也並非梁州人士。不僅如此,夫子卻還在信中讓李複小心上官家…………..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待起長風時,東望不相負。”

    黃帛上多了四句詩,這是夫子在李複臨行前那一晚寫在紙上的。

    李複雖不知道夫子讓自己來東都的用意,但肯定是和自己的身世有關,甚至極有可能,李複和東都的某位大人物有著極大的關係。而能讓東都的大人物們注意到自己的,現在隻有在元宵會試奪得名次,方才能在東都一舉成名。夫子雖未曾說過,但李複自幼跟隨夫子,有些事,不用說,李複也知道夫子用意。

    ……………..

    ……………..

    不過短短片刻時間,一張墨跡猶新的黃帛出現在太極殿東側的一處大殿之中。昏暗的燭火在殿中央的神壇上搖曳著,一陣風隨著開啟的殿門灌入。神壇上不少燭火被熄滅,而神壇前一位中年男子身著錦袍恭敬的立在一旁。蒲團上盤坐著一位老者,稀疏的白發上束這白色的絲巾。身著一襲素色儒服,。

    “見過老師。”

    中年男子躬下身,對著老者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

    “坐吧。”

    老者淡然道,依舊閉著眼。

    中年男子掃了一眼,看著身下的蒲團,猶豫了下,坐在了老者的身後。

    “他還是不願意放下嗎?”

    就在中年男子剛坐下的時候,老者睜開了眼,語氣雖然平淡,但目光卻仿佛能洞秋毫,直視人的內心深處。

    “老師知道了?”中年男子驚訝道。

    “今日是元宵會試,你不在朝陽殿中待著,反而跑到我這太廟中來。想必是有他的消息了”老者站起身來,枯瘦的雙手慢慢的將吹滅的蠟燭一根跟的點燃。搖曳的燭火並不能將大殿完全照亮,但老者還是堅持將所以的蠟燭點燃。

    “老師明鑒,師兄他的性子畢竟還是要更灑脫些。而且,他與燕王的相交甚深。再者說,當年的事情,老師您也是知道內情的。”

    中年男子沉默片刻,開口道。

    “癡兒啊癡兒!說吧,那孩子現在怎麽樣了?”

    片刻後,老者淡淡道。

    中年男子聞言,並沒有立即說話,而是將手中那張墨跡尚新的黃帛恭敬的遞上前去。

    這才道:“老師。您看。”

    老者站起身來,看著黃帛上的詩句,沉默不語。

    “杜直,你可知你師兄當初為何非要在元宵會試上奪得雙試頭魁才肯罷休?”

    杜直,乃是當今三公之一太宰的姓名,眼前這位中年男子正是大唐當今太宰大人!

    太宰微怔,不過,還是回答道:“師兄的才能無論是弟子,還是當年天下各學子都遠遠不及。所以師兄的雙魁是實至名歸。”

    老者雙手攏與袖中。看著太宗,微微額首道:“你說的不錯,那孩子的確是才能過人,恐怕就連當年的長孫大人和魏大人也不能及。不過,有一件事,你忘了………”

    “請老師賜教。”

    “他執念太深,總以為能算無遺策,可天底下哪有那麽多算無遺策的事情呢。君王的無情啟是一代兩代人能說的清的”

    太宰聞言,心中大震。

    “去吧,去看看你師兄將那個孩子培養到什麽地步了。”老者歎謂一聲,慢慢的閉上了眼。繼續盤坐在蒲團上。

    …………….

    …………….

    李複走出朝陽殿中,正午的陽關灑落在李複的臉上,愜意暖意順著經脈裏的真元,流淌著全身。似乎這冬日的寒風也變得暖和了許多。看著遠處長廊下那熟悉的身影,李複走了過去。(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