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中秋祭奠

字數:4800   加入書籤

A+A-


    安王府,後花園。
    桂花香氣襲人。
    潘小安端著一盤桂花糕,帶了一壇高粱酒,來到園角小院。
    他來這裏看看莫紫煙。
    早在來看莫紫煙之前,潘小安已經去溶洞看過王小穎。
    王小穎依舊栩栩如生。隻是她微笑的臉,略顯蒼白。
    他給王小穎帶了一盤五仁月餅和一隻燒鵝。那是王小穎小時候最喜歡吃的東西。
    潘小安在溶洞坐了一上午,他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話。
    而現在,麵對莫紫煙的衣冠塚,他卻變得沉默起來,隻抱著酒壇,將高粱酒一口一口喝進肚中。
    張月如與李師師坐在月下涼亭。
    “姐姐,小安他…”
    “師師,別管他。那是他的心。”
    張月如說了這樣一句哲理的話。
    她們兩個也是癡人,就這樣在涼亭裏等了一夜。
    秋夜露濃霜重。
    她們依靠著取暖。
    “紫煙,你看到我今天的成就了嗎?我是不是很了不起?”
    “紫煙,明日我即將離開。我來帶你一起走。”
    潘小安酒醉囈語。
    他模糊的雙眼,朦朦朧看見一個黑衣女子。
    那女子手持長劍向他刺來。這一次,潘小安沒有躲避。
    長劍刺穿了他的心,那女子卻撲進他懷裏。
    “你為何不躲開?”女人嗔怪。
    “我欠你一劍”
    女人搖搖頭,眼亮如星。
    潘小安想要去掀開女子的麵紗,女子慌亂:“別,別動…”
    潘小安的手變得僵硬,他十分尷尬。
    女子伸出手,他們十指相扣。“小安,我跟你走,天涯海角,哪裏都好?”
    她仰起頭,秋風吹拂,拂去她臉上的紗巾。
    “紫煙…煙…”
    潘小安手握一絲魂識,眼前卻隻有天蒙蒙亮。
    “便是帝王,也無法讓逝者複生,讓黑夜無窮啊。”
    潘小安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整理好衣冠。
    然後,他彎下腰,伸出手:“紫煙,隨我走吧。”
    潘小安走出園角小院。他看到張月如與李師師相枕而眠,不由心中一暖。
    “為我一人,何苦來哉?”
    他伸手將兩人扛起,那兩人嬌呼小安。
    “你們也和一起走吧。”
    八月十八。黃道吉日,易出行,搬遷。
    潘小安先一步搬離金州府,去往燕州府。
    為了不讓金州府百姓難以接受,他隻將燕州府作為軍事戰略要地。
    但金州府百姓都知道,遷都是早晚的事情。有心思活泛的人,想遷去燕州府。
    但潘小安卻早已下了禁止令:金州府百姓,無緣由,不得遷。
    金州府堅實的基礎,他不想動搖。他把政治和軍事搬走。但把科技與經濟留下。
    金州府百姓慢慢琢磨過味來,不是國都就不是吧。吃的好,住的好,比啥都強。
    在安陸海的強烈要求下,要將金國新建的皇宮,作為安王的宮殿。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安國作為新生的朝邦,理應有座漂亮的宮殿。
    沒有巍峨的宮殿,安國的百姓腰杆子不硬,來朝賀的外邦會恥笑。
    潘小安思考了兩天,還是拒絕了這個提議。
    安王住進新的宮殿,宰相住哪裏?將軍住哪裏?
    安國還沒有平定四方,便有了享樂主義,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安陸海官員見潘小安不像作偽,便提議讓他在進一步,上尊號當皇帝。
    他們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名不正,言不順,令無所行
    潘小安哈哈大笑。
    皇帝也好,王爺也好,無非就是個稱呼。與農人,工人,甚至與街溜子並無二致。
    翻遍曆史,稱孤道寡者何其多也。可又有幾人,真心為這一方黎庶?
    潘小安拒絕了這個提議。
    “安王,若你不當皇帝,手下的文武該如何進步?若有人自立為皇,咱們要不要臣服,聽他號令?”
    潘小安冷笑:“諸君迂腐。跟隨我之前,你們怎麽不去追隨遼皇,金皇,宋皇?
    又或者,你們怎麽不去跟隨宋江,田虎,方臘?
    若你們還是不能改變思想,趁早離開安陸海?”
    潘小安拂袖而去。
    眾人圍攻王大福。
    王大福隻一句話,便熄滅了這些人的言辭鑿鑿:
    我自小便跟著小安叔。那時候,他也不過是小富人家的少爺。
    王大福短暫的回憶之後,忽有所感。他不由歎息:
    “諸位,你們忘記當初加入安陸海的誓言了嗎?”
    安陸海一片靜默。
    初心好說,初心難持。
    第二日,他們聯名上了請罪折子。
    潘小安將請罪折子裏的安王,換成了安國百姓。將自己的名字與眾臣放在一起。
    向安國百姓及初心請罪
    這篇請罪折子,發在了安國周報上。一時間,安國百姓議論紛紛。
    隨即,潘小安又在安國周報上發表了三絕不文。
    一:大業未成,絕不稱帝
    二:宮殿官衙,絕不超過醫學兩院
    三:有安一朝,絕不遺忘初心
    三絕不文發表,紛紛議論便被熄火。安國朝臣清晰明白了,潘小安的想法。
    安國百姓清晰明白了,安國的施政政策。
    初心在,規章製度就在,法律條文就在。
    這三者在,百姓的恒產就在,老幼病殘的福利就在,安國學子晉升的渠道就在。
    潘小安就這樣搬進了金國舊皇宮。
    莫前川將舊皇宮破損的地方,做了修繕。陳舊的地方,做了翻新。
    莫前川怕潘小安說他浪費錢財。他告訴潘小安,這筆銀子是他與眾將領,還有王大福與朝臣湊的。
    他們還是希望,安王能住的體麵。
    潘小安感動之餘,也隻能接受。大家分屬同僚,原該互相幫襯。
    潘小安讓張月如,把安王府內庫的銀子拿出來,專門成立一個基金庫。
    這筆銀子,將用作安國百官的房屋修繕費。這也算是為這些勤勉的人,謀一項福利。
    總之,這個時候的安國,是蓬勃向上的,有點私心,但私心很輕。
    而為了斷絕群臣想讓他住新皇宮的念頭,潘小安提筆書寫“安國學院”牌匾,將其掛在新皇宮的宮門上。
    潘小安要在這裏建一所高等學院。他當仁不讓,當了第一任校長。
    潘小安博學嗎?當然不。
    他根本沒時間做學問。可他偏偏又寫了很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