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誌在天下

字數:6572   加入書籤

A+A-




    橫澗山大捷之後,朱元璋開始對軍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從這時候起,朱元璋的部隊開始從本質上發生變化。

    他一改之前盲目擴充人數的路子,而是則才而用,擇優而取。

    從表到裏與農民起義軍那種烏合之眾形成了差別。

    從這時候起,朱元璋的部隊已經開始逐漸脫離農民軍的本質,開始向正規軍進行轉變!

    首戰告捷之後的朱元璋並沒有就此罷休,他更沒有老丈人那種落草為寇就畫山為王的宏大的思想情懷。

    他除了加緊對軍隊的整編和修煉之外,又瞅準的一個地方。

    那個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感覺時機成熟的朱元璋決定動手。

    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南略滁陽(今安徽滁州)。

    士兵訓練有素,兵馬集結完畢,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攜手出發。

    在進攻滁陽的半道上,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阻止了大軍的前行。

    這個人的名字叫: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

    姓名:李善長;

    字號:百室;

    種群:漢族;

    主要成就:明朝開國元勳;

    最高官職:中書左丞相;

    出生時間:1314年;

    去世時間:1390年;

    出生地:定遠(今屬安徽);

    封爵:宣國公、韓國公;

    李善長他通曉法家學說,極富智慧和謀略,謀劃事情大多符合實情,因此被鄉裏譽為長者。

    李善長的投奔是遠超朱元璋的意料的,這也是朱元璋第一次真正接觸讀書人,自然恭敬有加。

    喜悅之餘,任李善長為掌書記(相當於今天的秘書),並向他請教以後的大計。

    李善長充分表現出了他傑出的嘴上功夫:現如今的天下中,有膽量有魄力的群雄均揭竿而起,但是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必須依靠世間的賢人誌士。

    據我觀察,當今天下真正能夠善待智者的群雄屈指可數,傑出的謀臣大多受到排擠或毀在如同莽夫一般的將士刀下。

    秦朝政亂時,漢高祖劉邦從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廣納天下賢人,並且不胡亂殺人,僅僅用了五年便成就了帝王的基業。

    現在元朝綱常已經混亂,比之秦朝時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時的國家已經名存實亡。

    如果您能效仿漢高祖,寶賢納仕,殺伐有度,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嗎!

    朱元璋驚詫的看著眼前之人,在此人平凡而普通的相貌下,竟然會說出這番非凡的道理來。

    此人不簡單,絕對不簡單。

    此時此刻,朱元璋重新打量起眼前之人,此刻眼中的他再不是那個柔弱的書生。轉而變成了一個野心勃勃,殺伐天下的智者。

    同時朱元璋也開始轉變自己的思想。

    是啊,那個劉亭長能做的事情,為何我就不能做到呢?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朱元璋的野心急劇膨脹。

    此時的他再也看不上一城一池的得失。

    他的目標,誌在天下。

    這是他經過與李善長的談話後,更加堅定內心的唯一信念,也是他最終的目標。

    小時候自己既然能玩皇上殺臣子的遊戲,自己為何不能把它當真呢?

    即便最後目標沒有達成,身首異處,那又何妨,起碼自己奮鬥了一回,不枉此生。

    果真如此的話。

    雖死,亦可無憾。

    雖敗,我亦猶榮。

    為奪得天下,拚一把。

    為座上皇位,殺天下。

    ……

    目標既然已經確定,那就更不需要猶豫了。

    現在擺在自己眼前的第一道障礙,滁陽。

    沒什麽好說的了。

    幹掉他,為奪得天下拿它開第一刀。

    同樣的開始,不同的目標,卻是絕對統一的口號。

    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大戰在即,朱元璋軍前命大將花雲為開路先鋒,率領千餘名騎兵突擊滁陽,如狼似虎的朱軍在開戰之前應該是經過朱元璋訓示的,所以在大戰初始就哞足了氣力。

    在殺意如山的朱軍麵前,駐守滁陽的這群廢物點心哪裏是他們的對手,即便是占據四處為山,擁有有利地形的元軍,依舊沒能抵抗得住朱軍近乎野狼般瘋狂的進攻。

    雲軍潰敗,朱元璋一舉攻占了滁陽。

    而在攻下滁陽之後,朱元璋遇到了三個意想不到的人前來投靠。

    他們分別是:親侄兒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和孤兒沐英。

    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三個名字,因為在之後的大戰中,這三個名字將響徹大地一方,在大戰中如雷貫耳,在敵人眼中如閻降世。

    為拉近彼此間的關係,朱元璋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並改姓為朱。

    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他們也都為朱元璋打得天下,做出了無盡的功勞。

    在這三人之後,隨著各方人馬的投奔,朱元璋的人馬也擴充到了三萬人。

    三萬人馬的精兵悍將,將在曆史的長河中開創一個非同凡響的盛世。

    它的名字叫:大明王朝。

    在攻下滁陽城之後,朱元璋開始著手整治軍紀,並招攬各方前來投靠自己的英豪,為他的下一個進攻目標做準備。

    而在這時,同在安徽距離朱元璋不遠處的濠州城內,朱元璋的嶽父大人郭子興卻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不能自拔。

    因為在朱元璋率兵外出另立門戶之後,郭子興的軍隊猶如一盤散沙,缺乏真正的領導,現在的郭家軍已經名存實亡。

    對於這隻猶如抽了筋骨的蝦米就如同是扒了皮的豬,再無任何戰鬥力可言的軍隊來說,其他幾隻勢力是不放在眼裏的。

    如果朱元璋還在的話,郭家軍的戰鬥力猶如熊豺烈虎,他們任何一方想要動他,都得掂量自己的份量,也是因為這樣,在小小的濠州城中,幾方勢力也能夠勉強維持難得的平衡,但是誰也不會想到朱元璋會率眾分離,而最讓他們忌憚的朱元璋的出逃原因,幕後推手竟然就是他的嶽父大人。

    這也就是說,郭家軍能有今天的結果是他們的元帥郭子興一手造成的。

    此時的郭家軍,如同散沙再無戰力可言,完全不足為慮。

    在這裏引用一個成語再貼切不過。

    那便是:作繭自縛。

    而就在這時,一直視郭子興為政敵的孫德崖看到了這個機會。

    這個機會對於他來說,算是千載難逢。

    以前一直安享榮耀的郭子興,也因為朱元璋的分家,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

    以前打狗還得看朱元璋這個深層次的主人。

    現在郭子興這隻喪家犬再也沒有主人的庇護,自己可以敞開門的欺負,再也不怕有人報複。

    這時候另外一個噩耗的來臨,讓他們內心中僅存的一點點猶豫消失殆盡。

    而對於郭子興來說,這個消息就如同是晴天霹靂。

    1359年(元順帝至正十七年至十九年),彭二彭早住因為與趙均用火並,意外喪命。

    這一消息得到確認之後,孫德崖再無後顧之憂。

    他迅速聯合其他幾位元帥,對郭子興進行瘋狂的打擊。

    在四比一的左右兩派鬥爭中,郭子興充分表現出了喪家犬的優良作風,猶如過街老鼠一般,在這種人力和財力都遠遜對方的情況下,處處受人欺負,遭人排擠。

    尤其是與郭子興有舊仇之怨的孫德崖,他老人家恨郭子興恨得是牙根發癢。

    以前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任職的時候,朱元璋的能力蒸蒸日上,自己比他不過,隻能選擇隱忍,容以後再搞他。

    但是現在朱元璋被這個二貨趕走了,這就等於是郭子興親自趕走了他的最大靠山,靠山一走,孫德崖就不需要再猶豫了。

    折磨他,打擊他,隻要不搞死他,就不會發生什麽大事。

    這時候孫德崖終於顯露出他猙獰的獠牙,在朱元璋離開後不久,就聯絡其他三方元帥勢力,進行擠壓和迫害郭子興。

    而在彭早住去世之後,曾經一直為彭早住馬首是瞻而懷恨在心,卻不把自己放在眼裏的趙均用,自然也不會搭理郭子興的死活。

    這就等於是默認了四方勢力聯手打擊郭子興。

    這種情況下,郭子興的日子更加不會好過。

    喪家之犬,人人得而誅之。

    自己的軍隊毫無絲毫戰鬥力,自己是靠不上了,自己的兒子郭天敘和小舅子張天佑兩人完全是個二世祖,比自己還沒用,這兩人更靠不上了,彭早住死後接任軍權的兒子自己都自身難保,更別說搭理郭子興這檔子破事了。

    自己曾經唯一的靠山朱元璋,也被自己生生給趕走了。

    這時候的郭子興必然是後悔的,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窘境。

    在這種四處吃癟,備受屈辱的日子裏,郭子興隻能選擇隱忍,在夾縫中艱難度日,別無他法。

    而在隨後的不久,朱元璋處傳來的喜訊落在了郭子興的耳中。

    壓抑許久的郭子興猶如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也因為此,他迫不及待的寫了一封信。

    並把這封信做為自己翻身做地主的最後籌碼。

    在寫完這封信之後,郭子興內心飽受著忐忑和希望,在掙紮中等待著對方的回複。(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