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字數:3882 加入書籤
但對於那些注視著戚繼光的人來講,參將一職隻是一塊磨刀石,看看這柄刀究竟會被磨成廢鐵還是磨出一把蓋世無雙的寶劍。
這些人,有張居正,有胡宗憲,有徐渭,有俞大猷,甚至還有唐順之。
這個名字熟悉麽?對,就是和徐渭密謀,上書請求終止禁海,開港通商的那個唐順之。
唐老爺子可不是一般人,他自己創了一套兵法,叫做《六編》。他也在觀察戚繼光,看這個年輕的小夥子能不能繼承自己的衣缽。
果然,調任參將之後,隨即就有任務下來,龍山迎擊倭寇。
戚繼光的血沸騰了,這麽多年,終於能和倭寇麵對麵的廝殺,一展所學。
可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戰場不像戚繼光想象的那樣,三軍用命,一道號令下去,進退自如。浴血廝殺後,自己帥中軍一鼓而克。
想象中的戰爭畫麵根本沒有出現,甚至戚繼光麵對的戰場連血腥都算不上,麵對看見倭寇掉頭就跑的士兵們,戚繼光心頭浮起一絲無奈、滑稽的感覺。
這是打仗麽?這些兵老爺是來搞笑的吧,難怪幾十個倭寇就能一路打到南京城下。難怪六千長槍兵對戰十六名倭寇,死了兩千人,都是踩踏死的吧。
難道自己第一戰要慘淡收場?戚繼光心裏一緊,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血壓瞬間到了兩米,戰神第一次進入戰鬥狀態。
他不知道別人在看著他,但戚繼光知道張居正在盯著自己。要像日後有好前程,光靠逢迎是不行的,還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武舉人可不是賄賂來的,戚帥本身武力值就很高,當時剛成長為一個小BOSS,一旦暴走起來,又怎麽是魚龍混雜的倭寇能抵擋的呢?
用不著你們,我自己來!
擒賊先擒王,三箭射三酋。
BOSS技能一開,就是這麽牛逼。
依靠暴走技能,龍山所一戰勝利,首戰告捷。之後縉雲、桐嶺接連獲勝,戚帥VS倭寇,三戰三捷。
雖然首戰告捷,還是三戰三捷,但這麽不行啊……戚帥心裏愁苦無比,難道每次都要自己暴走才行?
俞大猷怎麽樣?單棍挑少林,可以說是天下個人武力排名前五的高手高手高高手。可是在戰場上還不是隻能和倭寇勉強保持均勢,時不時的還要大敗一場?
三戰三捷,雖然聽起來風光無比,但戚繼光心裏明白,要是這樣一直下去的話,等待自己的隻有死路一條。
哪個BOSS不是被人堆死的?
個人勇武在戰爭中不值一提,龍山所三戰三捷隻是僥幸。
戰後,戚繼光針對明軍在龍山作戰中暴露出的軍令不行、鬆散怯陣的弱點,向胡宗憲提出了旨在提高軍隊素質的《練兵議》。
可是胡宗憲對此根本不屑一顧。我早就想練兵了,但朝裏麵那些文官、士大夫們根本就不讓啊。
唐朝藩鎮割據,宋朝趙匡胤得國名不正言不順,從此對武將百般壓製。嶽武穆怎樣?最後還不是風波亭了。
所以不是胡宗憲不想練兵,是幾百年的慣性使然。而且明朝自打開國以來,實行的是衛所製的——職業軍人,不,職業屯田兵。
但戚繼光心裏那股子執拗勁兒上來了,靠這些屯田兵根本沒辦法打仗,老子想要練兵!胡宗憲不同意,我就去找張居正,反正一定要有我自己練出來的兵。
在這裏,糾正一個錯誤的觀點。
練兵之後,橫掃倭寇。後世世人悼念戚帥,所謂戚家軍。
這支軍隊是存在的,而戚家軍的名號則根本不存在。戚繼光戚帥率領的是“浙兵”或叫“義烏兵”,而不是戚家軍。
之所以有戚家軍的名字流傳下來,想來是因為飽受倭寇之苦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戚繼光杜撰出來的。
戚家軍的名字戚帥自己是萬萬不敢說的,下麵的士兵更不敢言,即便是以後支持他的首輔張居正,要在內閣會議、廷議中要這麽說,政~治生命基本就結束了。
在當時,戚繼光從來沒有獲得自籌糧餉的權力。所有軍隊名義上與事實上都是朝廷的,戚帥雖然百般“貪汙”,提高浙兵的收入,把他們打造成一支有信仰,有素質的特種部隊,但一旦要說到戚家軍……那可是大逆之罪,戚帥沒這麽傻。
在遭之冷遇後,戚繼光再次向胡宗憲條陳練兵強兵之策,並保證“誠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禦敵,可省客兵歲費數倍。”
戚帥一執著,孫武就笑了。
雖然幾次三番被胡宗憲拒絕練兵的計劃,但戚帥畢竟不是普通人,他知道胡宗憲的難處。而且他知道症結不在胡公,而在朝堂。
一邊繼續磨胡宗憲,一邊去京城走關係,去鑽營。
嘉靖三十六年冬天,汪直被斬,倭患再次爆發,如熊熊大火,要把帝國東南一壁燒成齏粉。
在張居正的幫助下,戚帥終於得到特許,可以訓練三千浙兵。
汪直的養子毛海峰又盤踞在岑港,聲稱要為汪直報仇。著名的岑港之戰,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數萬明軍把岑港包圍的水泄不通,而岑港裏的倭寇、海盜隻有一千多人。
岑港位於舟山之西,其地山嶺逶迤,山徑崎嶇狹隘,嶴口眾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
這場仗打的叫一個苦,人數上占了十倍的優勢,卻遲遲無法拿下岑港。
憑那些老爺兵和占據地利的倭寇硬拚?開玩笑!反複打了幾仗,死傷累累,久攻不克。就算是戚繼光、俞大猷開了BOSS技能,也沒有打贏。
岑港未克,溫台又起烽火。嘉靖三十七年夏四月,倭寇溫台,戚繼光奉命率部於二十三日“自舟山渡海”,“馳援台城”,而“捷於烏牛”,夏五月,諸倭“再寇溫州”,戚繼光疾馳救援,“複捷於烏牛之小崎”。
帶著老爺兵們疲於奔命,戚帥要不是心誌堅定,怕是已經崩潰了。
嘉靖三十七年春夏之交,浙江、福建各地倭患頻起,明軍分兵進剿,按下葫蘆浮起瓢,而於岑港隻能采取被動包圍的策略。
說是包圍,海上可是人家的天下。大明王朝拿出不來三保太監下西洋時候的大艦隊了,海上戰鬥力除了唐順之老爺子和俞大猷之外,幾乎為零。
隻能圍住三麵,倭寇給養充足,這是圍困麽?
這塊硬骨頭,沒人願意去啃。未來的軍神戚繼光也不願意,總不能自己單槍匹馬殺上岑港去吧。(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