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簡化

字數:2775   加入書籤

A+A-


    這首曲子的前30秒都是重複的非洲鼓鼓點前奏,三十秒後琵琶切入,這個鼓點前奏藺簫覺得對於一支舞蹈實在是太長了,留十秒左右做起勢正好。

    全曲有五分多鍾,上一世她給學生們剪輯的版本是四分鍾的樣子,這次最後剪輯出來三分鍾多一點就夠了。

    舞蹈太長了小孩子的體力會跟不上,而且藺簫將它編成了一支節奏較快的舞蹈,快節奏舞蹈總比慢節奏舞蹈要更累,動作的轉換也更加快速多樣。

    三分鍾,藺簫估計就算將動作改簡單些,這也是班上沒有專門學過舞蹈的女孩兒們的極限了。

    家裏玄關處有一麵很大的落地鏡,藺簫平時在家裏就是對著這麵鏡子練習的。

    先聽了一遍曲子,順便做了簡單的熱身,然後重新播放,將MP4聲音外放到最大放在地上。

    右手做撫額狀,掌心朝上似觸非觸,抬肘。左手平探,肘、腕部稍曲。

    左腳繃腳後點地,稍稍下蹲,右側頭。

    這也不是一個複雜或有難度的動作,但由藺簫做出來,讓人一眼望上去就覺得極美,這便是古典舞獨有的身韻的功勞了。

    古典舞“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兩者合而為一才真正體現了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

    古典舞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神形兼備”的藝術體現,而身韻的訓練便是古典舞學習中即為重要的教學之一。

    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誌,它是古典舞的靈魂。

    “無韻則神死,少律風格無”,沒有神韻的古典舞就好像蝴蝶失去了美麗的翅膀,無法隨風而起了。

    縱觀中外無數舞種,古典舞是最為重視神韻這種氣質感覺方麵能力的。

    這也是藺簫為何在六歲那年看見鄒老師的《梅花淚》一舞後,便從此愛上古典舞的原因了。

    《梅花淚》是一支柔美的身韻組合舞蹈,可以說將古典舞的身韻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鄒老師是男子,跳起這支柔美舞蹈來卻毫無違和之感,更添一絲力度。

    說實話,藺簫後來想起這支影響自己人生的舞蹈,上大學後老師教過,也在網上找過許多視頻看,卻再也沒有那般剛柔並濟、讓人驚豔不已了。

    可惜,從此再也看不見鄒老師那一舞了吧,畢竟他的腰是越來越不好了。身韻元素化動作中以“擰、傾、圓、曲”突出人體的曲線美,腰是中心,腰不好這些動作都無法做好。

    而藺簫上一世三十幾年人生中,除六歲之前以及初中三年,剩下的人生都是以舞為伴。

    經過歲月的沉澱,身韻之美不再流於表麵,慢慢浸入骨血裏,行走坐立間盡顯。

    這也是為什麽學舞的孩子總會讓人覺得更有氣質,因為在平時的基礎訓練中其實就融合了些許身韻的學習。

    然就藺簫的理解來說,身韻也並不千篇一律,這世上每個人都不一樣,氣質也千差萬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度”是最重要的。

    就像某選秀節目帶火的balance一樣。

    現在的藺簫就是如此,一個準備動作就能看出不一樣。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還是不夠將這支舞全部改完啊。

    藺簫發現如果按原本的動作來,她自己現在的身體都有許多動作無法完成。

    例如其中一個雙起雙落燕式跳帶空中轉的動作,她現在做起來也是十分吃力,差點就失去平衡摔下去了。

    這也是身體記憶沒能養成的原因,畢竟許多高難度動作都是靠著不斷練習熟能生巧。

    九歲的她根本沒接觸過高難度動作,而在鄒老師的舞房學習時,也是在基本動作練習和開腰耗腿中度過的。

    要盡快把這些基本功練上去才行啊,藺簫想。

    第一遍嚐試了跳她原本編排的《踏古》後,剩下的時間藺簫都用在了簡化動作上。

    可是又不止簡化動作這麽容易,相當於重新編排一支低難度的舞蹈了,這期間還要考慮動作之間的銜接是否流暢等等。

    不過還好,舞蹈的整體架構和故事脈絡沒有變化,這才是最費力的部分呢。

    其實舞蹈編導是一個獨立的專業,用以培養專門的舞蹈創作人才。一支舞蹈也可稱為一個舞蹈劇目,舞者通過舞蹈動作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節內容,塑造典型形象,而舞蹈編導則是一個創作者。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