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寬街上
字數:3960 加入書籤
(故事情節完全虛構,看官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她大約二十多歲吧,從前麵和背後都看不出確切年齡,說實話,這是他對自己所見過的大多數東方女子的第一印象和一貫印象——好像長到某個時候就不長了。她頭發及肩,背著一隻樸素的帆布單肩包,行走在牛津城中心的一條道路:寬街broad street上。
寬街路兩側,連著好幾家布萊克威爾(black well)書店——主店、音樂藝術書店、明信片和美術品書店,再遠遠望去,是連成片的兩三層尖頂小樓房和三一學院古老的雕花鐵藝黑色大門,有些位置的油漆已經斑駁,隱約可見學院內金色石頭壘起的一座座尖頂哥特式風格的老建築……怪不得旅行畫冊喜歡把牛津叫作金色石頭的尖頂之城。
她和他,兩人是順向走,由玉米市場大街方向朝著the king’s arm酒吧的方向去。如果放在地圖上,應當是由北向南。因為從牛津去倫敦的大致方向就是先由北向南,再由西向東。這是她對這裏的方向,唯一的印象和判斷依據。她不大會依據太陽來判斷方向,因為這裏絕大多數房子不像中國的有些地方房子規矩地朝南,這裏房子方向亂七八糟的,還常有一棟棟房子緊緊挨著圍成一個圈的社區,看門窗朝向,完全沒法判斷方向。
他走在她對麵一側的石板路上,略微落後於她幾步路。
她偶爾回頭,或是左邊右邊看幾眼。周圍零星的英國人,或其他地方來的歐洲人,渾身上下穿戴灰撲撲的,他們喜歡穿些暗色的衣服——暗綠色、深灰色、淺灰色、咖啡色、褐色、藏藍色、黑色。隻是他們歐洲人的臉色讓陽光一照,倒是亮白。所以他們這種打扮和膚色很相配,和這環境也協調。無論謝爾冬尼亞大劇院老舊的牆,還是斜對麵三一學院的金色石頭砌成的尖頂樓,或者是襯著瓦藍瓦藍的天空,還有那些建築頂上站著的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都是那樣富有歲月感,既好看也引人遐想。
為了適應語言環境,她在碩士課程開始前,提前半年來補習語言,又參加了預科的學習,才考出碩士語言和專業要求的分數。說起來,這都快一年了,可她每回走在這些街道上,還是會覺得特別愉快,就像第一次走在寬街上一樣,懷有深深的新鮮感。也或許是因為,她在一個熟悉的城市裏生活了近30年,第一次跑到這麽遠的地方,又單獨生活這麽久,而且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看什麽都是看到好的一麵多些。
這個地方的人和環境能夠相互融合得那麽自然,盡管建築和石雕好多已經四、五百年曆史。這牛津城也有1100多年曆史了吧,當然這天地存在的時間更久了……她總喜歡琢磨些在別人看或許完全無意義的事兒。她來這裏,不是學經濟、學金融,不是學怎樣making money(賺錢),而是學所謂的文化和藝術。
回憶中的一些畫麵,恍恍惚惚出現在眼前——走之前,一位剛開始白頭的中年男同事,圖片編輯,某天在電梯裏遇見,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她:“還真要去英國留學?你這另類消費真不得了,去歐洲學什麽?學文化?學藝術?嗬嗬……”
她趕緊“嗯嗯”了兩聲,沒什麽特別的意思,就是代表“聽到了”或者“是”而已。
男同事又說:“嗬嗬,學完了回來,就咱們這個場兒,能用上?哎呀要我說,咱又不是富二代,你爹媽大學教書匠,好不容易攢幾個錢,多不容易,我看都叫你折騰著扔給外國人了,留著當嫁妝多好……”
她那時候正略帶焦慮和興奮地計劃著行程,盤算著還有哪些必備的行李物件要趕緊買,根本沒仔細聽,隻是又頷首微笑了一下,“嗬嗬”了兩聲。電梯裏的其他人都不認識,認識也沒關係,因為沒人真關心與己無關的對話。
當時和男同事對話心不在焉,現在她人站在英國的大街上,猛地回想起,反而能清楚聽到他說的每一個字,她這時才覺得有點不解:那個男圖片編輯,聽他自己說的,年輕時留著大長頭發、穿風衣和闊腿喇叭褲,熱愛攝影、各地采風,思想活躍、樂於接受新事物,怎麽會說出這種奇怪的話?
也許人到中年,經曆了點風雨和生活磨礪,逐漸變得現實不堪?
那男同事當然隻覺得自己才正常,可在她看來,他說的話就是過於現實,甚至不堪——若按她所想的,人生一共不過百八十年,起初必須依靠父母吃飯、成長,之後又要有自己的家庭,期間能夠自由行走的時間,能有十年?為什麽不去看自己想看的世界,去了解和體驗自己感興趣的文化?什麽叫有用?父母把辛苦賺來攢下的錢給她留作嫁妝就是有用?來英國留學,尤其是學文化藝術專業,而不是學經濟、學賺錢,那就是扔了、白花了、浪費了?
她反而覺得,如果不喜歡,卻硬要學經濟、學金融,單為了學完以後可能賺更多錢,那才神經病呢!這和找個人談戀愛、結婚是一樣的道理,沒有興趣、沒有愛情怎麽行?這和吃東西也相似,完全不喜歡吃的東西,硬吃下去不是受罪嗎?
她當然隻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事情,她沒有他那一家老小,不需要靠自己養家糊口。父母還可以給她很多支持幫助,甚至縱容她實現一些想法。但也許,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同意她中年男同事的觀點。她在某些方麵,確實沒怎麽承受現實生活的壓力,這也造成了她的過於浪漫。
不過,對於留學,連她做大學教書匠的父母親起初也是顧慮重重,並不全是心疼花錢,主要是擔心她此去英倫,冒著失去一份穩定好工作的危險——當下的中國,找份工作實在難,找份相對好的、自己又喜歡的工作更難。那麽問題就來了——讀完書回來怎麽辦?如果丟了工作,還不如不去。爹媽兩位教書匠討論了好久。
父母親終究是開明的人,當然主要是拗不過她,隻好同意了。他們也多少有些社會關係和人脈,一番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她的穩定的工作,在與報社的一把手直接溝通協商後,得到承諾不會有變化,簽了一份進修深造申請表,領導逐級簽了字“同意”,父母才放心讓她成行。
現在站在已經走過好多次的寬街上,抬頭四處張望,她想:幸虧來了,這裏的空氣的確是不一樣的。不是朋友、同事們半開玩笑、半當真說的:人家的空氣是清冽的、透明的,可我們天天睜開眼,尤其是冬天,第一件事情是摸過手機來,看看當天的空氣汙染指數;而是:這裏的空氣充滿文化氣息、文藝氣息!這根本用肉眼看不到的,甚至在好多人看來完全不靠譜的啥氣息,就這樣深深吸引著她。是的,她每吸一口氣都嚐得到。
她天馬行空胡亂琢磨著這些,並沒注意到對麵人行道上的他,其實就算看到,她也不認得他。有幾次回頭,她隻是看到那邊有好幾個人走走停停的,像是遊客;他走在她後麵,目光一直似有若無地瞄向她的背影。有時候她會略停下步子,轉頭朝著書店或者三明治商店的玻璃櫥窗裏看,他不知道為什麽,也馬上下意識跟著她的節奏略停下來,好像怕自己走超過去,就再不能如此自然而然地從後麵看著她。
他認識她,他在自己的學生信息表上見過她的照片和信息。她不認識他,雖然其實在校園餐廳裏至少偶遇過兩回。其中一次,他見她排著隊總看手表,猜她是急著上課,便示意讓她站到自己前麵先買三明治,她還連著說了三聲“thank you.”。
畢竟是個全新的環境,幾乎每天都有需要她了解和學習的事情,偶爾見過誰,她早就忘記了,再說外國人長得都挺像。但他記得她。
好像靜好一出現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對這一點,他在內心裏是承認的。或者說,來自東方的女性,越來越容易吸引他的注意力,自從他與那個韓國女友交往過之後。
說起來,他算不上一個情感生活豐富的人,除了美國前妻,就是那個女友了,四十多歲了,算得上半生吧,統共隻和兩個女人有過真正的情感糾葛與生活交集。
他不是不想豐富多彩,但也許性格使然,他總告誡自己:談戀愛也好,婚姻生活也罷,單是情感付出,就既需要腦力也需要體力,不輕鬆的,比搞學術研究要難,而自己對處理感情的事情似乎並不是非常擅長,他當然也是無奈。不過因此省下不少時間,就寫了、編了不少書。(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