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此去無回,亦不悔

字數:2894   加入書籤

A+A-




    賈嬤嬤這番話其實就是廢話,但是卻屬實是上官錦和寧氏都想到了卻誰也沒有率先開口說出來,賈嬤嬤的意思就是坐山觀虎鬥,讓上官府抽身事外,如此一來的確是能保全上官府,然如此一來就等同於是將上官凝排除在外了,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情,晟陽王必不會善罷幹休,無論是鬧到禦前也好還是麓山王和晟陽王單打獨鬥也好,將軍和老夫人都以晟陽王的意思為準,有什麽事情也都由王爺出麵即可,這樣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對咱們上官府都沒有害處,而且老奴相信王爺最後一定會鬥敗麓山王的!”

    賈嬤嬤放平語氣,一點一點的分析,上官錦和寧氏也都認真的聽著,在他們看來,如今任何希望都比沒有希望要好。

    “依老奴之見,將軍和老夫人根本就不必為此事憂心,如今來看,這件事反應最大的是小姐的未來夫君,上午將軍和老夫人也是見到了晟煬王的態度,那麓山王再是囂張也還是敗在了晟煬王的手下。”

    賈嬤嬤福了福身子,這才繼續開言。

    “那老奴便僭越了。”

    上官錦對賈嬤嬤一向比較尊重,自己小時候沒有專門的看管嬤嬤,幾乎就是在賈嬤嬤膝下長大的,所以說剛才的話並非客套。

    “有什麽當說不當說的,您是母親身邊的老嬤嬤,也是看著本將軍長大的,有什麽話您說便是。”

    一直在寧氏身邊低頭不語的賈嬤嬤突然出聲,寧氏和上官錦都詫異的看向了這個平日裏並不善言談的賈嬤嬤。

    “將軍,老夫人,老奴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上官錦也有些頭疼,若是上陣殺敵他倒是有膽有謀,就是千軍萬馬麵前也絲毫不懼,但如今這樣的棘手情形還真是難住了他。

    寧氏看了看兒子的臉色,心中也是忐忑不安,府中最近不太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饒是她這個沉浮了半輩子的人都有些力不從心。

    “錦兒,此事如何是好啊?”

    寧氏自知此事是自己處置不當,所以也不敢多言,隻希望那個麓山王不要將此事捅到皇上跟前去,但是剛剛在大廳之中,麓山王氣急敗壞的樣子,恐怕絕不會善罷甘休。

    上官錦歎了口氣,臉色很不好看,難怪麓山王進府之後便橫行無忌,絲毫不把眾人看在眼裏,這件事就是扯到皇上麵前也是自己上官府有錯在先,雖說君無戲言,但是這麓山王與皇上之間私交甚篤,結果如何還真是未為可知。

    “母親,您真是糊塗!”

    寧氏一生都是順遂得意的,還沒在什麽事情上吃過大虧栽過跟頭,所以咋一看見麓山王出現,她著實是慌亂了一把。

    隻是寧氏千想萬想也沒想到,麓山王明知道下旨賜婚的事竟然還敢上門,並且一副自大狂妄的樣子,甚至將自己從未在人前露過臉的世子也一並帶了出來,這是篤定了上官府會妥協還是篤定了皇上會更改聖旨。

    上官凝是禦封的郡主,日後也是整個上官府的助力,兩個哥兒還都指著上官凝拉拔呢,決計是不能草草的將上官凝嫁人的,於是寧氏便將那封信私自壓了下來,後來皇上親自指婚,寧氏更是將此事放在了腦後。

    這樣的情況還用再多想嘛!

    寧氏活了半輩子,什麽樣的情況沒見過,於是暗中找人打探了一番,雖然沒能打探出那世子的真實情況,但卻知道這個世子從出生起就沒出過府,被麓山王派的十幾個丫頭哄在院子裏,連教習先生都沒請過。

    這樣的情況,無外乎兩種,一種是世子驚才絕豔,麓山王想要自己的兒子一鳴驚人所以有意隱瞞,另一種就是世子本身有問題,或者是殘疾或者是有其他缺陷,麓山王不想讓人知曉,所以把世子困在府中。

    寧氏不傻,一個禦封的郡主可比上官府的嫡女身份要高的多,麓山王門檻再高也不過是個異姓王爺,皇上若是有心一夕之間就能褫奪了王位,最重要的是,麓山王府上的世子沒人知道其底細,想來十幾歲的少年郎風華正茂,怎麽可能無聲無息的終日呆在府裏呢?

    後來,上官凝中毒昏睡不起,麓山王對此事也歇了心思,寧氏以為此事就此就算完結了,卻不料上官凝被賜封為郡主的三日後,麓山王的書信就再次到了自己的手中。

    寧氏歎了口氣,上官凝六歲的時候這個麓山王就曾書信提起過要結親,但是因為有釋塵師太的簽批,寧氏也不敢隨意決斷下來,於是言辭客氣的以上官凝年幼為由把事情拖了下來。

    “麓山王寄信到府,已經不是第一次,隻不過當時凝兒尚小,我便沒將此事放在心裏,後來凝兒中毒昏睡不醒,麓山王便也斷了聯絡的心思,原本想著事情就會不了了之。”

    上官錦點點頭,麓山王世子他還真是第一次看見,之前也沒有人聽過關於這個世子的消息,尋常公子哥們的聚會這位世子也是從不出席,卻沒想到這位世子竟然是個心智不全的癡兒。

    寧氏自知今日若是不說出個子醜寅卯來,自己的兒子是斷然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斟酌了一番之後,還是開了口。

    “錦兒剛剛也是見到了麓山王世子了吧?”

    上官錦也不再出聲,隻是繃著臉等著寧氏的下文。

    寧氏擺了擺手,屋子裏侍候著的下人們便都魚貫而出,除了賈嬤嬤很快屋子裏就走的一人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