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王佐文若

字數:3676   加入書籤

A+A-




    劉璋看了看近在咫尺的許縣,對荀攸道:“公達,思鄉之情急切否?”

    荀攸道:“家父早喪,家慈孀居在家,幸得族中長輩照扶,衣食無憂。一年前族中叔伯們始重建因黃巾之亂而毀損嚴重之書院,半年前書院重新開放、廣納學子之時,我曾回鄉探親,此時思鄉之情倒未顯急迫,倒是有些近鄉情怯!”

    劉璋不由得想起後世課本中的一首詩,張口吟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徐晃聽罷渾身一震,想到自己外出闖蕩已達兩年,兩年來幾乎與家人斷了聯係,此時他不禁想起年邁的父親和滿頭銀發的母親,或許他們此時正倚門遠眺,盼望兒子回家吧!“爹、娘,你們放心吧,孩兒馬上就要出人頭地了,很快孩兒就會把您二老接到身邊……”

    許褚也想起了自己臨行前一晚,父親、哥哥拉住自己說了大半夜的話,一遍又一遍的關照著他出門在外需要注意的事項,雖然離家僅半月,此時他卻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已經離開家很久很久了……

    荀攸感觸最深,劉璋這一首《遊子吟》全部說到他的心裏麵去了,自幼喪父的他一直有母親帶大,隨著自己的長大,母親一天比一天蒼老,自己卻常年在外為官,不能侍奉在側,真是大大的不孝啊!想到孀居的母親,心裏哪還有什麽近鄉情怯,他隻想立即出現在母親身邊,為母親燙燙腳,聆聽一下母親的嘮叨……

    倒是典韋一家人此刻都在一起,沒有太大的感觸。

    許褚心緒稍平,道:“公子,這幾句話說的真好,這是詩嗎?不過怎麽聽著和大哥常讀的詩書不一樣?”

    “是的,這是早年我於洛陽時目睹一位從軍士兵離家奔赴戰場時心有所感,寫下的幾句閑話,算不得詩!”劉璋無恥的將這首名傳千古,曾經令無數遠遊之人心生悲傷的《遊子吟》占為了己有,並且居然還說是什麽“閑”話,不知道孟效先生以後知道了,會不會告他侵權和誹謗啊!

    荀攸道:“公子這幾句小詩寫的情真意切,道出了我輩離家遠行之人的思鄉之情,不禁令人聞之落淚,不知此詩可有名字?”

    “此詩名為遊子吟!”

    “遊子吟,果然吟出了我輩思鄉、思親之情!在下此刻恨不得肋下生翼,立即回到母親的身邊!”荀攸道。

    “公達,我有個不情之請,希望你能同意!”

    “公子請說!”

    劉璋道:“我希望公達能稍抑思鄉之情,我等入許縣稍適休息,待我沐浴更衣後,再前去拜訪荀氏高才,不然太唐突、失禮了!”他明白文人都有些臭脾氣和強烈的自尊心,如果自己不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想要征辟他們難度將直線上升。

    荀攸當然也明白這其中的意義,何況也不差這一夜時間,便道:“一切但憑公子吩咐!”

    劉璋道:“那麽我便不近人情一次了,公達莫怪!”

    一行人當既進了許縣,荀攸作為穎川人,許縣倒也來過許多次,當下由他領路,一行人尋了家幹淨的客棧住下,劉璋等人沒有注意的是,客棧的招牌隻有兩個字——荀氏。

    這一晚,劉璋學著古人齋戒淋浴後,於天色將明之際出了客棧,往穎陰而去。

    穎川荀氏家族龐大、家財豐饒。先說人,據說整個荀氏一族有族人上萬,奴仆更是無法計數,而整個穎川郡幾乎五個人裏就有一個人直接或間接在為荀氏工作;再說財,套用後世的一句話“李嘉誠不管在香港哪個商場消費,花消最後都是進入了他自己的腰包”,當然,這話有些誇張,然而這話套用在穎川荀氏之上,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麽問題,穎川郡半數以上的商業其持有者都隻是一個名字——荀氏!而且這還是在黃巾之亂後,荀氏嚴重受損的情況之下,如果在黃巾之亂以前,可以說穎川郡的郡守見到荀家人都得當作上賓對待,如果是要催收賦稅,也幾乎不用找別人,隻要荀氏足額交納,一郡賦稅征收任務也便完成了。

    荀彧作為荀氏嫡係子孫,按說應該是豪門深重、奴仆如雨才是,然而剛好相反,荀彧所住的地方除了環境清幽之外,便和普通中等人家沒有太大的區別。

    據荀攸所說,荀母希望自己的兒子有大出息,在荀彧很少之時便仿孟母三遷的故事,將家搬出了荀氏大宅,在城郊選了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進院子,讓荀彧免受外界打擾、專心於學業。荀母勤儉,在院子周圍種上了花草果蔬,並親自打理,除了肉食外,一切幾乎可以做到自己自足。

    知道這些情況,劉璋便覺得這麽一大群人前去,似乎有些冒失了,萬一讓荀母著惱,王佐之才不能為我所用豈非可惜?便讓許褚和典韋一家暫時去城中尋個客棧休息,待拜訪過荀彧後他既入城與其相會,自己則和徐晃一道,在荀攸的帶領下,一番“尋幽探密”後,終於出現在荀彧府門外。

    劉璋整理了一個衣容,這才讓荀攸前去叫門。

    很快,一個四尺童子拉開門扉,見是荀攸臉上微微一笑,跨門而出讓到一邊,拜道:“原來是公達先生,小人有失遠迎,先生恕罪!”

    “無妨!族叔可在府上?”

    童子道:“回先生的話,少爺在屋中讀書呢!”

    “如此便好,你快去通傳一聲,有貴客前來!”

    童子看了一眼劉璋等人,下階拜道:“小人見過諸位尊客,我家公子未知尊客臨門,未能迎接,請尊客忽怪!”

    劉璋回了半禮,道:“哪裏,哪裏!小哥兒嚴重了,煩請通稟一聲,江夏劉璋心仰文若先生大德,特來拜訪!”

    “是,劉公子請稍候,小人這便去通知我家公子!”小童拜了一拜,倒行回了院中。

    不一會兒,一個衣著藍衫、氣宇軒昂之人帶著和煦的微笑快步走出院來。

    荀攸在一旁為三人作了介紹。

    劉璋知道儒家之人最重禮儀,便按著前世從書中學到的左手前右在後,放於胸前,腰彎30度行了一拜之禮。

    荀彧亦按著儒家禮儀回禮,而後肅請眾人入府。

    劉璋一行人行門左、荀彧行門右。

    進入院子後,彼此轉身對朝對方,劉璋腰彎四十五度行了二拜之禮,荀彧答之。

    院中共有兩條細石鋪就的小徑,劉璋等人行左徑,荀彧行右徑,至簷前,劉璋高揖至額、躬身90度,行了三拜之禮,荀彧自然不會失卻了禮數。

    及至堂中,辭、請一番後,劉璋坐西朝東、荀彧坐東向西落座,徐晃和荀攸於劉璋下首入座。見此情形,荀彧的臉上露出一絲奇異的神情,按理說,荀攸作為其侄,算作半個主人,應該與主位入座,現今他卻居於客位,明顯是表示著他此刻是劉璋的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