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穎川群賢

字數:3006   加入書籤

A+A-




    劉璋十分奇怪,命人拿住兩個百姓,一問方知,原來先行兩日的孫堅路徑南陽之時,向南陽太守張谘借糧被拒。孫堅在襄陽就已經是一肚子怒氣了,這會兒哪裏忍得住,長劍一揮,大軍便既攻城,破城斬張谘於陣前,並於城中劫掠府庫、大戶,弄的南陽百姓怨聲載道。當百姓發現又一支兵馬來到城外,草木皆兵的他們想也沒想便開始了逃難!

    劉璋暗自歎了一口氣:“沒想到自己救了王睿,卻沒救得張谘,看來有些事情是注定了的!”他隨即命令小吏前往城中安撫百姓,言明己軍乃大漢官軍,此番北上隻為討伐叛逆,不會傷及百姓,讓百姓安心回家重建家園。大軍則遠遠的繞城而過,往穎陰而去。

    數日後,大軍到達穎陰。為表尊重,劉璋命大軍在城外二十裏紮營,他一番浴洗後,領著荀攸等數人前往荀彧處。

    劉璋不知道,在兩個月前,荀彧府中曾賓朋滿座,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現在,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

    麵有病態、身材消瘦、為人卻十分灑脫的郭嘉飲了杯中熱酒,道:“文若,我欲往袁紹處一行,為何你要勸阻?”

    荀彧:“奉孝當知,先帝駕崩未久,便有何屠便與十常侍妄動刀兵,以至洛陽大亂。那何屠一介宰豬屠狗之輩,憑何後方才坐上大將軍之位,其才不過碌碌,竟然引西涼董卓進京,妄想以西涼軍平定洛陽之亂,豈不知由儉入奢易,收奢入儉難,那董卓本又是一貪得無厭之人,進了洛陽那等繁華之所,如何甘願離開,回到那風沙肆虐、土地貧瘠的西涼繼續去受那風吹日曬之苦?何進無謀,自己身死便也罷了,隻可惜洛陽數十萬百姓淪入董卓魔掌之中,日夜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董卓得寸進尺,竟然不顧滿朝文武、全體大漢百姓的反對,欺天廢帝,更殘忍下令鳩殺少帝、何後與唐妃,而後又妄稱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夜宿宮闈,其罪可謂罄竹難書!”

    郭嘉道:“從自黃巾亂起,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各地諸侯擁兵自重,王命難行,漸成割據之勢。董卓此舉不諦是將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漢朝推向內亂不息之中,你我幼讀聖賢,自當稟先賢之誌,挽狂瀾於既倒,救萬民於水火,還漢室一朗朗乾坤。”

    年長的戲誌才道:“這兩年我遠遊青、兗、翼等黃巾賊肆虐之所,所見所聞簡直駭人聽聞。雖然過去了數年,生機卻依然寥寥,原本富庶之地如今幾成不毛之地,人口十不存一。尤其又以青州為最,黃巾之難已過數載,然青州仍難見人煙,田地完全荒廢,田籠地頭、林間河穀隨處可見累累白骨。偶遇一二百姓,也是個個骨弱如柴,衣不蔽體,目光呆滯。三餐無食用之物,食難果腹的百姓隻得以草根樹皮,甚至是白土為食。殘暴凶惡之人竟宰殺百姓為食,如果不是我機警,早已是刀下亡魂、鼎中熟肉。”

    郭嘉道:“黃巾一禍、董逆一禍,大好江山竟然被弄的烏煙瘴氣、風雨飄搖!張角、董卓之流確是人人得以誅之,我輩既為漢民,自當身先士卒、共誅國賊!如今驍騎校尉曹操秉聖上密旨,號令天下英雄會盟討董,想那袁紹一門有四氏三公之名,必定奉詔出兵討董,我有心邀文若一同前往袁紹處輔佐他,文若因何不允?”

    個子不高的郭圖道:“周朝未年,天下大亂,諸侯攻伐兼並,兵戈數百年未有一息。如今大漢已隱有周朝未年之象,奉孝有匡世之誌,想借袁氏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朝野、威望無倆的優勢條件,助其止息紛爭,使大漢不蹈周未覆轍,此萬斤重擔奉孝願一力承擔,著實令圖欽佩!”

    荀彧:“奉孝之誌我亦十萬敬佩,然當年韓信投楚,楚項識人不明,不願重用,信鬱鬱不得誌。其後改投高祖,終一飛衝天,官至齊王,不管結局如何,他總是佐高祖平定天下,創下大漢江山,至此已四百餘載,他更被高祖稱為漢興三傑之一。那袁紹雖有賢名,但實則不過楚項之輩耳,好謀無斷、寡恩薄義,投他恐難成大事。”

    手中把玩著溫玉的許攸道:“文若此言差矣,攸早年與袁本初相識,其人誌向高遠、才幹不凡,又能禮賢下士,乃罕有良主!”

    郭嘉:“子遠之言有理,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等與袁紹未有蒙麵,早下定論未免有些武斷。不如先往其地一行,如果觀其可托大事,我等便服佐,如若不然,我等再離開另投明君不晚。”

    長須及胸的陳群道:“若如奉孝所言,如果袁紹難成大事,我等來回奔走,豈不是浪費光陰?人生勿勿,不過數十載。我等又何必為一難成大事之人浪費保貴光陰?”

    荀彧:“正是如此。”

    郭嘉:“難道我等在此坐等空談便不是浪費光陰?”

    荀彧:“不然,我等在此稍等,必有明主前來!”

    郭嘉:“文若莫非還懂得卜問封辭?”

    荀彧:“非也!”

    郭嘉:“既然如此,為何能未卜先知,言有明主來尋?”

    荀彧:“隻因此人不久前曾經來過,隻是當時奉孝遊學未歸,不曾得見!”

    郭嘉:“此人是誰?能得文若看重,其必有不凡之處!”

    荀彧:“此人乃漢景帝五子、魯恭王之後、益州牧劉焉之子劉璋。”

    郭嘉:“劉焉之名倒是有所耳聞,然嘉觀其不過一老持守成之輩,如在太平年月,此人倒是三公之才,但亂世之中恐難有立足之地。劉璋既是其子,恐怕受其影響甚深,難成大事!”

    郭嘉果然聰慧,光憑區區耳聞便將劉焉性格摸得八九不離十,更是從劉焉身上將劉璋的性格判斷的幾乎一清二楚。曆史上的劉焉父子確認隻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益州站穩腳跟後便切斷了與外界的聯係,閉關自守,安安穩穩的當成了益州的土皇帝。最後因為受到張魯的威脅,不得不請劉備進入益州幫助其禦敵,誰料劉備不安好心,乘機奪了他的城池。隻是如今的劉璋已經不是曆史上的劉璋,如今他已經有了王霸之誌,絕不會坐困益州,郭嘉這回可是失算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