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穎川群賢2

字數:2645   加入書籤

A+A-




    許攸道:“劉璋此人吾亦知之,年方弱冠,卻留戀花街柳巷、惡於詩書,文韜武略無一可取!此等小子,我等前去,且非屈才?”

    一直沉默的毛玠道道:“子遠之言有理,那劉璋雖為大漢室室,身份顯貴無比,然大漢曆四百載,傳世至今,宗親不可計數,細細數來,卻無一為英雄人輩!長文言往河北本初公處乃浪費光陰,難道將大好時光浪費在一無知小子身上,便不是浪費光陰嗎?”

    郭圖:“吾聽說那劉璋三月前被前大將軍何進任命為奉車都尉,掌天子乘輿,地位尊崇,可是他深受皇恩,卻不思報效朝廷,竟然擅離職守,不知去向!一同消失的還有其長兄劉範、二兄劉涎。如今大漢處存亡之緊要關頭,劉璋兄弟三人身為宗室竟然不思報效朝廷,避禍逃遁,其心可誅!我輩皆為忠義之輩,豈可屈身仕這等小人?”

    荀彧:“恕彧不能認同三位之言!約兩個月以前,彧曾與劉璋一會,這才相信一句話——‘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依彧看來,那劉璋雖年方弱冠,卻是飽讀詩書,見識卓絕,難得的是其心係百姓、胸懷天下。以他之言,早在大將軍調董卓進京之時,他便預料到了結局,為此他不惜舍卻個人名譽,離京回蜀,勸劉使君以益州精兵威懾董卓,教其不敢跋扈;如若董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他便勸父直接舉兵討董!而事實證明他的猜測全部準確無誤,以彧觀之,天下間能有此等智謀者實屬罕有!”

    郭圖道:“如文若所言,為何我等不曾聽聞益州軍有任何調動?如果劉璋確如文若所言,才幹傑出、值得輔佐,為何他不勸其父出兵關中,威逼董卓,令其不敢恣意妄為!討董檄文已經傳遍天下,為何又不曾聽聞益州軍奉詔討董?”

    許攸道:“公則言之有理,以吾觀來,那人定是奸詐之人,巧言令色匡騙文若呢!”

    荀彧道:“董卓有西涼軍二十餘萬,又得洛陽舊軍十萬、並州丁建陽所部數萬,總兵力近四十萬!西涼軍、並州軍長期處於與異族對峙、交戰之中,戰力強悍,洛陽舊軍乃戌衛京城之用,器械精良、訓練有素,亦是我大漢一支強軍!反觀益州軍,不數不過三五萬人,加之益州又有山川阻隔,黃巾之禍不曾侵襲,近年更是風調雨順、出產頗豐,百姓逸於現狀,士兵更少戰火曆練,如果冒然獨自出擊,無異以卵擊石,妄自葬送我大漢將士的性命!如今討董會盟在既,益州軍不用獨自抗橫董卓,其必定會奉詔而來!公圖所言不曾聽到消息,以彧思來,定是因為益州遠隔千山萬水,道路難行,信息往來不便,故而消息不曾傳來!”

    郭嘉對荀彧這個好友很是信任和佩服,聽了他的話,道:“文若如此看重劉璋,不惜為他做說客,莫非文若已經投效於他?”

    荀彧坦然道:“當日劉公子前來寒舍時,確有招納之心,但當時在下對他了解不多,不願輕易投他,故而與他相約,如果他能勸得劉使君出兵關中或者率軍會盟諸侯結盟討董,彧便投他,為其軍前效力!”

    郭嘉笑道:“原來文若不願離開,是因與他有約。如果他真的勸其父出兵,文若真要投入那乳臭未幹的小子手下?”

    荀彧道:“非也,當日劉公子曾在寒舍逗留數日,彧時常與之促膝長談,對其才能、品德皆十分的佩服,當時便決定投入其麾下,盡展所長、為大漢複興盡一份綿力!隻是彧與其有言在先,不好食言而肥,這才沒有認主!但是彧相信他一定會前來會盟諸侯,共討董逆,到時彧再名正言順的投入其麾下!”

    荀彧族兄荀諶忽然道:“這些日子文若說動家族收集糧草,難道便是為他準備?”

    荀彧道:“正如兄長所言!益州距此萬裏,道路險峻難行,糧草運輸十分的困難,劉公子便讓弟為其收購糧草以為討董所用!”

    郭嘉點了點頭,道:“他竟敢讓文若為其收購糧草,看來他對討董之事信心十足啊!如此一來,嘉對其不免有了些興趣,便留在此處等侯他,但是嘉要言明,如若會盟討董之時他尚未前來,嘉再行別處!希望文若勿怪!”

    荀彧雙手相貼行了一禮,道:“不敢!彧確信,奉孝不會白等!”

    ……

    辯論持續了三日,最終荀彧說動郭嘉、戲誌才、陳群、毛玠等人暫時留下;許攸和郭圖執意去了河北袁紹處;荀諶認為冀州乃大漢首富之地,可謂人財興旺,刺史劉馥禮賢下士,乃是名君,於是渡過黃河投劉馥去了。

    然而當劉璋領著荀攸等人到了荀彧府上,出迎的除了荀彧、郭嘉、戲誌才、陳群、毛玠外,另有逢紀、李嚴、婁圭、梁習四人。

    當荀彧一一為劉璋介紹後,劉璋的心情用高興已經不足以表達了……

    劉璋激動的和眾人一一施禮後,極盡禮賢下士之風,隨即擺開宴席,開懷暢飲。他明白這些人能出現在荀彧府中,便說明他們經過荀彧的勸說後對自己產生了興趣,現在他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將這些人全部留下來,因為失去這裏麵任何一個人,對他而言都將是莫大的損失,這裏麵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以後統一天下的戰鬥中給己方造成巨大的損失!

    郭嘉,字奉孝,老羅在《三國演義》中對他的才能十分的肯定,短短數十字便可觀其才,“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範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