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劉備死因(求收藏)
字數:3756 加入書籤
邙山之上,大大小小墓穴不可計數,幾乎全被挖開,四千人勞作至夜間,隻掩埋一成都不到。
劉璋遂命令大軍暫時在此駐紮,明日繼續。
第二天,劉璋跪在一座橫亙在地的墓碑之前,失聲痛哭。
荀彧等人見了墓誌,也忍不住垂淚。
原來那方墓碑上赫然刻著“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哭罷,劉璋親手與眾人一起花了半個多時辰,才重新將這塊墓碑安放好。
邙山上這一忙碌,轉眼便過了四日,這才將所有墓穴重新掩埋完畢。期間滿寵擔心劉璋有危,加派了兩千兵馬,如非這兩千兵馬相助,恐怕還得多花上一兩日功夫。
劉璋命人準備了三牲祭品,擺起香案,全軍戴孝,隆重祭祀後,這才下令全軍返回洛陽。
回到洛陽後劉璋才知道灰心失望的曹操已經離開了洛陽,去了淮南,孔融、陶謙也結伴東歸,喬瑁、孔伷等人也都返回了自己地盤,洛陽城中除了劉璋,就隻剩劉岱、袁紹、袁術、韓馥、張邈、鮑信、張超,可以說關東聯軍已經名存實亡。
劉璋見過了劉岱等人,都說洛陽空無一人,軍糧無著落,若繼續留下,軍隊將陷無糧可用之境,不如暫歸,待來日重整旗鼓,再與董卓一決雌雄。
劉璋自然答應下來,勿勿告別了眾人,他有件要緊的事情急著去辦理!
找到滿寵等人,一打聽,還好,關羽、張飛並沒有跟隨公孫瓚離開!劉璋最擔心就是劉備與公孫瓚有公窗之誼,如今劉備已死,關、張二人會不會投了公孫瓚。聽滿寵所說,公孫瓚離開之時,倒是勸過兩人,可是公孫瓚不擅言辭,如何勸的動心中悲痛的兩人?何況兩人心中覺得公孫瓚對不起自家大哥,這事說起來也怪不得公孫瓚,劉備依附與公孫瓚,率部一同來洛陽,結果公孫瓚卻不顧劉備所部的死活,不予糧草(公孫瓚大喊冤枉‘我不遠萬裏而來,自己都沒的取用,如何接濟你們’),反觀劉璋,初見麵便贈送大批糧食;劉備身死,作為學友的公孫瓚卻不聞不問,而劉璋卻時常對兩人虛寒問暖……反正他們是怎麽看公孫瓚怎麽覺得不順眼。
劉璋立即又去見了關羽、張飛。關、張二人如今勢單力薄,連象樣的營帳也沒有,還是滿寵贈了幾頂帳篷,並請他們在益州軍旁邊安營,彼此也好有個照顧。因而兩軍相距極近,半刻便到。
經通報後,劉璋進了帳蓬之中。
先給劉備的屍身行了一禮,這才與兩人相見。
見兩人哀如心死一般,劉璋問道:“不知兩位以後作何打算?”
關羽道:“我與三弟決定了,待安葬好兄長後,便解甲歸田,於山林之間終老一身!”
劉璋道:“兩位一身體領,便甘心寂寂無名嗎?”
張飛眼光一熱,很快又熄了鬥誌,道:“當日與我們三兄弟結義之時曾立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大哥己死,我和二哥無同死之誌,已違昨日誓言,還有何麵目麵對天下之下?”
劉璋道:“敢問一句,若是兩位其中之一身死,泉下有知,知悉另兩人哀於你之死,滿腔壯誌豪情盡棄,墮落一身,你們願意嗎?肯定不願意!由此可知,玄德泉下有知,也不願意你們如此消沉,他肯定希望你們能夠立不世之功,傳名於世,也不枉結義一場?玄德身為大漢宗室,大漢遭逢黃巾之禍時起兵,曆數載終不墜青雲之誌,如今不幸仙去,你們身為他義弟,理應繼承其遺誌,以畢身之力興複大漢,此乃全結義之義也!何況,玄德大仇未報,你們便解甲歸田,這豈是手足兄弟所為之事也?”
張飛看了看關羽,道:“二哥,劉大人說的不錯,大哥的血海深仇未報,我們怎能……”
關羽點了點頭,道:“可是董賊勢力龐大,你我兄弟二人勢單力薄,如何能為大哥報仇雪恨?”
劉璋忙道:“我與玄備一見如故,又有同宗之誼,玄德之仇我亦責無旁貸,若兩位信任在下,便與在下同回益州,來日,我必助兩位親報此仇!”
關羽、張飛對視了一眼,微微點了點頭,隨即齊聲道:“多謝劉大人厚恩,若劉大人能助我等報大哥之仇,我等願一生為大人牽馬墜蹬!”
劉璋大喜,扶起兩人,道:“言重了,言重了,我敬玄德之德,重兩位之才,能為玄德與二位兄長出一分力,乃我之幸也!”
隨即,劉璋又道:“如今最重要之事,乃安葬玄德……”
關羽道:“大哥乃逐郡之人,可是逐郡距此有萬裏之遙,若葬於故裏,恐屍身早已腐毀……”
劉璋忽然想到一個收買人心之法,道:“何必要葬於逐郡?玄德乃我大漢宗室,又為大漢而死,理應回歸祖地!依我之見,不如便將玄德葬於邙山之上,玄德一身致立興複漢室,可惜大業未竟……若將之葬與曆代先皇之側,九泉之下玄德必也欣慰了!”
按理說邙山之上葬了五代大漢皇帝,陪葬功勳之墓更是多達萬餘,而劉備即便為中山王之後,可是封國早除,他是沒有資格葬於邙山的,幸好現在的大漢朝可說是日薄西山,皇帝都被挾去了長安,要不是劉璋,曆代先皇現在還暴屍荒野呢,自然也沒有人來計較這些小事,最終在劉璋的主持下,劉備也得以於三日後下葬於光武帝原陵之側!
關羽、張飛見劉備能葬於邙山之上,無不對劉璋感激涕零。
劉備下葬之時,劉璋親往致哀,並寫下挽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看著一臉悲徹肅立在劉備墓前的劉璋,沒有人會想到他此時才想什麽……
這個在曆史上曾經奪了劉璋地盤的劉皇叔,他怎麽可能傾心相交?一切不過是為了害他性命,因而此番很有點貓哭耗子的味道。誰也不知道從見到劉備之時起,劉璋便已經在暗中布置著一切了。劉璋小時侯一到寒暑假,電視劇《三國演義》就會在電視裏來來回回的放,對裏麵的台詞他幾乎都會背了,此時此不過是借鑒了演義中龐統戰死的故事,送劉備白馬、銀甲,為得就是一舉解決這個潛在的大敵。為此他不惜以身犯險,與劉備同赴埋伏圈。當然,他也不是頭腦一熱就往埋伏圈裏衝,曆史中曹操迎戰敵軍不察中伏,可是他在夏侯兄弟、曹仁等人的幫助下,還是殺出了重圍。而此際劉璋早有預料,又有武功遠超夏侯兄弟、曹仁等人的典韋、許褚等人保護,有劉備的兩個武功高強的兄弟,還有曹操分擔壓力,要想殺出包圍應該不難。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所帶兵馬可能要損失一些了,但是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解決劉備這個大敵,這一切還是值得的。至於劉備有關張相助,萬一死不了, 這個情況他沒怎麽去考慮,不管設伏的是誰,看到劉備身騎白馬,一身亮銀甲,再笨也會猜測他是統兵大將,隻要解決了他,敵軍便會大亂,從而一舉全殲。果然不出所料,為了一舉解決這個“統兵大將“,敵將硬是調了數百名弓弩手單獨招呼他,這種情況下,別說劉備了,就是楚霸王再生,也別想在如此淩厲、密集且近距離的箭雨下幸存(筆者表示,凹凸慢附身倒有可能躲過),如此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借刀殺人,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劉備一死,他又與劉關張關係很好,極有可能收得兩人,而結果也如他所願;就算兩人和劉備一起被射殺,他也不會覺得太難受,因為在他心中,張飛魯莽,關羽剛愎,都不是統軍帥才,得之雖喜,失之亦無妨。(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