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三章 受阻涇水
字數:4295 加入書籤
又商談了一些細節,毛玠起身告辭,要將好消息回報劉璋。
北宮衍挽留了兩句,見毛玠去意甚堅,便表示為示誠意,願與毛玠同去拜見劉璋,毛玠自然應允,北宮衍遂帶一眾羌將並十餘名護衛與毛玠一同往劉璋大營而去。
天黑如墨,幸好護衛點起許多桐油火把,眾人速度倒也不慢,約半個時辰便到了劉璋大營。
如此前的北宮衍一樣,劉璋和眾文武忍著疲勞等侯毛玠的消息,得知北宮衍率眾來降,劉璋不禁大喜,親率眾人出迎。
北宮衍見眾星捧月般而來的劉璋,立即跪倒在地,口中道:“末將北宮衍,參見主公!”眾羌將也和北宮衍一般行了主仆之禮。
劉璋大喜著上前扶起北宮衍,道:“將軍來投,實是大漢之福、璋之幸也,將軍快快請起……”
“末將不敢,昔日末將不識好歹,與主公為敵,如今思之,惶恐不已,還請主公降罪!”
“哈哈,過去的事情提他做什麽,我們要向前看,不是嗎?”劉璋扶著北宮衍,笑道。
“多謝主公……”
“進去說,進去說……”劉璋拉著北宮衍的手進了帥帳。
劉璋道:“將軍來投,實乃天天喜事,原應和將軍共謀一醉,然璋早有嚴令,軍中不得飲酒,法由璋而立,不能由璋而廢,這頓酒先欠著,等到擊敗了董卓,璋再與將軍暢飲。此刻,隻能以茶代酒了!”
北宮衍當然不能反對。
劉璋吩咐上茶,又讓夥房送上燉牛羊肉、白麵饅頭,四更將至,眾人原有些餓了,這一餐便當作早飯。
期間,劉璋詢問了羌族的事情,當北宮衍說起羌人的困難,劉璋表示他會酌情予以幫助,然後又問了些董卓的事情,北宮衍倒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轉眼天明,劉璋急於追趕董卓,也不休息,便下令大軍開拔。
北宮衍當即表示願為先鋒,劉璋欣然同意,北宮衍遂率羌兵往北疾馳而去。出發前劉璋命幾個貼身親衛順北宮衍一同行動,不是為了監視北宮衍,而是劉璋想到關羽也在前麵追趕,雖然早走了大半天,但是步兵速度遠不如騎兵,不出一兩日必然被北宮衍追上,為免兩軍發生誤會,劉璋這才派了親兵帶了他的親筆信與北宮衍同行。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北宮衍走後,劉璋仍命華雄警戒兩翼,他率步兵居中,追著北宮衍的腳步去了。
槐裏,右撫風治所,原有重兵把守,但是劉璋北伐後,董卓有感兵力不足,四處調兵支援前線,槐裏重城守軍僅剩千餘人,董卓北撤前想到此去北方後必定困難重重,錢糧籌措、兵員征召都是問題,遂下令通知槐裏守軍攜城中金銀隨行,原本董卓還想帶上城中糧草,可是李儒進言追兵不遠,情況萬分緊急,還是及早撤退為妙,而且帶上大量糧草必然會影響大軍的行動速度,極易被追兵追上。
董卓急於逃命,遂同意李儒的意見,不要糧草了,但以他的性格,他得不到的,他的敵人也別想得到,於是命令守軍撤退時舉火燒毀所有糧草,同時放火焚城,以拖延劉璋軍行動。郡尉嚴格遵守董卓的命令,金銀運走後,便要下令焚城,然而不知何故,消息被百姓所知,受盡苦難的百姓頓時憤怒了,他們拿著家中的鋤頭、柴刀、獵叉等等工具將城中道路堵個水泄不通,警告西涼兵,若是在城中點起一處火苗,那麽他們情願和西涼兵同歸於盡,反正城池被焚燒,無衣無食的他們也會死在即將到來的隆冬之中。此時的郡尉兵馬不過六百人(為確保金銀安全,董卓命郡尉派四百護送金銀前行一步),麵對數以萬計的憤怒的百姓,他毫不懷疑,如果他真的把百姓往死裏逼,那麽他們一定會把他撕成碎片。郡尉連忙阻止士兵點火,並聲稱焚城之說隻是謠傳……
最後,郡尉在百姓的監視下灰溜溜跑出了城。董卓得知郡尉違逆了他的命令,將槐裏完好的送給劉璋後,頓時火氣,當場就要砍了郡尉的頭,還是李儒以“形勢危急,正是用人之際”相勸,郡尉這才躲過殺身之禍。
西涼兵撤退後,城中無人管理,百姓失去了約束,立即開始哄搶府庫和原西涼軍的府邸。許多百姓為了一斤糧食、半尺花布之類不惜與別人大打出手,昨天到此時,城中已經釀成許多慘案,數十百姓身亡。
劉璋得知後,一麵繼續追趕董卓,一麵分出五百士兵占領了槐裏,威風凜凜的益州軍開進城中後,城內的情況很快穩定下來。
午後,劉璋軍正在小憩,忽然接到北宮衍的報告,他和受阻於涇水的關羽相遇了。
原來董卓不知道北宮衍能不能為他爭取到足夠時間,故而率軍渡過涇水,萬一北宮衍攔截挫敗,他便還可以以水代兵,利用涇水為他拖延追兵。自然,想要以水代兵,他便不會給劉璋留下舟船,於是他下令將涇南的所有舟船一律征用,待大軍過了涇水,又在涇水邊放一把火把船隻燒了個精光。
追到涇水邊的關羽非常沮喪,但他並沒有絕望,他一麵讓士兵四處搜集舟楫,一麵命人砍樹伐竹趕製筏子。
正當士兵幹的熱火朝天的時候,遊弋在外的斥候來報,一支羌兵正在全速殺來。正在為放跑了董卓而懊惱的關羽不禁聞言大喜,不知北宮衍已然成為戰友的他立即下令沿涇水結陣,準備背水一戰,消滅這支羌兵。
一直全力奔馳的北宮衍見關羽開始列陣,立即明白對方誤會了,連忙在距關羽三裏外約停兵馬,同時下令刀劍歸鞘,表明無意與關羽為敵的意思,隨後派劉璋的親兵前去聯絡關羽,說明情況。原本北宮衍還以為劉璋是為了監視他才特意派親兵跟隨,此時才知道劉璋的真正用意,不禁為自己的小心眼而臉紅。
劉璋的這幾個親兵中有兩個關羽以前也見過幾次,算是認識,再加上看到了劉璋的親筆書信,這才相信了北宮衍已經投降,傳令大軍解除戰備,繼續尋找、趕製渡河之物。
北宮衍領了幾名羌將求見關羽,得知消息後,也下令羌兵幫忙。
然而羌、漢兩軍共有兩萬三千士兵,更有一萬三千匹戰馬,短期之內,根本找不到這麽多的渡河器材,無論北宮衍、還是關羽,隻能臨水大罵董卓奸詐。
劉璋得知消息,也是無能為力,隻能趕到涇水邊再作打算。
傍晚時分,劉璋抵達了涇水邊,得到消息的關羽、北宮衍遠遠出迎。
劉璋和關羽寒喧幾句後,便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涇水河邊。
後世有個成語叫做涇渭分明,原意說的是在涇水和渭水匯合的地方清濁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但是劉璋也知道,關於涇水和渭水誰清誰濁的爭論持續了幾千年,直到滿清乾隆皇帝時還曾下旨讓當時的陝西巡撫調查真相。雖然沒能在匯合處真正一睹涇渭分明的現象,但分別看過渭水和涇水的情況後,劉璋自然得出了結論。
涇水,長九百餘裏,寬十至二十丈,說起來並不算寬,許多地方水不及胸,如今又是枯水時節,水深更淺,按說應該可以徒涉,可是涇水流域都是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水中含沙量極大,當地民歌便唱到“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可見在涇水河底必定淤積了大量河沙,若是徒涉,必然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關羽和北宮衍忙碌了半天,也不過找到四隻可供五六人橫渡的小船,加上趕製的一些竹筏、木排,到現在僅渡過去不到兩千人。因為渡河工具簡陋,戰馬無法渡運,因而此時過河的清一色是步兵。雖然董卓已是驚弓之鳥,但是僅憑兩千步兵追擊的話,,因而隻有少量士兵喬裝改扮後追了上去,大部份士兵也和南岸士兵一樣,在渡口上下遊搜尋船隻。董卓為了防止追兵過河,在南岸的船隻幾乎全部燒毀,但是對北岸的破壞並不嚴重,最後被士兵搜尋到十幾條小船。
看著載員僅十餘人的小船在渾濁的河水中慢慢被撐向對岸,劉璋心裏不禁著急起來,以這個速度,七萬多人馬全部過江沒有兩三天功夫根本不可能,可是等到兩三天後有大量馬匹代步的董卓軍都在三四百裏之外了,還怎麽追趕?或許羌騎先行渡河,再能追上董卓,可是關羽和北宮衍早就試過了,那些戰馬一旦上了搖晃動蕩、起伏不定的船隻立即便會驚恐發狂,無論騎手如何安撫皆無用處,第一次試渡三匹馬便有兩匹在發狂後不慎落入了河水之中,一入水後戰馬更是驚恐萬狀,瘋狂的掙紮,結果一轉眼便陷入了深深的淤泥之中。一連試了數次,白白損失了八匹戰馬後,關羽和北宮衍不得不放棄了。(www.101novel.com)